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事要办“暖”,避免返程变“囧途”

新华社北京2月19日电(记者杨思琪、周天翮)2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刊发题为《暖心事要办“暖”,避免返程变“囧途”》的评论。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趋好,不少地区迎来返工潮。浙江多地包车包列包机接员工返岗,“从家门到车门进厂门”的做法,不仅为开工复工按下“抢跑键”,也再次引发“抄作业”热潮。

一些地区为防止疫情蔓延,也推出助力返程的暖心举措,比如公交线路调整、机场统一接送旅客等。但记者发现,实际操作中出现反复填表、多处登记、人员密集、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原本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走了8个小时”,容易激化负面情绪、诱发摩擦争吵。

究其原因,有的因为政策公布不及时,缺乏必要流程图,旅客一头雾水;有的因为相关部门人手紧张,信息统计效率低;还有的则是因为流程过于复杂,需要反复填表,不仅耗费旅客精力与时间,更给防疫埋下新隐患。

暖心事要做,更要做好。疫情多变,不少应急举措都是紧急发布。由于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来源,或者缺乏明确细则,不少旅客在微博上“求医问路”。一条条求助信息里满是疑问和期待,字里行间也传递着深深的焦虑。各地区应该通过媒体、社交平台广泛宣传,在机场、车站的出入口、等候区等位置张贴明显标识,通过循环广播等方式反复提醒,切实做好信息公开和信息送达,减少信息盲区。

返程暖心事,要做好信息统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填报。下飞机扫码登记一次,转乘大巴登记一次,到达城区、街道还要再分别登记一次……如此重复,所填信息无外乎姓名、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再加上一份承诺书。整个统计过程基本靠手写,不仅效率低,还造成更多人更长时间“密切接触”,无形中加大交叉感染的风险。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在特殊时期显得尤为必要。

返程暖心事,要协调多方力量,形成最大合力。一些地区表示,基层人手有限,即使加班加点连轴转,接送大规模旅客仍然捉襟见肘。特殊时期,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使用专车接送职工返程。北京等地推出了允许单位预定公交的做法,临时改变线路,统一接送员工,既给集体返工带来便利,又有效减少公共负担。

守好最后一公里,让爱心和顺心也陪伴这最后一公里。多下些细功夫、实功夫、巧功夫,帮助返工人员顺利返岗,努力做好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两不误,春天才能来得更早。(完)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