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一首《摸魚兒》,有人覺得比“問世間情為何物”寫得更好

公元1205年,16歲的元好問,在應試的途中,遇到了一位獵人,聽說了一個故事: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隻被捕殺後,另一隻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元好問很是感動,買下了這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為他們修建了小小的墳墓,名曰“雁丘”,寫下了《摸魚兒· 雁丘詞》。開頭幾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一問成為千古絕唱。金庸先生《神鵰俠侶》中用到了這一句,那令人痛恨的女魔頭李莫愁,在出場和退場時都在吟唱這句詞,這幾句增添了莫愁女人生的悲劇意味。


元好問一首《摸魚兒》,有人覺得比“問世間情為何物”寫得更好


其實,除了這首《雁丘詞》,元好問還有一首《摸魚兒》寫得一點不比《雁丘詞》遜色,這首詞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是這兩首詞往往被看作是元好問為數不多的情詞中的類品。詞曰:

摸魚兒


金朝:元好問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夕陽無語。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蘭舟少住。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元好問一首《摸魚兒》,有人覺得比“問世間情為何物”寫得更好


詞背後的故事比《雁丘詞》中的大雁更令人 感慨,詞人在詞體中交代了背後那個感傷的故事。

這首詞作於元好問27歲的時候,此時蒙古兵已經攻陷了金國的首都,金國被迫遷都開封,元好問為避戰火,來到河南,在那裡他聽到他的朋友說了一個大明湖的故事。這個故事和他11年前聽到的那對殉情的大雁一樣讓人動容。

當時北方雖然在金朝的統治之下,但是禮教風俗依然是中原的規矩,有一對男女私下裡相戀,可是得不到家人的認可和祝福,也得不到禮法社會的認可。得不到媒妁之言而私定終身,在那個封建禮教殺人的時代,就相當於犯了天條。那時候的人們在理學的影響之下,早已經失去了自由相愛的機會,不要說《詩經》裡的爽朗相愛的時代,就連唐朝那種寬容的氣氛也早已經消失殆盡。所以這一對得不到親人祝福,得不到社會認可的戀人,突然有一天他們失蹤了,當時的人們都以為他們肯定是私奔了,父母親戚友人都以此蒙羞。可是幾天之後採蓮的人在荷塘中發現了他們,他們擁抱在一起,永遠地沉在荷塘的深處。那一年夏天,當荷塘中開滿了荷花的時候,荷塘中滿是罕見的並蒂蓮,原來潔白的荷花,每一朵都有著殷殷的紅色。


元好問一首《摸魚兒》,有人覺得比“問世間情為何物”寫得更好


這個故事比當年的大雁更讓元好問感動,因為27歲的他固然比16歲的他更深情更執著,也多了一些理性的批判精神。所以他超越時代,寫出了同樣震懾千古的詞作,以柔情之問開始全篇。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這一句和“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都是發自靈魂的一問,蓮根啊,你到底有多少藕絲,這裡的“絲”其實是“思念”的“思”,這是中國詩歌獨特的諧音現象。蓮心啊,你為什麼如此清苦呢?那並蒂開放的蓮花,並蒂妖嬈,不就是舊時相親相愛的男女嗎?蒼天都允許了他們的感情,為什麼忍心拆散他們,不讓他們白頭偕老,共赴鴛鴦浦呢?連夕陽都會對此無言吧。<strong>謝客指謝靈運,他經常寫傷感的詩句,湘妃江上引用娥皇女英的典故。引用這兩個典故,表明了元好問對他們愛情的深切同情。


元好問一首《摸魚兒》,有人覺得比“問世間情為何物”寫得更好


下片是深閨中的好夢,寫兩人死後,他們的靈魂化為荷花,元好問對他們殉情的愛情極盡讚美之至。所以為這樣美麗的愛情,這樣痴情的男女,唱一首千古的戰歌。

有的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是元好問?我想元好問真的到荷塘中看過,或者像他說的那樣,那一年他攜酒來到荷塘邊,看荷花落盡,看雨聲打在荷葉之上,滿池淚水,深深嘆息。


元好問一首《摸魚兒》,有人覺得比“問世間情為何物”寫得更好


有人評價這首《摸魚兒》更勝《雁丘詞》。作者對一對殉情男女的深切同情,對千古不滅的真摯愛情的讚美,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哀婉嘆息。詩人的滿腔同情之心,珍愛之意,字裡行間呼之欲出,甚至比《雁丘詞》更讓人感覺哀婉,讀之令人低徊輾轉,真是“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