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第一個起義領袖方國珍,為何能得以善終?

sgill-理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6年),鹽梟方國珍聚眾海上起事,是元末群雄中第一個扯旗造反之人,到西吳元年(1366年)投降朱元璋,稱霸浙東二十年。

浙江台州黃岩臨海,人多地少,無田可耕的農民只好冒險下海,靠海吃飯,有打魚曬鹽的,有走私販私的,有漂洋過海異域求生的,多數人的營生都和海洋有關,在陸上討生活的反而不多。

史載,方國珍兄弟四個,其他三人為 :國璋、國瑛、國珉,方家世世代代從事海上營生,靠販賣私鹽為生。方國珍是黃岩有名的土豪,身材高大,儀表威猛,膂力過人,健步如飛。

至正初年,浙東沿海海盜猖獗,劫掠商民,襲擊官船,氣焰囂張。

有一股海盜搶了運官糧的漕船,殺了監押官,地方官迫於壓力,千方百計緝捕盜寇,擾動很大。

有仇家向官府告發方氏兄弟私通海盜,搶劫皇糧,與賊坐地分贓,方國珍一怒之下,殺了仇家,帶領全家與鄰里惡少年逃入茫茫大海中,聚集了數千人,四處劫掠。

元廷發兵圍剿,方國珍挫敗官軍,俘殺將官。之後,他接受朝廷招安,被封為定海尉。不久璇而復叛,屢破元軍,俘虜元朝大將,動靜越鬧越大,隨後再次接受招安得做高官。如此時降時叛,反反覆覆好幾次,每反覆一次,就晉升一次官職。

方國珍出身鹽梟,生性狡黠,機警善變,但運氣一直不錯。

到至正十七年,他屢叛屢降不知幾番,卻官運亨通,一直做到元浙東行省參知政事兼海道運糧萬戶。他率部討伐盤踞東吳的張士誠,七戰七捷,逼迫張士誠降元。

他以慶元(浙江西南,閩浙交界處) 為根據地,下轄溫州、台州,基本上浙東沿海一帶都是他家地盤,擁有水軍戰船千艘,控制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兄弟子侄全都做了元朝官員,他本無雄心壯志,早已心滿意足,只想守住這份基業,永保家族富貴。

朱元璋攻取婺州(浙江金華)後,和方國珍毗鄰而望。方氏地盤逼仄,兵力弱小,而且強鄰環伺,個個虎視眈眈,北有張士誠,南有陳有定,他和這兩家都交過手,關係不太融洽,見元璋兵多將廣,氣勢正盛,害怕被其吞併,於是派使臣向元璋送上厚禮,表示願意接受龍鳳官誥,還口頭答應願意獻出三郡,唯一不肯尊奉龍鳳政權的年號。

朱元璋多次派人去慶元呵責國珍,國珍推脫道:“當初答應獻三郡,是為保地方百姓免遭兵燹之災,請您多發兵馬來守,我定交還城池......” 。

“......若我遽(倉猝)奉正朔(指奉龍鳳年號),張士誠 、陳有定必來攻,若援軍不能及時趕到,情況就危險了。不如仍舊以至正(元朝年號)為名,張、陳就找不到藉口攻伐。如果非要我奉龍鳳年號,您必須多派人馬前來助守,待大軍一到,我立刻就將三郡交給您。我情願領兄弟子侄到應天(今南京)聽命,做不做官無所謂,以報元朝恩德 ”。

朱元璋是何等精細之人,豈能聽不出國珍弦外之音?他冷笑道:“也好,且將三郡放在那裡。等我攻取平江(今蘇州,張士誠老巢),那是他再要奉正朔(指龍鳳政權)也就晚了” 。

方國珍依舊打著商人的算盤:一面向西吳(朱元璋稱吳王)納貢,一面為元朝轉運糧草,腳踩兩隻船,審時度勢,左右搖擺。

朱元璋率領西吳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東吳(不是三國東吳,元末張士誠稱吳王,與朱元璋一東一西),很快攻克杭州,方國珍這才感到恐懼,於是派人北聯元將擴廓帖木兒(王保保),南通陳有定,打算與其結為犄角之勢,共同抵禦西吳的進攻。他算盤打得很精,還盤算萬一南北兩頭的盟友都靠不住,或不是元璋對手,自己麾下還有近千艘大海船,到時見情勢不對,大可以滿載金銀財寶,攜家投奔怒海,找一個域外之國安身立命,何愁下半輩子沒有榮華富貴?

打定主意後,他一面觀望局勢,一面蒐集珍寶,打點行裝,整飭船隻,隨時準備逃奔大海。

1366年9月,元璋麾下猛將朱亮祖率軍攻佔台州、溫州,湯和率軍直搗慶元,方國珍無力抵禦,乘船逃入海中,逃到盤嶼時又被廖永忠指揮的水軍追上並擊敗。

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好跪地哀求投降。朱元璋從發動進攻到大獲全勝,前後只用了三個多月。

這一年,小明王韓林兒已被西吳大將廖永忠溺死在瓜步江中,龍鳳年號也被廢黜,大元也在苟延殘喘,至正年號更不能用。朱元璋見東吳已被圍困萬千重,張士誠已是甕中之鱉,便下令改這年為吳元年。

方國珍投降西吳後,元璋揶揄他道:“你來的豈不是太晚了嗎”?話雖如此,但卻沒有虧待他,一直好好贍養著,直到明朝建立。

洪武二年(1369),明太祖朱元璋封方國珍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俸祿不必赴任,留居京師(今南京)。方氏餘部被收編為船戶,打散編入各衛所。洪武七年(1374)5月8日,一代梟雄方國珍病逝,葬於南京城東二十里之玉山。朱元璋親自為其主持祭祀,大學士宋濂為其篡寫《神道碑》。元末大亂,方國珍率先扯旗舉事,一生屢降屢叛,反覆無常,最後又乞降元璋,竟奇蹟般得以善終,也算是福大命大了。《明史》如此評價他:“長身黑麵,體白如瓠,力逐奔馬......國珍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 。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方國珍的聰明之處。

朱元璋曾經有三大敵人: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

其中陳友諒實力最強,比朱元璋還厲害;

張士誠實力大體和朱元璋旗鼓相當。

而方國珍的實力最弱。他本來是浙江的私鹽販子。

私鹽走私在當時可是殺頭的大罪,一般只有亡命徒才敢去做。

方國珍其實就是一股黑社會分子的頭目。

後來見私鹽賺不到太多錢方國珍乾脆下海做了海盜,集中了幾千人。

但方國珍根基不好,實力不強,僅僅盤踞浙南而已,手下兵力也不多,屬於土皇帝,地頭蛇。

相反,陳友諒的實力是方國珍的十倍,張士誠也比方國珍強得多。

然而,陳和朱元璋決戰時被打死,張士誠兵敗被朱元璋俘虜後斬殺。陳張死後,家族基本都被誅滅。

有意思的是,方國珍卻是善終。

洪武七年(1374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7年後,方國珍病死,終年56歲。在當年,這個死亡年齡不算小了。

方國珍死後,被朱元璋賞賜葬於南京城東20裡玉山。朱元璋親自設祭,命翰林學士宋濂作《故資善大夫廣西等行中書省左丞方公神道碑銘》為祭。

那麼,方國珍為什麼會有善終呢?

因為他聰明。

1362年,方國珍和蒙古人以及福建陳友定結盟,一通對付朱元璋。

5年後,掃平強跌朱元璋出動大軍攻打方國珍。

僅僅1個月的時間,朱軍攻佔黃岩、溫州,並在曹娥江擊潰方水軍,方國珍退守舟山,

這種情況下,方國珍沒有頑抗,2個月後交出了地盤和軍隊,投降了。

因為主動交出地盤和軍隊,朱元璋雖惱怒,當年指責方國珍反覆無常,是小人。

即便如此,朱元璋仍然任命他高官,無權但享受很高的待遇。

這就是識時務的好處,打的贏就打,打不贏投降就是了,反正地盤都是搶來的。


薩沙


方國珍之所以得以善終,其實主要有兩點:

1、方國珍不同於陳友諒和張士誠,他威脅小並且是主動乞降的;

方國珍可以說是元末農民起義運動的首義,他在1348年(至正八年)就聚眾數千人,反抗元朝,不斷劫奪海運漕糧,比韓山童和劉福通所領導的紅巾軍起義,還要早三年。

儘管方國珍是首義,但他的勢力卻並沒有發展到十分大,只是佔據著浙東慶元、溫臺等地區,始終都不是爭奪天下的有力競爭者。他不像陳友諒和張士誠那樣,都曾稱王稱帝。因此,方國珍對朱元璋所造成的威脅並不大,朱元璋自然也就沒必要非得殺掉他不可。

雖然,方國珍一向反覆無常,開始時一面討好朱元璋,一面又接受元朝加封官職;之後又開始轉而對抗朱元璋,與北方元朝的擴廓帖木兒和南方福建的陳友定聯通。

但等到朱元璋轉而對方國珍出手時,那時的朱元璋已經相繼蕩平了陳友諒和張士誠兩股主要的漢族勢力,大明王朝也建立起來了。加之,面對朱元璋的征討,方國珍抵抗沒多久,就主動乞降了,這與張士誠寧死不降的態度不同。因此,朱元璋也沒必要對方國珍下狠手,甚至還有點同情戰敗的方國珍。

2、方國珍得以善終,還有一點就是他死得早。

方國珍歸降後,被朱元璋授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實際上,方國珍之後就是頂著一個有名無實的官,在朱元璋的嚴密監視下活著。而且,沒幾年就離世了。公元1374年5月,方國珍病死,朱元璋親自設祭,並命翰林學士宋濂撰《神道碑銘》為祭,那一年是洪武七年。

方國珍死時,朱元璋尚沒有開始對功臣勳貴們展開大肆殺戮。之後,朱元璋所掀起的“空印案”、“胡藍之獄”等,針對功臣勳貴們的大規模屠戮清洗行動,方國珍都很幸運的沒遇上。

所以,方國珍能夠得以善終,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他死得早。而假如他再晚死十年八年,恐怕也是難以躲過朱元璋的屠刀的。



這些歷史要讀


方國珍得以善終的原因在於:他的死恰逢其時,方國珍死的時候,朱元璋因為天下未穩,還沒有顧著大開殺戒呢。

(1)朱元璋是從1375年開始逐漸對功臣進行屠戮,1380年以後才第一次集中屠戮功臣,而方國珍1374年就病死了。

1375年三月(1375年4月),廖永忠因為僭用龍鳳等事宜被朱元璋賜死,死時53歲。廖永忠和廖永安兄弟乃是“巢湖水軍”勢力的領袖,屬於第二批次投降朱元璋的勢力,屬於朱元璋的親信。

他做的最秘密的行動就是淹死“小明王”(1366年),小明王一死,朱元璋就可以公開的沒有任何道德限制的“自立為王”了。

淹死“小明王”後,表面受到懲罰,但實際上一直被重用。對朱元璋如此重要的親信,因為“簪越”就被賜死了。由此,人們將廖永忠的死,視作朱元璋對功臣有目的做法的開始。

方國珍在1368年十一月徹底投降明朝後,仍然活了五六年,1374年病逝,顯然沒有趕上。1375年是“孤立事件”、1375年的“空印案”(一說為1382年)則屬於集體試探行為、1380年的“胡惟庸案”則是大規模正式屠戮地開始。因此,方國珍死得真是時候。

廖永忠

(2)怎麼一個病,為啥得病不知道,只能靠小說家的籌劃了,學歷史的人沒有證據只能當做其正常死亡

另外,方國珍投降後兩個多月就來到南京被“監視居住”,一直到死幾乎都在朱元璋地控制之下。他的勢力早已經被剪除了,他的心理其實一直處在煎熬中。

朱元璋實行“禁海政策”,大規模反元時期的“反元海上部隊”被朱元璋遣返。然而,在海上生活的人忍受不了“禁海”。

由此,“海上部隊”造反的情況非常多。而在這些部隊中,作為“海上反元領袖”的方國珍幾乎天天都得到自己的原有下屬造反的消息。最有名的就是舟山群島的蘭山起義。

您想,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四面八方都是朱元璋的人,天天接到自己的原有部隊造反消息後,這些人會對方國珍什麼態度。

由此,可想而知,方國珍的心理受了怎樣地煎熬。要知道,朱元璋手下大老粗居多。


坐古談今


在元末風起雲湧的起義者中,方國珍的名字不如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等人那麼如雷貫耳,但是他卻獨享一個記錄:元末第一個掀起反元大旗的領袖。

方國珍起義後,割據浙東二十餘年,遊走在各方勢力之中,最後得以善終,關鍵要素有兩個。

第一是懂得生存:在反叛與招安之間率做文章,

方國珍,浙江人,他的家族世代以販鹽為生。

當時浙東的確百姓民不聊生,民間有句歌謠暗中流傳:“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元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的某個同鄉實在活不下去了,入海為匪,朝廷沒能平定,方國珍便認識到“天下亂自此始”。趕巧他的一個仇家告他通匪,他便殺死仇家,和兄弟逃亡海上,召集數千人開始打劫元朝的海運皇糧,正式開始了反元之路。

接下來,他與元朝周旋,時叛時附,把造反和招安玩的很溜。

至正九年,朝廷派三萬水軍揖捕方國珍,兵敗。方國珍請命於朝廷,被授為定海尉。

至正十年,方國珍再次反元,攻打溫州。

至正十一年,元朝征討失利再次招降他。

至正十二年,他重新反叛。

至正十四年,方國珍再次接受朝廷招安。

在一次次反叛與招撫之中,方國珍的勢力越來越大,官至行省參政,據有慶元、溫州、台州之地。

方國珍可謂諳熟懂得生存法則的,由此有個稱號:“海精”

不過方國珍的行為在史學家看來便是:反覆無信。其實在亂世,反覆無常也只是是為了生存。

第二是他格局偏小,缺乏王霸志向——也可以理解為識時務。

再一次次反覆之間,也使得方國珍太在於生存,目光有些短淺,只想著浙東這一畝三分地,缺乏爭奪天下的志向。

這也可以認為是識時務。

至正十五年,除了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外,方國珍擁有“千百之舟、數十萬之眾”,算得上一方霸主,有爭奪天下的資本。

他身邊的謀士勸他主動出擊,成就霸業。

但方國珍卻認為“朝廷雖無道,猶可以延歲月;豪傑雖並起,智均力敵”,“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

從事後馬後炮的角度來看,方國珍的選擇是正確的,很識時務。

在朱元璋和張士誠以及和元政府相互爭鬥之際,方國珍採取觀望的態度,立足割據浙東。當朱元璋做大後,他主動遣使納款降服。

但是朱元璋非要讓他納土歸降,對他納款降服的做法朱元璋也認為是“陰持兩端”。

最後朱元璋大軍出動,方國珍眾叛親離,逃亡海上不久便不得不奉書乞降。

朱元璋也難得大度一回,接受他的乞降,讓他進京,一直到洪武七年在京病逝。

“國珍首亂,反覆無信,然竟獲良死。”這是《明史》中對方國珍的評價,對於第一個起來造反的人,方國珍最後卻得好死,連修史者都有些驚訝。

其實,“海精”的綽號就能解釋他的為何能善終了。


微史春秋


誰告訴您放國珍是“元朝第一個起義領袖”的?

陳吊眼、許夫人這些殘宋未亡時就已經起兵的起義領袖,才是“元朝第一個起義領袖”,如果我們把條件放寬到蒙古進入中原,那麼還得加上李璮和武仙。方國珍僅僅是元末一干起事者中起事最早的。元朝中葉還有蔡五九等一干起事者,他上哪裡去爭這個最早?

但這個“最早”其實是“水汪汪”的:他在元順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因為被人誣告逃入松門島避禍,並在隨後進行過幾次武裝拒捕——但這種“起義”是否應該被納入元末起義範疇,實在是大有疑問的,因為當時這樣做的人恐怕比比皆是,只是他熬到天下起義並也成為其中一分子而已。

大家都知道元末大起義中絕大多數義軍屬於紅巾軍系統,而紅巾軍系統的共同紐帶是白蓮教,這個宗教的歷史可一直追溯到南宋高宗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第一次以白蓮、紅巾為號的反元起義,是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的河南息州白蓮教趙醜廝、郭菩薩起義。

儘管元末大起義中紅巾系統的宗主——韓林兒龍鳳起義,是至正十一年爆發的,比方國珍晚了三年,但起義爆發時紅巾已遍及天下,這顯然需要很多年的組織和籌劃;不僅如此,後來成為紅巾起義重要人物的彭瑩玉,第一次確鑿證據下組織起義,是在至元四年(1338年,這是元順帝的後至元,江西袁州),比方國珍跑到島上去“起義”,早了整整十年。

方國珍之所以能夠善終,是因為他造反就半心半意,反元時動輒受招安,先後接受過元朝海道運糧萬戶、江浙行省參知政事、太尉兼江浙行省左丞相、福建及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等官職,而從未自稱過任何職銜,也未接受過紅巾軍或其它起義政權的官職,歸附朱元璋雖然三心二意,但最終還是趕在朱元璋稱帝前一年(1367年)納土。

此後他循規蹈矩低調做人,頂著資善大夫廣西等行中書省左丞的虛銜壽終正寢,不但比張士誠、陳友諒等“不得好死”者強得多,也比投降的明昇、陳理強(這兩位都被趕到半島某國去了),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幾條。

首先,他從未“僭號”即稱帝王,這樣的人就比較容易安置,不會擔太多嫌疑;

其次,他雖然動輒當牆頭草,但並沒有頑強抵抗明軍進攻,而是先撒腿就跑,然後找了個文學家寫信求饒,對他的處理,當然要比對“僭號稱帝”且曾頑強抵抗、戰敗才投降的明昇、陳理緩和些;

第三,他投降時元大都還未攻下,明夏等起義政權和陳友定等地方實力派也未平定,朱元璋還要做做寬大的樣子以招撫各地——事實上這時候除了被打死的張士誠等,包括陳理在內“表現更惡劣”的投降者,也仍然被善待;

第四,他不屬於白蓮教系統,沒有太廣闊的社會關係,對明朝威脅不大;

第五,他死得及時。方國珍死於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而公認的“建國後殺功臣”始於殺廖永忠,恰在其死後第二年,至於幾乎把明初朝堂株連一空的“四大案”,最早的胡惟庸案也要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才爆發,當然,很多死在“四大案”爆發前的功臣宿將,其家族也被秋後算賬,但這主要因為他們之間存在複雜的朋黨、鄉黨或姻親關係,而方國珍從歸附明朝開始就是個被功臣宿將和方方面面鄙視、排斥的“死狗”,“社會關係”一乾二淨,因此反倒因禍得福,沒有受到太多株連。

順便說,方國珍本人固然被“寬大”,他的舊部卻被打入“疍民”、“惰戶”另冊,終明朝一世都不得做官、科舉,甚至不能務農、不能上岸定居,所謂“寬大”,不過如此。


李厚何


浙江人造反,在歷史上有兩個姓方的,一個是北方末年的方臘,一個是元朝末年的方國珍。

方國珍是元朝末年群雄起義的第一人,比劉福通都早幾 年,霸佔了浙東。

方國珍原來是一個私鹽販子,讀書不多沒文化,志向不大,只想在亂世之中當獨霸一方的諸侯,從來就沒有稱王,為了利益反覆無常,叛元降元都是家常便飯。

朱元璋派大軍攻克浙東。逃亡海上的方國珍,識時務者為俊傑,最終投降朱元璋,得以善終。

1,方國珍志向不大,當個諸侯就心滿意足。

方國珍是元末農民起義的老資格,俗話說槍打出頭鳥,但方國珍八面玲瓏,反覆接受元朝的招安,活到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這一年紅巾軍起義大爆發。

方國珍盤踞在浙東,控制了慶元、溫州、台州,擁有強大的海軍,最後在元朝的招安下,當上了江浙行省左丞相。

方國珍有小聰明,從來沒有稱王。

朱元璋看到方國珍沒有太大野心,所以饒他壽終。

<strong>

方國珍手下有個謀士章子善,給了一個稱霸天下的策劃:

依靠方國珍強大的海軍力量,先入長江,截斷元朝的漕糧,然後攻佔所有的沿海省份,進而稱霸天下。

胸無大痣的方國珍,婉言謝絕:

雖然元朝無道,但還能苟延殘喘;天下豪傑並起,勢均力敵,哪個是真命天子,我還看不出來;不如,我就在這裡先苟延殘喘著。

2,方國珍不會拉攏人才。

浙東從南宋開始,就是人才輩出之地。

朱元璋的重要謀士都是從方國珍的地盤上請的。

<strong>

劉伯溫,浙江溫州人。

宋濂,浙江金華人。

這些浙東的人才,大老粗方國珍一個都沒請到,都被朱元璋哄回去了。

從這個方面將,方國珍和朱元璋的水準就一目瞭然。

方國珍起兵造反時,就不注重人才。

元朝浙江道宣慰使都元帥泰不華,是一個漢文水平幾高的蒙古人,出生於台州,17歲江浙鄉試第一,18歲進士第一。

泰不華文采高,還是元朝末年少有的清官,在文人中名聲很高。

泰不華在剿方國珍時,方國珍卻派人把他打死了。

如果方國珍活捉泰不華,或者軟禁起來,對方國珍都是有利的。

對另一個台州大儒潘伯修,方國珍沒有劉備三顧茅廬的心量,直接派大兵強迫潘伯修來當官。

潘伯修不從,方國珍惱羞成怒,就暗地裡派人把他殺了。

從此,知識分子對方國珍都寒了心。

方國珍最後向朱元璋獻的投降書,最打動朱元璋的是:

方國珍承認自己是個庸才,沒有野心,從來沒有稱帝稱王。方國珍對於朱元璋,自稱就像孝子對於父親的責罰,如果是輕微懲罰便接受,如果是重杖能打斷腿的話就會逃走。如果殺了方國珍,豈不是連累了朱元璋的盛德。

朱元璋就沒有把方國珍沉到江裡。

方國珍戰戰兢兢地活著,不就實職,待在朱元璋身邊,不敢露出半點想法,安全壽終。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元朝是金人建立的,很多前朝的中原人不滿意他們的統治,總是想推翻他們的統治,在元朝末年,方國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物,而且根據史書記載,他是一個起義的領袖。人們所熟知的歷史上的那些起義的人物多是劉福通、郭子義等人,但是方國珍的起義時間詞他們要早的多。


一,方國珍本心並不想起義,卻被腐敗的地方官誣陷

方國珍的出生並不富裕,他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的賣鹽的小商販,家族中的兄弟也都是做這一行的,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是可以的。但是命運偏偏喜歡捉弄人,原本生活過得很好的方國珍,在正統七年的時候,被一個叫蔡亂頭的賊子打亂了人生計劃。當時的蔡亂頭是官府懸賞捉拿的對象,而當時方國珍的仇家卻汙衊他與蔡亂頭通敵,萬般無奈之下,方國珍只能走上逃亡這條路。


二,起義的開始

當時逃亡得不只有方國珍一人,他有很好的領導力,於是將這些人拉攏起來,培養成自己的勢力。慢慢的,為了解決生計,方國珍率領這些人開始當上了海盜,搶劫過往的船隻。當時的元朝政府見狀立即下令派朵兒只班前來剿匪,結果以失敗而告終,朵兒只班也成為了方國珍的階下囚。萬般無奈之下,朵兒只班只能像朝廷請命,任方國珍為海定衛。有了自己的勢力之後,沒過多久,方國珍就走上了起義這條路。


三,起義的結束

方國珍的勢力雖然初見成效,但是這一時期朱元璋的勢力也不容小覷。朱元璋在征討方國珍的時候,幾乎是屢戰屢勝,漸漸的,方國珍的隊伍開始有點吃不消了。後來,在面臨失敗的情況下,方國珍思考再三,決定投降,而朱元璋也是寬宏大度,對他只是警告一番,並授予他官職,只能享受俸祿而不能上任,因為自己能識時務,再加上朱元璋心胸寬廣,所以這個元朝的第一起義領袖,能夠在晚年的時候善始善終。


以史正衣冠


方國珍是元末群雄中不怎麼突出的一位,但他的結果算起來卻是很不錯的,悅史君先簡單說一說。

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方國珍生於台州黃岩(今浙江黃岩)一個以海上販鹽為業的家庭,方國珍長大後,成了“洋嶼青,出海精”中的“海精”。

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蔡亂頭帶人在海上打劫財物,官府派兵追捕,方國珍的仇家告發他通寇,方國珍殺死仇家,逃亡海上聚集數千人,做起了海盜。

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軍征討方國珍,結果被方國珍打敗並抓獲,朵兒只班不得已幫方國珍請命,元朝授方國珍為定海尉,不久方國珍反元,進攻溫州,成為反元第一人。

元朝任命孛羅帖木兒為行省左丞,督軍征討方國珍,但也兵敗被捉,只好派大司農達識帖睦邇再次招降方國珍。

不久,方國珍再次反叛,誘殺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逃亡入海,後賄賂權貴,再次投降被授為徽州路治中,方國珍不接受,率軍攻台州、焚太倉,元朝又以海道漕運萬戶之職招降方國珍。

方國珍進升為行省參政,進攻張士誠,七戰七捷,張士誠投降後,方國珍才退兵。

朱元璋攻取婺州後,方國珍派使者給朱元璋送信,並送上大量金銀珠寶,朱元璋先後派鎮撫孫養浩、博士夏煜回覆,任命方國珍為福建省平章事,但方國珍卻心存疑慮。

朱元璋寫信勸說方國珍,方國珍卻顧念元朝衢國公、江浙行省左丞相的高位,不聽。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手下大將胡大海被叛徒蔣英殺死,蔣英投奔方國珍沒有結果,就殺死了攔截他的方國珍弟弟方國璋。

朱元璋派使者悼祭方國璋,後來方國珍的堂侄方明善與朱元璋參軍胡深爭奪平陽被擊敗,胡深進兵溫州,方國珍只好請求朱元璋高抬貴手。

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攻克杭州,方國珍派間諜偵察朱元璋的情況,又通好元將擴廓帖木兒,朱元璋大怒,寫信威脅方國珍,方國珍為逃亡海上做準備。

同年九月,朱元璋命參政朱亮祖進攻台州、溫州,徵南將軍湯和攻打慶元,方國珍逃亡入海又被打敗,只好奉表投降。

朱元璋可憐方國珍,授他為廣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師(今南京)。

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方國珍去世,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設祭,還命翰林學士宋濂寫了《神道碑銘》。

看到這裡,方國珍其人大家應該很清楚了,他最後能善終,悅史君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方國珍對元朝、朱元璋沒有直接威脅

方國珍雖然起事最早,但他一直盤踞在東南一隅,而且滿足於投誠後的利益,不會威脅到大局。

第二,方國珍軟手段較多

方國珍剛開始並沒有準備投降,但他一直跟朱元璋示弱,又是上貢又是送人,沒有激烈對抗和反覆。

第三,方國珍格局小易滿足

方國珍與朱元璋、陳友諒等人不同,他的目標不是要爭奪天下,而是富貴安寧,這是決定他能夠善終的最根本原因。

(寫有趣的歷史,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歷史這樣說


方國珍是浙江黃岩人,是我的台州老鄉。方國珍兄弟五個都是在海上販鹽的,古代台州海邊,這些海上討生活的人很多,往往同時又是海賊。在明末亂世,方國珍這個海賊頭子也趁機起事。\r\r但是方國珍佔據的地盤,浙南溫州、台州,再加上寧波,還是比較偏的,並沒有很重要的戰略價值,其實並不具備爭天下的實力。並且方國珍也確實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他所作的一切,無非就是讓自己過得好一點。有人曾經建議他率軍沿著海路北上,方國珍卻明確表示,我沒有那麼大的野心。\r\r但是方國珍有一種鄉土氣質的狡詐,通俗點說,就是很喜歡在元朝、朱元璋,還是張士誠等各方勢力之間左右逢源。他一直在觀望中原的局勢,不輕易下注投靠。元朝給封官,他接受;他跟朱元璋則是若即若離玩套路。他向朱元璋表示頭疼,而且他兒子過去做人質,但是朱元璋要封他官他就藉口年老不接受,因為那樣會坐實了他投靠朱元璋。朱元璋也是,也不是省油的燈,就直接寫信告訴他自己想清楚,點破他兒子作人質的目的,其實是想窺探朱元璋的虛實。\r\r這麼來來回回,方國珍一直拒絕徹底投靠朱元璋。但是方國珍很有分寸,這個尺度把握得很好。比如,朱元璋手下駐金華的大將胡大海,被叛變的手下殺了之後,帶著人頭來投靠方國珍,方國珍就果斷拒絕了,還截殺了叛將。 \r\r就這樣,方國珍跟朱元璋來來回回一直搞到張士誠覆滅、陳友諒覆滅,接近統一天下了,這時朱元璋大局已定,也不再跟方國珍客氣了,下了最後通牒。方國珍這時居然還想抵抗下,但形勢比人強,方國珍最終還是選擇投降,然後被遷居到南京,最後就死在了南京。\r\r方國珍之所以能善終,很大程度上因為他一直有名義的歸順,還有他沒有爭天下的野心,也就說對朱元璋的威脅不大, 不然依朱元璋的性子是絕對不放過他的。\r\r不過,朱元璋對方國珍的餘部其實是不怎麼放心的啦,他的很多部下,被朱元璋給遷到遠離海濱的安徽鳳陽——朱元璋老家去看管起來了。現在溫嶺還有村子叫天皇村,他們會唱那個花鼓戲。怎麼回事兒呢,據說是明朝中期,在鳳陽那邊過了好幾代之後呢,他們還是思念故土,所以唱個鳳陽花鼓討飯回來,回到祖宗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