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之菊与刀

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由日本人矛盾的本性、岛国的特性引出,深刻地探讨了这种矛盾性格在日本社会、军事、文化、政治各种现象的体现,从而揭露了日本人那些“奇怪”行为的本质。


日本人的特点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


陶渊明之菊与刀


他们即可与美国保持亲密无间的距离、站在同一战线,同时亦可在日益强大的同时发出“对美国说不”的呼喊;他们既可以日出之国自居,骄傲地说天皇政权可福泽万世,又可拍出像《日本沉没》这样极具忧患意识的灾难影片,日本人真是极其的矛盾。


日本作为东方的一个岛国,与我国有着理不清剪还乱的关系,从秦始皇派出500童男童女寻不老仙丹的传说,到后来的种种,可谓是曲折离奇,不过,我未曾想到菊花竟是日本的国花,我以前一直以为是樱花。


陶渊明之菊与刀


菊花,可是我国的本土花卉。《礼记•月令》就有“菊有黄华”的记录。《离骚》中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句子。


从先秦至魏晋,人们都认为菊花是一种高洁的花草,吃了可以长寿。西晋葛洪《西京杂记》也记载汉朝宫中吃菊花酒的习俗:“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魏文帝曹丕为了表达对大臣钟繇赏识,还派专人给钟繇送去一束菊花,可见在东晋以前,人们就有赏菊、食菊的习惯。


陶渊明之菊与刀


至于爱菊颂菊成痴,则是从陶渊明开始的。他的《九日闲居》、《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饮酒》其五、其七、《归去来兮辞》等多首诗歌,都写到了菊花。其中,最为著名的要属《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了。采菊,食菊,赏菊,咏菊,颂菊,与菊为伴,他的写菊诗常常是物我合一。


陶渊明闲暇时间,时常在家自酿菊花酒,在秋天菊花开放之时,采下菊花的茎叶,和粮食一起拌匀,放入酒药,待到来年的重阳节开坛,酒味浓郁,花香四溢。


陶渊明之菊与刀


在《饮酒》其七中他写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有时,恰逢没有菊花陈酿,他也必将会把菊花花瓣撒入酒中,再加上些茱萸,自得其味。


《宋书•隐逸传》中有这么一个关于陶渊明饮菊花酒的故事。说陶渊明还未到次年的九月九日,就提前启坛把未酿成功的菊花酒喝完了。等到重阳这天,坛中什么也没有,只好默默地坐在屋边遥想美酒,恰好此时好友王弘穿着白衣送酒来了,陶公忍无可忍,摘下菊花蘸着酒就大喝起来。


陶渊明之菊与刀


东晋的陶渊明一生,抱着儒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出仕,但门阀森严、军阀互攻的动荡社会让他屡受挫折,而他却能把一种本无诗意的人生活出了诗意,如霜秋的菊花,正应了曹雪芹的那句“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说回菊花,菊在古义中“从鞠,为穷尽之意”。古人称此花为菊花,是说一年之中的花事到此结束。而古时的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


陶渊明之菊与刀


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入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时逢佳节,清秋气爽,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