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战国时期,赵国和燕国出现的两次禅让是怎么回事?

资深人士说文史


我是珂梦历史人文,这个问题我来答!


春秋战国,于当时的统治者而言,是一次军事层面的试验场,在制度设计层面同样如此。在诸子百家的倡导下,思想的争鸣使得战国时代诸多政治思想并存,并且在诸侯国政治家的倡导和实践中发展出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一点我们从法家诸多代表人物在各国倡导的变法便可窥见端倪。

可以确知的是,在春秋战国之际,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可以完全不顾是非曲直、不顾现实状况而进行的,结合现实状况并且通过有效的政治举措推动政治层面的进步,已然在战国后期得到各诸侯国的认同;有鉴于此,战国后期的百年间,北方两国赵、燕纷纷掀起了大刀阔斧的政治改革。

战国七雄,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子之

战国中后期,燕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雄峙华北,以强大的军事实力长期与北境匈奴抗衡。诸侯国合纵抗秦,燕国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公元前318年的修鱼之战中,秦军大败五国联军,燕国由此元气大伤,不得不寻求国家内部的恢复和发展。

燕国此时的国君是公元前320年即位的燕王姬哙,姬哙其人,笃信儒墨两家的思想政治体系,当时的诸国政治局势中,齐国经过“田陈代齐”事件后,不仅没有取得灭亡,反而取了相对长久的统治和发展。于是,一股推崇“禅让”的政治思潮开始在列国间悄然兴起。

禅让思潮,最初在战国中的燕国掀起了大型实践;燕王姬哙在修鱼之战的失败后,便开始反思自己的作为,燕王哙在听从了群臣的建议后,在深思熟虑之下,将王位让给了丞相子之;然而子之在担任了三年的燕国之王后,将军市被和太子谋反,子之迎击,此后市被又和太子之间爆发了战争倾轧,燕国乱作一团。

此时,位于燕国之东的邻国齐国趁机入侵,燕国自保尚且困难,又怎能抵御齐军?燕国于是被破。这场持续了三年的燕国内乱,使得燕王哙、太子、市被、子之一应人等都成为了刀下亡魂。

据《韩非子》记载:“(燕王)哙之苦身以忧民。”并说他不沉湎女色、音乐、打猎,也不修筑豪华宫殿,只是爱好和百姓一同躬耕畎亩之中;韩非子的文章自然是为了宣传他的法家理论而叙写,然而韩非子毕竟和燕王哙几乎处于同一时代,可以称得上是第一手史料。

从这里的记载可以看出燕王哙的行为,堪称贤明并且不贪图权势,诚然如此,从现实意义上来讲,他的作为却委实太过,未免有作秀之嫌,这与国家需要背离开来。

禅让制之所以在三皇五帝时期能够有所成就,不仅是因为当时民风尚且淳朴,百姓安居乐业;而到了战国年代,诸侯并起,天下纷争,已然成为了“大争之势”;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诸侯纷争的结果,除了土地民众等国有的物质条件,还有社会价值评判尺度的变化。

姬哙沉湎于遥远的三皇五帝,然而却脱离实际,不考究自己身处的时代背景。姬哙的失败乃因其不务实而务虚,不操实事而求虚名,笃信“禅让”,给了齐国可乘之机。加上燕王哙本人性格上的怯弱优柔寡断,燕国内乱的过程中完全置身于事外,终致燕国的失陷。

赵武灵王将王位禅让给王子

而与燕国的禅让可以作对比参照的,便是在三十年后发生的赵武灵王的“禅让”行为。赵武灵王闻名于史册的,多是他“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通过胡服骑射,赵军的单兵作战实力不断提高,在二十年间不断对北方征伐,赵国的军事实力达到前所未的鼎盛。

赵武灵王在亲政二十七年后,将国君之位让渡给了王子赵何,这就是赵惠文王。而赵武灵王自己,则号称“赵主父”,外出为将,继续着赵国开疆拓土的事业,正是以这样类似“双元君主”的政治模式,赵主父依旧掌握着国内部分权力;赵章是赵主父的长子,赵主父在王后吴娃生子以后便独宠次子赵何,最后甚至将王位传给赵何。而后又怜爱长子赵章,当赵主父灭掉中山国便大行封赏,将自己的长子赵章封为安阳君。

四年后,长期居于安阳的赵章难以自制权欲,起兵反抗赵惠文王。这场赵国内乱历时一年,赵章失败,奔逃到赵主父处,父子皆被饿死于高台之上。赵主父的初衷是兄弟相和,君臣得当,然而事事皆做得不彻底。赵武灵王初衷值得认可,但其后的选择实在令人费解,让位而不放权,且在对于嫡子长子的关系问题上处理不当,最后只落得一个自家离乱的结局。

燕国、赵国“禅让”对比

参照对比燕、赵两国的“禅让”政策,燕国国君将权力完全让渡给了贤臣,却只顾“国”而不顾“家”,是以最后有太子与将军作乱;而赵国国君的“禅让”虽然以“家”为基础,但是自始至终踯躅不定,难以取舍,是以最后兄弟相残,赵主父也死于其乱。

两国国君的政策措施都有一定的政治度量和良好初衷,而后却归于失败,这是为何?其实两者的策略虽为殊途,但其实同归,只是赵国在政治运行中尚且有所顾忌,所以造成的损失较小;而燕国则对过去的政治体系和现实状况全然不顾,最后落得国家破败的结果;然而策略之所以最后变成了闹剧,实在是因为政策的选择全然不顾现实。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政权相对独立互相征伐,然而“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是当时主要的政治模式和话语体系,“家天下”自夏启开始,乃是原始民主政治和胞族政治的统一体,从历史意义上来说,其推动了文明从氏族文明向国家文明的进步。而赵国和燕国的举措则是完全意义尚的逆历史潮流而去,实在是难说明智,政策的选择需要研究现实,而又复归于有利现实进步,如若未经深入研究辨析而成的一时之策,或有奇效,然而终究无法成为长久之计,而由于现实的变化总是出乎于政策制定者意料之外的,这就需要统治者有统治的魄力决心依循旧例之外,有所创新,如此两者相继,才能维持稳定的发展趋势和长期的发展需求。

综述

笔者认为,考究“禅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其形成早于春秋战国甚远,西周唯一一次类似禅让的进程便是国人内乱后的周召共和,然而这也是在大乱之后不得已而为之,禅让所谓让贤,由于标准的模糊性,只可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古代社会,而不适用于夏朝以后的文明社会。

对于贤才的标准,也不是简单地通过众人推举便可形成,因为政治的管理需要的除了个人的才华外,还同时需要丰富的经验。所以,贤才的任命,出类拔萃的能力和高超的管理智慧,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古代的官员任职标准通过科举考试统一后,经过科举制的人才,最初往往被任命于地方政府。其目的,便是积累充足的管理经验。

政治的运行主体是人,而在古代的人尚未得到启蒙的状况下,只有极少数当权者能被称之为政治意义上的“人”,这一改变一直到近代社会出现了民主、共和、法制等西方政治学理念后才得以改观。

所以,制度设计所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复杂的、多变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可谓如履薄冰。然而中华民族之所以长久存续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存保种力,不惟在中华民族的包容与博大,更在于其在长期发展历史中,知学习,善改进。而正是在这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推动着中华民族在曲折的发展道路中,走向光明的前途。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汉书》、《左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