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一首《摸鱼儿》,有人觉得比“问世间情为何物”写得更好

公元1205年,16岁的元好问,在应试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猎人,听说了一个故事: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元好问很是感动,买下了这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为他们修建了小小的坟墓,名曰“雁丘”,写下了《摸鱼儿· 雁丘词》。开头几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一问成为千古绝唱。金庸先生《神雕侠侣》中用到了这一句,那令人痛恨的女魔头李莫愁,在出场和退场时都在吟唱这句词,这几句增添了莫愁女人生的悲剧意味。


元好问一首《摸鱼儿》,有人觉得比“问世间情为何物”写得更好


其实,除了这首《雁丘词》,元好问还有一首《摸鱼儿》写得一点不比《雁丘词》逊色,这首词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是这两首词往往被看作是元好问为数不多的情词中的类品。词曰:

摸鱼儿


金朝:元好问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


香奁梦,好在灵芝瑞露。人间俯仰今古。海枯石烂情缘在,幽恨不埋黄土。相思树。流年度、无端又被西风误。兰舟少住。怕载酒重来,红衣半落,狼藉卧风雨。


元好问一首《摸鱼儿》,有人觉得比“问世间情为何物”写得更好


词背后的故事比《雁丘词》中的大雁更令人 感慨,词人在词体中交代了背后那个感伤的故事。

这首词作于元好问27岁的时候,此时蒙古兵已经攻陷了金国的首都,金国被迫迁都开封,元好问为避战火,来到河南,在那里他听到他的朋友说了一个大明湖的故事。这个故事和他11年前听到的那对殉情的大雁一样让人动容。

当时北方虽然在金朝的统治之下,但是礼教风俗依然是中原的规矩,有一对男女私下里相恋,可是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和祝福,也得不到礼法社会的认可。得不到媒妁之言而私定终身,在那个封建礼教杀人的时代,就相当于犯了天条。那时候的人们在理学的影响之下,早已经失去了自由相爱的机会,不要说《诗经》里的爽朗相爱的时代,就连唐朝那种宽容的气氛也早已经消失殆尽。所以这一对得不到亲人祝福,得不到社会认可的恋人,突然有一天他们失踪了,当时的人们都以为他们肯定是私奔了,父母亲戚友人都以此蒙羞。可是几天之后采莲的人在荷塘中发现了他们,他们拥抱在一起,永远地沉在荷塘的深处。那一年夏天,当荷塘中开满了荷花的时候,荷塘中满是罕见的并蒂莲,原来洁白的荷花,每一朵都有着殷殷的红色。


元好问一首《摸鱼儿》,有人觉得比“问世间情为何物”写得更好


这个故事比当年的大雁更让元好问感动,因为27岁的他固然比16岁的他更深情更执着,也多了一些理性的批判精神。所以他超越时代,写出了同样震慑千古的词作,以柔情之问开始全篇。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这一句和“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都是发自灵魂的一问,莲根啊,你到底有多少藕丝,这里的“丝”其实是“思念”的“思”,这是中国诗歌独特的谐音现象。莲心啊,你为什么如此清苦呢?那并蒂开放的莲花,并蒂妖娆,不就是旧时相亲相爱的男女吗?苍天都允许了他们的感情,为什么忍心拆散他们,不让他们白头偕老,共赴鸳鸯浦呢?连夕阳都会对此无言吧。<strong>谢客指谢灵运,他经常写伤感的诗句,湘妃江上引用娥皇女英的典故。引用这两个典故,表明了元好问对他们爱情的深切同情。


元好问一首《摸鱼儿》,有人觉得比“问世间情为何物”写得更好


下片是深闺中的好梦,写两人死后,他们的灵魂化为荷花,元好问对他们殉情的爱情极尽赞美之至。所以为这样美丽的爱情,这样痴情的男女,唱一首千古的战歌。

有的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是元好问?我想元好问真的到荷塘中看过,或者像他说的那样,那一年他携酒来到荷塘边,看荷花落尽,看雨声打在荷叶之上,满池泪水,深深叹息。


元好问一首《摸鱼儿》,有人觉得比“问世间情为何物”写得更好


有人评价这首《摸鱼儿》更胜《雁丘词》。作者对一对殉情男女的深切同情,对千古不灭的真挚爱情的赞美,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哀婉叹息。诗人的满腔同情之心,珍爱之意,字里行间呼之欲出,甚至比《雁丘词》更让人感觉哀婉,读之令人低徊辗转,真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