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山東蝗災,將治理成效納入官員考核,一生堅守“四個準”原則

毛主席在讀《新唐書》有關姚崇傳記的時候,大發感慨,稱其為唐朝名相,並做了

“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的批註。毛主席是不輕易誇獎古代人物的,即使是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和唐宗宋祖這等歷史上一等一的英才,主席也認為其“稍遜風騷”,那麼姚崇究竟是何許人,他又做了些什麼,能夠得到如此高的讚譽?

整治山東蝗災,將治理成效納入官員考核,一生堅守“四個準”原則

姚崇,字元之,陝州(今三門峽)人,同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併成為唐朝四大賢相。生物君曾翻閱了新舊唐書中所有相關的記載,對姚崇的政治智慧以及為人處世之道甚為歎服,總結下來主要是四個準,下面我們就來一一看下:

一、跟準人

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

投胎!

投胎是門技術活,而且技術含量要求還很高,投對了,你才可以在小夥伴們還在為柴米油鹽發愁的時候去實現賺一個億的小目標。

整治山東蝗災,將治理成效納入官員考核,一生堅守“四個準”原則

但是很可惜,投胎不光是技術活還是門玄學,所以前面十八年能不能跟準人實在由不得你決定。

我們要探討的是十八年後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在找工作的時候最注重的是什麼?

工資待遇?前途福利?還是名氣要大,逼格夠高?

再引申一下問題,女孩子在找老公的時候,最注重什麼?

相貌還是身高?工作亦或家世?

姚崇告訴我們,全錯!

找工作最重要的是是否認可企業的文化,跟企業的領導,自己的上司是否八字相。。。是否三觀相同,脾性相投。這才是你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的根基。

姚崇一生三起三落,先後跟過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不少研究學者認為姚崇的前兩次被貶是因為站錯了隊,在我看來,恰恰相反,這正是姚崇為官智慧的一種體現,是一種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明哲保身之道。

武則天在讀群臣關於應對契丹的策略時,對姚崇的上書極為讚賞,於是破格提拔為兵部侍郎。這是姚崇人生中的第一次機會,正當他要挽起袖子大幹一場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同女主子不是一類人。

整治山東蝗災,將治理成效納入官員考核,一生堅守“四個準”原則

晚年的武則天,已經不復當初的英明。一方面重用武三思、武承嗣等宗族至親;一方面對張昌宗、張易之兩兄弟寵信有加。仗著武則天的信任,張氏兄弟迎來了吃軟飯男人的春天,飛揚跋扈,把一個好好的朝廷弄的烏煙瘴氣。

告,是告不倒的。既然如此,那我就遠走高飛吧,大丈夫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天大地大,總有留我的地方。

公元704年,姚崇外放靈武道行軍大總管,遠離了這個是非之地。

武則天死後,公元710年,唐睿宗即位,很快就又啟用了姚崇為兵部尚書。

滿懷報國志向的姚崇躊躇滿志的踏上回京之路。昏聵的武則天和看不上眼的小白臉都死了,新上位的睿宗素來寬厚仁愛,這回該是一個施展抱負的大好年代了吧。

整治山東蝗災,將治理成效納入官員考核,一生堅守“四個準”原則

很快姚崇又失望了,睿宗寬厚有餘、嚴厲不足。對妹妹太平公主極為放縱,日益驕恣的公主密謀造反,同太子李隆基矛盾越來越嚴重,姚崇屢次上書卻毫無作用。這一次又栽在了女人手裡。好男不跟女鬥,於是找個由頭小小的參了太平公主一本,姚崇同小夥伴宋璟一起,如願外放地方刺史。

公元712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一舉滅掉了太平公主勢力,跟他爹一樣,玄宗也第一時間想起了這個“二進宮”的姚二郎,本著事不過三的態度,一紙詔書召回姚崇。

在一棵樹上撞一次是命苦,撞兩次是命背,要是撞第三次算什麼?一路思考著這個哲學問題,姚崇回到了京師。

學乖的姚崇面對升職文件,無動於衷,居然和領導談起了條件。

施政十條就這樣放在唐玄宗面前,我不要加薪、我也不要社保,我要的是三觀相同,我要跟對的人,同意咱就簽約,不同意我繼續回去當刺史。

幸運的是,姚崇這次終於碰到了對的人,玄宗不假思索一口答應:

願行之;朕素志也;事誠當然,有何不可!

對的人遇到對的人,就這樣,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開元之治誕生了。

二、審準勢

只會埋頭拉車,不懂抬頭看路,不是蠢材就是庸才。

姚崇歷經四朝,三起三落,卻始終不曾翻船,下面就聽聽一個船長的自我修養。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在張柬之等帶領下,武則天被軟禁,唐中宗李顯重掌大統。

百官彈冠相慶,奔走相告。只有姚崇坐在那抹眼淚。

整治山東蝗災,將治理成效納入官員考核,一生堅守“四個準”原則

哎呦,姚大人,您怎麼高興的還哭了,這麼大人了快擦擦,不好看。張柬之好心勸道。

姚崇一邊抹淚一邊說:我哪裡是高興,我是難過啊,跟隨武則天這麼久,忽然看到她被囚禁,我這心裡不是個滋味。跟隨大家發動政變是為了剪除張氏兄弟這等奸賊,盡我們臣子的本分;我現在難過也是心懷舊主,是守臣子之節,就算因為這個獲罪,我也認了。

求仁得仁,這下姚崇又去了亳州當刺史。

其實姚崇這哪裡是真哭,分明就是避禍遠遁,明哲保身的手段。

武則天雖然被軟禁,但是武氏勢力尚在,絲毫沒有削弱。中宗李顯又是個窩囊蛋,溺愛妻女,昏聵無能。武氏的反撲隨時都可能發生,作為神龍政變的參與者,再不走就走不了了。

果然,第二年,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私通韋皇后,在中宗的支持下,將張柬之等政變功臣逐一流放至死。只有姚崇因為幾滴淚和一段話,得以身免。

政治玩的是什麼?就是對人心和人性的揣測,這一點上,姚崇已臻化境。

三、下準手

政治鬥爭講究個一擊斃命,不出手則已,出手就要打中七寸,直擊要害讓對手永世不得翻身。

姚崇第三次任相時,還有個宰相叫做張說,張說對姚崇深受唐玄宗寵愛很是嫉妒,於是經常上讒言詆譭。

整治山東蝗災,將治理成效納入官員考核,一生堅守“四個準”原則

面對同事的惡意中傷,最痛快的是什麼?自然是懟回去,可是這樣除了給吃瓜群眾增加點談資外並沒什麼用。

該是你同事還是你同事,再不爽你每天還是要看到。

姚崇就不這樣做,他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可以讓敵人從眼前消失的機會。

有陣子,張說心情苦悶,經常跑到岐王李隆範的王府傾訴。

李隆基是皇三子即位,平生最怕的就是幾個兄弟不服,聯合作亂,因此特別忌諱王爺結交大臣。

偏偏張說就犯了這個忌。

該出手時就出手。姚崇一瘸一拐的出現在了唐玄宗面前。愛卿,你這是崴了腳還是閃了腰?玄宗關切的問到。

姚崇一擺手:臣是心裡難受,腳好好的。

玄宗顧不上思考心疼為何會影響腿,好奇的追問道:願聞其詳。

姚崇不緊不慢道:聽說岐王最近總是和張說待在一起,我擔心岐王會一時糊塗走上歧途,這是皇上您的親兄弟啊,所以一想起來我就難受。

不久,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相隔幾千裡,隔壁老張就這樣成了過去式。

四、認準理

凡事抬不過一個理。

當官,要秉持公理,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

姚崇不愛吃紅薯,那麼就好好的當官吧。

開元四年,山東蝗災。

古時候大家認為蝗災是上天降禍,於是地方官和鄉紳帶頭,紛紛祭天禱告,懇求消災弭禍。

怎奈老天爺聽得懂,蝗蟲聽不懂,蝗災愈演愈烈。

整治山東蝗災,將治理成效納入官員考核,一生堅守“四個準”原則

姚崇上書唐玄宗,要求捕殺蝗蟲,並舉了漢朝的例子,證明蝗蟲是可以捕殺的。

但是朝中諸大臣紛紛反對,認為這是上天的執意,如果違背可能會遭天譴。

可是,姚崇當官只認一個理,那就是老百姓。讓百姓吃苦就是砸了他姚崇的天,就算你是老天爺那也不行

他引經據典,據理力爭,終於說服玄宗,開始了“掃蝗”大計。

蝗蟲喜歡光,姚崇讓人晚上升起很多火堆,山東各地紛紛出現飛蝗撲火的壯觀景象,僅汴州一帶消滅的就有14萬石之巨,整個山東地區滅蝗百萬石,拯救了黎民百姓。

後來“掃蝗”還被列入了官員的績效考核,這個跟現在好像也差不多。

“四準”宰相姚崇,教給了我們多少為人處世之道,他的權謀和智慧,值得我們後人用一生來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