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最后一题到底有多难?

郑伟悦


高考现在和以前不一样的,不一定倒数第一题比倒数第二题难,因为五道大题都是12分一个。

不过一定会有一问比较难,这个需要边做边判断。一般来说导数对思维和灵活性要求更高,解析几何对计算和几何能力要求比较高。


春来数学


全国卷一,当年数学145,最后一题应该没扣分(5分扣在了前面计算失误)。那年题目难度不大,好像一共22道题,前面21道题1个小时就做完了,后面剩余一个小时来研究最后一题,当然难的是最后一问的证明。当时把平时用到的技巧都试了还是没证明出来,后面只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和估分的情况对比,最后一题的分都得到了。

一般情况下数学最后一题属于压轴题,难度高是一定的。尤其是最后一小题,区分度极高,只有少数人能做出来(当然,出题人的本意也是如此)。本人高考前做过03年的数学卷和04年的江苏卷,最后一题基本没思路。印象特别深的是高三一天晚自习,我们一个同学问数学老师04年江苏卷最后一题,晚自习两节课整整两个小时时间老师也没做出来,同学还开玩笑说草纸用了他十几张。北京卷简单是人所共知的,高考前我也拿北京卷找过自信,整体确实简单到飞起,选择填空几乎全部心算出结果,前面几道大题也是迅速做出,但是做到最后一题,也是费了好大功夫才做出来。所以,无论哪张卷子,最后一题难肯定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对于最后一题我们有什么对策吗?个人觉得对于成绩一般的同学不要贪心这道题的分数,你可以把第一小问做一下就行了,后面的直接不看。我大学隔壁宿舍的当年数学136(总分644),他当时最后一题14分连看都没看,他说这是他的一贯策略,问他如果第一小问很简单那不是很亏?他说人都贪婪,做出第一小问肯定忍不住往下做的,结果一般都是做不出来,我还不如用这些时间保证前面做过的都对呢。心态真好,他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他当年高考刚满16岁。

当然上面只是个例,对于数学成绩比较好的,最后一题肯定是要做的。对于这个段位的学生,基本上对于最后一题的题型也早已熟稔于心,即使做不出来,按照常规的套路写出解答的步骤框架也能拿到一部分分的。而对于常见的证明题,数学归纳法无疑是把利器,平时把数学归纳法练熟,考试时能把整个框架搭建起来,一大半分都拿到了,如果前面的题目都确保正确,基本140以上是没问题了。


无名即名


说起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题,我感觉对不起我的数学老师,12分的题,付出那么多最后高考只得了1分,那道题到底有多难?

高考考数学的那天下午,刚开始做数学选择题的时候,前面10道还比较简单,但后面两题看了发现自己不会,于是立马跳过去做后面的填空题,同样填空题的最后一空不会,然后又继续跳过做后面的计算题,按理说第一个大题是最简单的,以我的水平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做到第二问的时候发现自己不会了,想了一段时间之后继续往后做,当做到倒数第二题的时候,看了题目,知道了方法,花了大量的时间去运算,然后得出来结果,然后看了下时间,发现只剩了不到十分钟了。


手忙脚乱的我快速地看了一遍题目,然后就慌乱的将第一问写了起来,做完第一问之后,马上回到前面的选择题,再看了一遍题目和选项,还是没有半点头绪,然后立马选了两个B(我一直将B做为自己的幸运字母),然后交卷。

高考出成绩的那天,数学只考了111分,那两选择题一个都没对,最后一题竟然只得了1分。然后看了下答案,发现第二步就错了,写对了个公式得了1分……

高考前半个月,数学老师特意花了几节课的复习时间让我们强化练习数学最后的那道题。他找到了之前某次模拟考试中的那最后一题,将题目抄在黑板上,让我们在纸重新解一遍,时间是两节课。而他则不停地在教室里面大转,虽然以前讲过,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学仍然没有思路,他在一旁急得团团转,狠狠地批评了我们中的一些人,看得出他当时真的生气了,两节课下来,解出来题目的同学屈指可数……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题的题型是固定的,即使做了很多遍类似的题也会觉得难,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放弃,将时间花在前面的题目上。当时我们班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已经放弃了,认为做出来第一问就行了(至少可以拿3分)。经历过几次的强化练习之后,数学老师也做了退让,要求我们无论如何要将第一问的分数拿到手,但高考我只拿了1分,真的感觉对不起数学老师,数学老师要是知道了我只得了1分,会有什么想法?

高考数学的最后一题真的很难,读了大学之后,发现数学的最后一题往往都要用到大学数学(高等数学)里面的积分和求导,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千万不要将时间花在那道题上,因为高考数学真正拉开差距的就是靠最后一题,很多时候只要将第一问的分数拿到手就不吃亏,将时间用在前面的题目上远比用在最后一题上强。高考数学最后一题真的很难,简直比登天还难!


Hello学长好


基本上最后一题算是20分吧,我这样和你分析吧,前面的十分基本你可以拿到,

后面的十分难度加大,这个难度是这样的,必须的话,多计算还要你自己思考,然后拿下五分,最后五分就比较困难了,考你的是逻辑思维,当初我也是一个是时间问题一个是紧张还有一个是因为和我想的不一样,很可惜我没有打出来,扣了三分,所以就这个分数了,所以还是看你基础是否扎实,最后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三温暖


三温暖随时随地分享


高考最后一道题难度极高,想要拿145分以上,这道题必须拿下。说白了这道题就是为考清华北大的学生准备的。

如果你不考清华北大,目标130分以下这道题直接放弃或者做第一问就行了,第二问碰都不要碰,绝对是个坑,99.9%的情况你花了时间也做不对。不要不服,高考压轴题的高难度是故意设计的。

高考数学压轴题分两种情况:

一.题都看不懂

高考压轴题好多都是奥赛题改编,20年前有许多来自前苏联的数学竞赛,证明题最多,难度大到你连题目都读不懂。考生无从下手,除了写个解没一点办法。比如2008年的江西卷压轴题平均分0.31,全省30万人无一人全部做对,最高分9分有一人,8分有两人。看完答案你连抄的欲望都没了,运算量之大,答案足足占一页。


二.用到高等数学中的思想

这种题看起来简单,实则大有乾坤。往往这种题也最坑人,看起来不难,但绝大多数人都卡在一个点上死活算不出来。这其实是考高等数学中的某一思想,想明白能做对,想不明白给你一天也算不出来。比如数列大题中我们许多人都知道放缩法,放到压轴题中考你一个极限的思想,你没学过吧。第一问会给你一个引导,想通了第二问就简单了,想不出来打死做不出来。

另一种直接考高等数学中的内容,会了很简单,不会常规方法算得算大半天,拉格朗日中值定理秒杀高考压轴题,有许多高考压轴题等你大学学了高等数学,发现也就是一个中值定理的事,但你高中没学过那就是难。考场上时间又紧张,做全对的凤毛麟角。


考研小秘书


高考数学最后一题难度很大,为什么难度大?因为考查的知识点多,运算量大,思维难度大,寻找突破点难度大。就以江苏卷而言,从08年自主命题到现在,高考数学能考满分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来自江苏如东中学的李云飞,唯一一个一卷二卷加起来考了200分的学神级人物。

而江苏高考数学最后一题通常为数列题,或者是导数题,整体来说数列题难度很大,导数题难度比数列题难度偏低一点,就以我前一阵子发的一条数列题为例。

这题难不难?我认为很难,当然也不是说一分都拿不到,第一问还是可以做一下的,先分析题目:既然题目要证明**为常数列,而m是不为0的常数,那么要证这个命题我们会想到什么?是不是可以根据题目里面的恒成立条件得出{an}和{bn}的公差和首项的关系,根据恒等关系去证明?有了这个思路之后我们就可以顺势往下面做,而最常见解法就是设{an}和{bn}的通项公式,根据题目条件中的恒等式去证明。第二问的两个小问题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小问不会,第二问肯定就做不出来,下面附上我个人的解法。

根据答案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第二问的第一小问有个突破点,这个突破点就是这个地方,即中括号里面的式子应该和前面的(n+1-p)相等,这样只需要保证{bn}是一个等比数列就能使题意恒成立。第二小问很多人看解题过程就会感觉很难,事实上确实很难,一是计算量很大,包括各种化简求和过程都很复杂,二是考查的知识点复杂,既考了常见的数列累加求和问题,又考了求数列最值项的相邻项比较法,最后还需要去证明你的结果确实符合题意,而在这些步骤里面少一个都不行,都是得分点。

所以综上分析来看高考数学最后一题不仅仅是难度大,还有得分点多,思维深度大的特点,想拿满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章老师在这里劝诫所有的考生(包括考985的学生),高考数学试卷最后一题能写多少就写多少,能做出来最好,做不出来趁早放弃去检查前面的题目,难题的区分度其实很低,真正决定你数学能不能考高分的其实是中低档题。


章老师高中数学


江苏卷理科数学160+40,40分附加题,满分200,没有选择题,让你连掷骰子的机会都没有。想要上到985,数学至少要上到170,180以上,而且题型非常灵活,称之于地狱模式一点不为过。还好,2021年要考全国卷啦。




天路逶迤


数学(文科)·全国三卷

最后一题题型

选考题(10分)

22、题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23、题不等式选讲


对于三卷文科生来说,个人觉得最后一题是最好拿分的,但是第二小问计算量较大不容易拿满分!我们学校只教极坐标,不教不等式选讲!我高考的时候应该是拿了8分!当然这个只是对我个人而言


叔叔给你糖吃


有多难我告诉你,这道题是给0.1%的人准备的,能拿满的可能0.01%都不到。我们高中是市里最好的高中,有两个实验班,共18个班,我们这16个班的老师都是直接让我们放弃这道题的,看都别看浪费时间。本来正常情况下也确实看不到这道题。

说别的也没用。


不一样的大学体验


现在要是再考一遍数学,我相信我的分数不会超过10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