「认真恋爱」少数民族婚俗聘礼及其文化内涵 丨 山水林上


「认真恋爱」少数民族婚俗聘礼及其文化内涵 丨 山水林上


「认真恋爱」少数民族婚俗聘礼及其文化内涵 丨 山水林上

上世纪80年代基诺族婚礼照片,青年男子给老人敬酒 图:网络

「认真恋爱」少数民族婚俗聘礼及其文化内涵 丨 山水林上


试析云南少数民族婚俗聘礼的文化内涵
原载于2009年3月《大理学院报》作者:(云南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高奇仙
[摘要]通过对云南部分少数民族婚俗聘礼的独特性进行概述和分析归纳,揭示各少数民族特殊聘礼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对这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心理的了解和深入研究。

民族习俗是各民族群体成员在共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并世代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传统。它既表现在精神生活之中,又表现在物质生活之中,以历史沉积、陈陈相因的传统力量,给人们的言行以极大的影响,从而构成了各民族和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精神状态、心理素质上的一些共同特征。婚姻礼俗是礼仪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下聘礼是云南少数民族婚俗中的一个共同特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滇南志略》卷四载:“沙兔(仲家别称)通过跳月两情相合,告知父母,以牛羊为聘而娶之”①。光绪年间《普洱府志》卷四十六载:“沙人…婚丧以牛羊为礼”②。这种习俗广泛流传于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中,同时在云南民族民间文学中也有着丰富而详细的记载。云南少数民族婚姻中的聘礼习俗,不仅与他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生活方式相适应,而且与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社会理想,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相关联。聘礼从表面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它又是一种象征符号,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特征。

1、聘礼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轻财礼

、重情意的传统择偶观

婚姻习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并渗透到人们的潜意识中,支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方式。淳朴的自由婚恋习俗使这些少数民族女子在择偶时注重考察男方的人品,不讲求家境的贫富,聘礼中充分体现了轻财礼、重情意的观念。基诺族聘礼是一双铜手镯,手镯戴在手上不会生锈,象征着两人的爱情永不变,用手镯牢牢套住女子的芳心。纳西族聘礼是茶两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两升、坨盐两块。茶(“长”的谐音)希望两人的婚姻天长地久,糖表示感情甜蜜如糖,米的寓意是生活富足,两块坨盐象征海誓山盟的爱情。苦聪族聘礼中有一份松鼠干。以“松鼠干”作为聘礼显然非常独特。相传一位善于狩猎的小伙子带上猎物向姑娘求婚,姑娘说:“一个猎人凭力气对付凶恶的野兽还不算能干,只有射中机灵的松鼠才算有本领”③。为了表达对姑娘的真心爱慕,小伙子凭机敏和智慧射中了几只松鼠,制成松鼠干再次向姑娘求婚,二人终于结成了美满的婚姻。

上述民族的聘礼礼轻情深,反映了男子对爱情的忠贞专一,而女子欣然接受这些寻常聘礼,实质是注重男子是否具有优良品德和聪明才智为择偶标准。

这里,我们不妨把云南少数民族的聘礼和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太守家的聘礼作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聘礼中寓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孔雀东南飞》中详细铺叙了东汉末年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中原地区官宦之家的聘礼。聘礼中衣食住行、奇珍异宝应有尽有,似乎很看重刘兰芝,实质上是太守把聘礼当作炫耀自己身份地位家财的手段,是封建社会男权主义的体现。在男性的霸权话语背景中,刘兰芝变相地被当成买卖的商品,她没有自己的话语权。贵重的聘礼体现的是女性卑微低下的地位和无权择偶的无奈。

2、聘礼凸显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特点,又蕴含着浓浓的爱意和求善的心愿

云南地形各异,气候复杂,素以“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④而著称。受生存自然环境影响,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培养了各自不同的审美情趣。聘礼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滇西北一带的白族、普米族、纳西族都以绵羊皮为聘礼,这显然跟他们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白族、普米族、纳西族同起源于我国西北甘青高原的氐羌族群,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大多居住在地势较高,气候相对寒冷的山地,以农牧经济为主,这就形成了以御寒保暖为主要功能的服饰。唐代樊绰《云南志》记载:“施蛮…男女终身跣足披羊皮。”“磨些蛮…土多牛羊,一家即有羊群,男女皆披羊皮"④。文中的“施蛮”、“磨些蛮”即白族、普米族、纳西族的先民。白族、普米族在向女方下聘礼时一定要有用鞘鞣制加工过的一张绵羊皮,其中以白色为最佳,绵羊皮上还要保留有完整的四肢和尾才显得美观大方。一张绵羊皮体现了当地男子对女子浓厚的爱意。滇南的傣族、壮族、布朗族、佤族、僾尼人以槟榔为聘礼,这和他们喜欢嚼食槟榔染黑牙齿的习俗有关。唐韦齐修《云南行记》载:“槟榔…五月熟,嚼之,香美,除气。久食,令人齿黑,故南人有黑齿之俗”⑤。可见,嚼食槟榔能除口臭,保护牙齿,还是一种美容的必备佳品,能增加女性魅力。黄逢昶《台湾竹枝词》这样赞美黑齿美女:“槟榔何为美人妆?黑齿犹增皓齿光。一望色如春草碧,隔窗犹指是吴娘”⑤。由此可见,槟榔是根据特殊的民族审美需要而产生的聘礼。送槟榔意味着送美丽给女方,可见男子用意之深。布朗族的聘礼中有一根腰带,寓含着通过这根腰带将男女双方紧紧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绵羊皮、槟榔、腰带是云南少数民族婚姻聘礼中的典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包含着男方对女方浓郁的深情厚意。

「认真恋爱」少数民族婚俗聘礼及其文化内涵 丨 山水林上

纳西族白羊皮制成的嫁妆——七星披肩 图 网络

3、聘礼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拥有周全的礼节,注重族情亲情感,关心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

自古以来,云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⑥的总体格局,同存共荣的状况塑造了云南各民族尚和不尚争的文化心理和性格,各民族之间、本民族内部、家庭里面处处以团结和谐为荣为贵,这在聘礼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男方的聘礼不仅要体现感激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还要考虑到族情亲情,周到地为女方家中的每个成员都置备了一份礼物,没有厚此薄彼,促使家庭气氛更加融洽。白族的聘礼中,有给女方家中每位亲人一双布鞋,同时还给女方主要亲戚每人一双布鞋,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普米族《接亲歌》唱到:“送双虎皮制作的鞋子,在寒冷时温暖阿爸的脚;送件丝麻缝制的百褶裙,在山风吹来时给阿妈挡风寒;送把精致的弩箭,让兄弟们在森林里追捕豺狼”⑦。彝族撒尼支系叙事长诗《阿诗玛》里阿诗玛的亲人伤心地唱到:“我嫁我的囡,嫁得一瓶酒…我哥来嫁妹,嫁得一条牛…我嫁我的囡,嫁得一蒲箩饭……我媳来嫁妹,嫁得一束麻…”⑧。聘礼显然成为了男子向女方族亲呈递的一张名片,既体现了男子的精明、能干、做事周全,又架起了与女方亲友之间感情的“连心桥”,从而增进了双方及亲人间的感情。

4、聘礼彰显了“茶”在云南少数民族婚俗中的特殊作用,茶礼是确立婚姻关系的明显标志

云南是最早饮用茶和栽培茶树的地区,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据《普洱府志》记载,云南少数民族在汉代就栽培茶树,唐朝时普洱茶已名传天下。人们普遍认为茶树具备用种子繁育的至性不移的特性,符合人们对稳定婚姻、忠于爱情、繁衍后代的心理渴求,加上云南地理气候的影响,当地居民都有饮茶的习惯,茶自然成为云南少数民族嫁娶订婚时必不可少的重要聘礼。宋胡纳《见闻录》载中原人“通常订婚,以茶为礼”。德昂族把茶叶看成是“万物的阿祖”,有句谚语“茶到意到”,认为只有送茶叶才能体现出男子求亲的诚意以及对女子的深情。拉祜族认为求亲必须有茶,“没有茶就不能结婚”。白族语中的“茶”和“长”为谐音,故白族聘礼中必须有“茶”,含有婚姻亲事“长久”之意。傣族、瑶族、布朗族的聘礼中都有茶。茶在云南少数民族聘礼中专称“茶礼”,因此女方接受了茶礼,就意味着应允了婚事。“吃了哪家茶,就是哪家人”,茶成了确定婚姻关系的标志。以茶为聘礼或聘礼中必备茶盒的习俗,是云南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云南婚俗中的显著特色。

「认真恋爱」少数民族婚俗聘礼及其文化内涵 丨 山水林上

布朗族婚礼 圆桌上黑色物件想来正是茶

5、聘礼体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独特的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它是该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指导着本族成员的行为方式。云南少数民族的聘礼习俗不仅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且体现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在观念上有意识地注重对文化传统的传承。比如傈僳族聘礼中总少不了三脚架,因为傈僳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认为万物有灵。三脚架代表着火神,代表着生命,所以严禁用脚蹬踏三脚架,不能溅上唾沫等秽物,否则会遭受灾难。用三脚架做聘礼,体现了傈僳族坚守先民长期以来对自然生命的崇拜,在办理婚姻这样的大事时更要遵守传统的信仰、礼节。布依族的聘礼中有糯米粑粑若干包,用来分赠给女方家族亲友。傣族也用糯米饭作聘礼。究其原委,布依族、傣族同属于古代百越族系,他们受原来百越族生活习性的影响,往往要选择气候湿热、海拔低的坝区或河谷地带近水而居,种植水稻,所以稻作文化发达,大米是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糯米被视作米中珍品,用糯米作聘礼实际上是对本民族往昔稻作文化传统的传承。景颇族的聘礼中有铓,铓作为打击乐器,敲击时声音洪亮、节奏欢快,是景颇族欢庆自己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节”时必不可少的乐器。相传“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创世英雄宁贯娃首创,是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祈求人丁兴旺、康宁和生活美好,而在盛会上就是用铓锣表达人们心中的这些祈望,因此,将铓锣作为聘礼,目的是为了祈望女方吉祥快乐,嫁到男方家后繁衍子孙,振兴家业。

通过以上对云南部分少数民族聘礼独特性的概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各民族由于自然条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婚俗的聘礼也各具特色。同时透过这些独特的聘礼,可以窥视到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理想、愿望、信仰和追求,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各少数民族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1](清)李廷辉.滇南志略(卷4)(M)//云南史料丛刊.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78[2](清)李熙龄.普洱府志(卷46)(M).传印本,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54年)[3]杨知勇.云南少数民族婚俗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278-279.[4]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述(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5]张文勋.民族文化与审美(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6]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8.[7]殷海涛.普米族风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70[8]黄铁.阿诗玛(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认真恋爱」少数民族婚俗聘礼及其文化内涵 丨 山水林上


「认真恋爱」少数民族婚俗聘礼及其文化内涵 丨 山水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