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数量为何“突飞猛进”,思考人类发展背后的“演化不适”

近两三百年,人类产生了很多不该产生的疾病,有人说,就是因为我们吃的太好了,也叫<strong>“演化不适”

就是我们身体本身已经不适应这种快速的演化了,拿糖尿病举例

生物在自然界当中,能获得糖的概率是很低的。狩猎时代的人,如果真的想获得所谓一点点的糖,那只有蜂蜜,而蜂蜜的获得方式是存在极度的困难的,爬山、烟熏、取的过程中防止被蛰,是冒着生命的危险的。

糖尿病数量为何“突飞猛进”,思考人类发展背后的“演化不适”

除了蜂蜜之外,采集有限的成熟果实可以获得一点点的果糖,但是它们绝对没有今天的这些水果来的甜。这个以狩猎和采取为主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距今至少100万年以上。

人类饮食是从狩猎到采集到种植到精加工, 以农耕文明为标志,人们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改为耕种的方式,淀粉类食物成为人类获得身体能量的主要源泉。

糖尿病数量为何“突飞猛进”,思考人类发展背后的“演化不适”

淀粉类的食物使人们获得了最具效率的能量需求。这为人类种群的生存打下了基础,尽管农业耕种时代的来临,能量的获得较狩猎时代进步巨大,但有一 点不可忽视:饥饿仍然是人类生存面临的巨大难题。 然而工业化及科技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饮食匮乏的局面,变得极大的丰富。

概括起来包括:

1、保持人类的饥饿变得越来越困难;

2、各种深加工使我们的祖先农业时代粗糙的淀粉类的食物变的越来越 精致;

3、各种满足人类口感的人工糖(人类对糖的喜爱已经深深植入人类基因之中)层出不穷。

糖尿病数量为何“突飞猛进”,思考人类发展背后的“演化不适”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糖尿病数量为何“突飞猛进”,思考人类发展背后的“演化不适”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十七世纪以后,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制糖业发展鼎盛时期,<strong>糖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廉价的东西。

今天,我们每平均一个孩子的摄糖量,大概是一百年前的<strong>四到十倍

吃太多的糖,已经超期让胰岛素用了三四十年,胰岛素再精准也扛不住人类这么用它,不按说明书使用的后果就是回报给人类数量庞大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后备军,包括肥胖带来的各种疾病。

糖尿病数量为何“突飞猛进”,思考人类发展背后的“演化不适”

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确实给我们带来的很多的便利,但是若任由技术发展的产物主宰我们的“衣食住行”,而不是我们合理的利用它们,将带来更多的灾难。

面对世界上最昂贵的慢性疾病,没有捷径,唯有相信科学、预防为主,加强管理,均衡饮食,步步为营,坚持再坚持,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由量变到质变。


【糖友福利】点赞+关注+转发,私信小编可获得一份根据个人BMI(体质指数)定制的符合一天总热量的营养食谱一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