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为何不选择多尔衮作为继承人?

珂人尔


多尔衮是清朝初年重要的政治家,如果没有多尔衮清军不可能顺利入关,如果没有多尔衮清朝也不可能顺利统一中国。多尔衮在清初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多尔衮的功过是非,我们在这里不做讨论。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为什么当年努尔哈赤没有把汗位传给自己更喜欢的多尔衮而是把汗位传给了皇太极。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位儿子,也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儿子。多尔衮的生母为阿巴亥。阿巴亥深得努尔哈赤宠幸,一共为努尔哈赤生下3个儿子。1626年,努尔哈赤突然病死,皇太极被拥立为新一任大汗。之前备受努尔哈赤喜爱的多尔衮则成失意者。我们来看一下多尔衮没有被立为大汗的原因。

首先,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只有十四周岁,当时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当时后金和明朝以及其他政权尚在战争之中,努尔哈赤的儿子多个已经成年,此时的后金需要一名有能力的长君处理复杂的内外关系。即使努尔哈赤有意,他也会考量一下当时的局势,他不太可能立一个未成年人为下一任大汗。所以多尔衮吃了年龄上的亏,如果他已经是一个二三十岁的成年,他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任大汉。

其次,年轻的多尔衮,没有自己的势力。努尔哈赤在去世之前确实在有意锻炼多尔衮,不过他又能给年仅十四岁的多尔衮多少实权呢。努尔哈赤去世之时,多尔衮尚不在四大贝勒之列,他的地位也仅排在众多贝勒第七位。而当时的代善和皇太极等人已经是三四十岁的出色政治家,他们都有自己的势力和力量。多尔衮和他们相比优势自然不那么明显。除非出现了几方势力僵持不下的局面,否则多尔衮不太可能捡漏。多尔衮不是顺治,他没有能那么幸运。

第三,其生母被逼殉葬。从他的生母被殉葬也基本看出,多尔衮兄弟三个人已经被排除出汗位继承人。如果阿巴亥没有被逼殉葬的话,她可以像后来的孝庄那样联络其他实力派实现华丽的逆转。可惜的是她也随着努尔哈赤长埋地下。同时失去了生父生母,多尔衮失去了所有的依靠,他只能在汗位继承战中败下阵来。

第四,皇太极能力超强,有自己的势力而且老谋深算。努尔哈赤所有儿子中,当属皇太极的势力最强。他在四大贝勒中也占据绝对优势。由于当时代善已经失去了汗位继承的资格,所以代善和儿子们转而支持皇太极,这样两红旗就站在了皇太极一边,这就更增加了皇太极的实力。贝勒莽古尔泰之前就和皇太极交好,莽古尔泰和其亲弟弟德格类也在站在了皇太极这一边。此后正蓝旗也在代善的说服下投靠皇太极,皇太极已经掌握了八旗中的大多数。阿巴亥被努尔哈赤传唤过去之后,两黄旗则群龙无首。所以在努尔哈赤去世之际,皇太极已经基本上掌握了政权。即使努尔哈赤想传位给多尔衮也不可能。努尔哈赤去世以后,代善等人逼迫阿巴亥自杀殉葬。至于努尔哈赤临死之前交代了什么,也随着阿巴亥的去世而长埋地下。

最后,后金当时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由于努尔哈赤临死之前没有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所以新皇帝需要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八位贝勒共同推选。当时的八位贝勒主要是八旗的旗主,他们掌握着国家的实权。他们确定的决议,一般人根本无法推翻。我们刚刚讲过,八旗旗主大部分已经投靠皇太极,他们又怎么会选择没有实力的多尔衮呢。

总之多尔衮没能继承努尔哈赤的汗位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当时的实力使然。如果努尔哈赤多活十年,多尔衮的力量再壮大一些,他也许可能即位为汗。否则即使当时努尔哈赤明确确立多尔衮为下一任大汗,也有可能被皇太极赶下台。


依稀说史


原因有两个,一是努尔哈赤根本就不选任何人做继承人,二是多尔衮没资格做继承人。

(1)努尔哈赤不选择任何人做继承人。

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战功赫赫,本来是继承人的最佳人选,可惜为人专断,和当时权力高层四大贝勒,五大臣结怨,最后被努尔哈赤囚禁处死。

这次事件直接影响了努尔哈赤的关于继承人的想法,为了避免诸子争斗,他不再选择继承人,而是改为八大旗旗主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继承人由八位旗主合议。

处死褚英发生在1615年,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国,号称后金。

自1616年后金建立,到1626年努尔哈赤死去,中间有整整十年的时间,如果努尔哈赤真的有指定继承人的想法的话,他有足够多的时间。

(2)努尔哈赤临死前也不可能选多尔衮做继承人。

努尔哈赤的后金,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生存下去,打败明朝,入主中原。

想完成这些任务,必须选一个成年的能打仗的儿子。

选择幼小的孩子做继承人是王朝稳定才会有的事情。

有一些史料说,努尔哈赤选择多尔衮或者多铎做继承人,完全把努尔哈赤当傻子看了。

①努尔哈赤死的时候,还有十几个儿子没死呢。

当时八旗旗主是四个大贝勒,四个小贝勒,怎么轮也轮不到多尔衮哥俩。

这几个大贝勒都有兵权在手,都是年长的儿子,努尔哈赤要是真的想让多尔衮哥俩的其中之一继位,那早就该开始削几个大儿子的权了。

②对努尔哈赤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要找一个能打仗的儿子打败对手。

试想,努尔哈赤自己都被明朝打挂了,他又怎么会选一个年仅13岁还没成年的儿子做继承人呢?

(3)多尔衮的年龄决定他没资格做继承人。

1626年,努尔哈赤死,多尔衮(1612-1650)当时才13岁,结合上面的原因,无论如何他也不可能被选为继承人。


师明礼


努尔哈赤虽然是活跃于白山黑水间的一个大汗,但作为部族首领,与中原民族一样,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一般是立长不立幼的。

努尔哈赤有10个老婆、16个儿子,他最大的儿子叫褚英,第二个儿子叫代善,这二人为一母所生。代善以下,分别是阿拜、汤古代、莽古尔泰(五子)、塔拜、阿巴泰、皇太极(八子)、巴布泰、德格类、巴布海、阿济格、赖慕布、多尔衮(十四子)、多铎、费扬果。

在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的过程中,众多儿子们中间,正当年轻有为,而且真正给他出过大力的,是最长的儿子褚英和二儿子代善,这两个儿子都英勇善战,立过大功。1626年初,努尔哈赤进攻宁远,被明朝守将袁崇焕打败,退回盛京(沈阳)后,他又率军亲征蒙古喀尔喀,同年秋,努尔哈赤因病去世。

而这一年,多尔衮还只是一个14岁的少年,既无战功,又无名望,努尔哈赤纵然老糊涂,也不会把大汗之位传给一个毛头小子的,更何况,努尔哈赤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他在去世前,并没有明确将汗位传给哪个儿子的决定,更不会将汗位莫名其妙地传给这个还只有14岁的小儿子。

不过,虽然努尔哈赤没有明确将汗位传给哪个儿子,但他在扩张势力的过程中,却早已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努尔哈赤在没有称汗之前,就已经有立自己的长子褚英为接班人的意思,努尔哈赤当时的身份是明朝所封的建州都督佥事、龙虎将军,他曾送给自己的长子褚英两个名号,一是洪巴图鲁,意即大勇士;二是阿尔哈图·土门,意即广略之人。褚英受封广略贝勒,就是这个原因。可见,在努尔哈赤的眼里,褚英是个智勇双全的人。努尔哈赤因此将日常的政务都交给褚英负责,有意培养他做接班人。

但是,褚英做事太负责,公正严格,得罪了不少兄弟,加上弟弟们也想当接班人,就经常到父亲那告褚英的状,努尔哈赤经常听到褚英的坏话,就慢慢冷落了他,后来甚至因为兄弟们说他诅咒父亲,努力哈赤就把褚英关了起来,关了两年,褚英抑郁而死,死在牢里。

褚英死后,努尔哈赤反叛了明朝,割据辽东,建立后金,自称大汗。努尔哈赤称汗后,因为褚英死了,代善成了继位的热门人选,努尔哈赤封代善为大贝勒,即是此意。不过,封了代善为大贝勒,但同时还封了侄儿阿敏为二贝勒,封了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这四个人,如同努尔哈赤手下的“四大金刚”,开朝会时,这“四大金刚”可以和大汗并坐议事,地位很高,权力很大,同时,也说明这三个亲生儿子,都可能成为将来的大汗。

努尔哈赤根本没意识到自己会死得那么快,所以生前没有明确谁继位。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是可以顺理成章地继承汗位的,但代善让贤,把汗位让给了同父异母的八弟皇太极,皇太极因此继承了后金的大汗之位。所以,汗位的继承问题,与努尔哈赤那个十四子多尔衮,实在是没有丝毫瓜葛。

补充一点趣事,皇太极本来叫做“黄台吉”,因为他继承了汗位,又当了皇帝,后来为清朝撰写史书的汉人为了献殷勤,就把“黄”字改成“皇”字,把“台吉”改成了“太极”,像先天有当皇帝的预兆似的。


帝国的脸谱


《石匮书》记载:“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裨王。北骑谓出兵不利,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

这个场景发生在1626年的宁远之战,有可能击中的便是努尔哈赤,其也于该年逝世。如题主所言,汗位继承上,多尔衮不仅在与年长的哥哥竞争中,无优势。且与一母所出的阿济格、多铎相比,也处于下风。

努尔哈赤大妃

如此,汗位的继承应该在四位大妃的子嗣中选择,大妃其地位类似于皇后。四位大妃分别:依次是佟佳氏、衮代、孟古哲哲、阿巴亥。


  1. 佟佳氏:此时已病逝。所出一个被杀;一个便是大贝勒代善,坐拥两红旗。
  2. 衮代:因与代善关系暧昧,而后又搜出窃藏财物,被休。而后被大儿子,三贝勒莽古尔泰为所杀。
  3. 孟古哲哲:第三任大妃,四贝勒皇太极生母,此时已病逝。
  4. 阿巴亥:最后一任大妃,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

战功卓著的儿子

从1620年废黜代善的太子之位起,到1626年兵败宁远,不久后病逝。努尔哈赤并未再立太子,可能面临了其曾孙同样的继承人问题,都在犹豫新太子人选。在众多儿子中,有可能继位的便是上述四位大妃所出的子嗣。其中,没娘的孩子,也是战功卓著的儿子:

  1. 大贝勒代善,即废黜的太子,自然在努尔哈赤心中大大的减分,但念其战功卓著,仍坐拥两红旗,实力不容小觑;
  2. 三贝勒莽古尔泰,因手刃亲母,落得残忍的恶名,有勇无谋。行军布阵尚可,治理国政恐怕不是这块料;
  3. 四贝勒皇太极,有用有谋,但为人自负,恐不利用内部团结。

有娘的孩子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皆阿巴亥所出。自“十三副遗甲”起兵以来,戎马一生,年近花甲的努尔哈赤,按年龄算,多尔衮兄弟算是孙子辈。难得的天伦之乐是巨大的慰藉,像极了康熙对待十八阿哥胤祄。当时太子胤礽对胤祄生病时的漠视,是其被废的诱因,也可看出胤祄,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

同理,努尔哈赤对多尔衮兄弟,也过于偏爱。阿济格、多铎自领一旗,多尔衮十五牛录,自己保留十五牛录,过度的偏爱也埋下了隐忧。由此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更偏爱阿济格、多铎。

其次,《满文老档 太祖》一段朝贺仪式的描述,也体现出多尔衮的地位:

“辰时出御八角殿,大贝勒先叩头,其次恩格德尔额驸率众蒙古贝勒叩头,第三阿敏贝勒,第四莽古尔泰贝勒,第五四贝勒,第六阿济格阿哥,第七多铎阿哥,第八阿巴泰阿哥杜度阿哥,第九岳托阿哥,硕托阿哥........”

可以看出,除去额附、蒙古贝勒,各旗旗主可以单独朝贺,之后是拥有若干牛录的贝勒。而多尔衮不是旗主,连单独朝贺的机会,都不具备。综上所述,多尔衮在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孩子中,也不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即便立太子也不会是首选。其次,努尔哈赤也没有立阿巴亥的三个孩子,原因可能是担心不能镇住战功卓著的儿子,容易引起宫廷政变。故努尔哈赤制定“八王共治”的国策,也有保护阿巴亥母子的考虑。但结果是事与愿违,阿巴亥被逼自尽。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么看?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37778688568869640"} --}


公子霜尘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非常疼爱的儿子之一,他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晚年最宠爱的妃子。但努尔哈赤因病去世后,却将汗位传给了皇太极,而非多尔衮。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从年龄说起。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才十五岁,这个年纪自然是无法担起一国重任的。此时如果多尔衮继位就必须有人辅政,当时最合适的人选是代善和阿巴亥。但是代善与阿巴亥之前有染早已引得努尔哈赤十分不快,所以他是不会放心二人辅政的。而当时的皇太极三十四岁,正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的年纪,他完全可以而且有能力管理一个国家。


论八旗实力来看,多尔衮也是占下风的。当时的多尔衮兄弟除了手里握有两黄旗外,其他六旗都掌握在以皇太极为中心的四大贝勒及其追随者手里。四大贝勒更是对多尔衮不屑一顾。

就经历而言,皇太极常常随父出征,建立了赫赫战功,自然而然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认可。多尔衮因为年纪尚小,根本就没有上过一次战场。努尔哈赤死前入主中原的目标还没有实现,因此他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完成自己愿望的杰出军事人才。当时的多尔衮是担不起这个重任的。


若论及出身,多尔衮其实也是比不上皇太极的。皇太极的生母与努尔哈赤是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他不幸早逝后被封为孝慈高皇后。阿巴亥虽然是努尔哈赤晚年的宠妃,但因为跟代善有染,而被努尔哈赤所厌恶。所以多多少少努尔哈赤对多尔衮是带有一点偏见的。


除此之外,不得不说的是代善对皇太极的支持。代善本来是汗位的继承人,因为其与阿巴亥有染的事情被努尔哈赤知道了,被废掉了继承人的位置,所以代善多少有些讨厌多尔衮。在皇太极和多尔衮的汗位之争中,他和两个儿子是偏向皇太极的。而且皇太极智勇双全,善用权术,得到了大臣们的一直拥护。这两个原因努尔哈赤也是不得不考虑的。


三七的历史书屋


努尔哈赤有机会传位给多尔衮吗?

不,他根本没有机会的!

1626年9月30日,努尔哈赤在兵败宁远之后,忧愤而死。他死之前,既没有立太子,也没用留下任何传位遗诏,(所以他根本没有机会传位给多尔衮)他只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制——共同选举推举新汗、废除大汗。

清太祖(努尔哈赤)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是大妃阿巴亥的儿子,当努尔哈赤忧愤而死的时候,他只有15岁而已,一个毛头小子,就算努尔哈赤立了遗诏,他敢传位给这个还不知事的少年吗?

且看当时皇子中比多尔衮立害得多的人物!

努尔哈赤死后,汗位之争,那是相当一个激烈。

当时诸贝勒中以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 二贝勒阿敏、 三 贝勒古尔泰、 四贝勒皇太极的权势最大、地位也是最高, 当然也还有多尔衮和多铎(但这两位也只能远边站)
(多尔衮)


图片

在这四大贝勒中,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而死,自己也受到牵连,自然没有资格与其他贝勒相争。莽古尔泰又因为杀死生身母亲,名声扫地,自然不能做一国之君。

只剩下大贝勒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两个争夺!

大贝勒代善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其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很大,被朝廷上下看好。

但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一个小小把柄。

努尔哈赤的小福晋德因泽,讦告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也不客气,受而食之,又送给四贝勒,四贝勒到很会做事,受而未食:

大福晋还经常派人去大贝勒家,还在深夜外出宫院。努尔哈赤后来派人调查,发现确有此事,俗话说:“家丑不愿外扬”,便借机修理了大福晋。
(大福晋)


后来这件事在满洲贵族中曝光后,大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导致他已无力争夺皇位。

事情经过这么一番转折,也只剩下皇太极能争夺皇位了,但皇太极又考虑到还有多铎和多尔衮,(虽说实力不是很强,但毕竟也是皇子,加上其他贝勒的不满,如果帮助他们的话,这样对皇太极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威胁!)

要削弱多尔衮、多铎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力大妃阿巴亥。
(阿巴亥)


剧照

阿巴亥当时37岁,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22岁、多尔哀15岁、 多铎13岁。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几个贝勒称先汗有遗命,让大妃殉弹。在皇太极和其他贝勒的威逼下,阿巴亥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后,尔衮、多铎年幼,失去依靠,没力量同皇太极争夺大位。

这样一来皇太极就稳稳的做起了皇位。

虽说多尔衮没有坐上皇位,但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顺治)即帝位,称摄政王;


(多尔衮)

剧照

顺治元年(1644年)多尔衮指挥清兵入关,清朝入主中原后,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所以多尔衮的一生,虽说没有体验过当皇帝的隐,但在6岁福临(顺治)当政的前几年,也妥妥的过了把“皇帝”的威风,也相当的不错了!


文史议春秋


首先一个原因是:

多尔衮出生于1612年11月17日,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努尔哈赤很钟爱这个幼子,但在努尔哈赤去世的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多尔衮只有14岁,无论是年龄或者资望,都不足以成为后金的新一任领袖。

多尔衮是指定的继承人这个说法的出处本身比较可疑,朝鲜史料中曾经提过一嘴,蒋良骥《东华录》顺治八年(1651)二月己亥诏内多尔衮本人也声称:

太宗文皇帝(皇太极)之位原系夺立。

即使在多尔衮的“指控”中,也并没有明确指出皇太极是“夺”了自己的位。

其次,努尔哈赤生前其实并没有通过自己明确的指令确立汗位的继承人。

相反,他去世前4年的天命七年(1622),努尔哈赤宣布将来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规定未来新汗由八旗旗主诸贝勒共同推举和废黜。

按照《清太宗实录》的记载,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十二日议立新汗的贝勒会议成员有如下诸人: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阿巴泰、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杜度、岳托、硕托、萨哈廉、豪格等一共15人。

这些参会的贝勒贵族,按宗支和旗属关系可以划分为5个主要派系:

代善系:代善、岳托、硕托、萨哈廉、杜度(褚英长子);

阿敏系:阿敏、济尔哈朗;

莽古尔泰、德格类系:莽古尔泰、德格类;

皇太极系:皇太极、豪格、阿巴泰;

阿济格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

代善系的代善、岳托、萨哈廉,阿敏系的济尔哈朗,莽古尔泰系的德格类都支持皇太极,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更不在话下,其他候选人没有一个能获得像皇太极一样的广泛支持,因而皇太极成为众贝勒推选的新大汗人选。

从当时的形势和派系格局看,也有人认为在努尔哈赤的心中,皇太极早已是新汗的人选,所谓推举不过是努尔哈赤为皇太极扫清障碍的一种手段。

上述这个说法是否确切待考,但多尔衮无论如何谈不上的继承人选。

多尔衮虽然和皇太极有疑似的杀母之仇,但是其一步步上位还是在皇太极时期。

天命十一年(1626)多尔衮就被封贝勒,但是到了天聪二年(1628),17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才因为军功被赐号“墨尔根戴青”,并成为正白旗旗主。天聪九年(1635),多尔衮率军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额哲并获得传国玉玺。崇德元年(1636)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睿亲王的睿即墨尔根,满语智慧之意);崇德六年至七年(1641—1642)多尔衮在大败明军的松锦大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皇太极在某种意义上是实践了对大妃阿巴亥做出的恩养幼弟的承诺,而且其中不仅仅是因为迷信害怕立下誓言应验遭到报应,有着悉心培养多尔衮成才的因素——这也使得多尔衮对皇太极的感情极其复杂,这是后话,此处按下不表。


谈古论金


清朝在顺治以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时代,在皇位继承的问题上,并不像后来那样,老子死了,儿子继承,而是实行推举制,八大和硕贝勒在一起开个会,研究一下,才能定下来谁来继承皇位,而且这个规矩是努尔哈赤亲自定下来的,所以说努尔哈赤是不可能去指定继承人的。

为什么要指定多尔衮呢?其实这都是后人的臆测,只不过是在努尔哈赤死后,多尔衮屡立战功,而且在皇太极死后带领大军攻占北京,然后当上了摄政王,留名千古,所以,后人就一厢情愿的替多尔衮操心,有所谓“大清欠多尔衮一个皇位”的说法。

其实在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才15岁,在他前面还有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等战功赫赫的哥哥们,多尔衮并没有实力去竞争汗位。

下面我们就从清初的皇位继承制度、皇位的竞争者两方面来说一说,努尔哈赤死后,继承汗位的为什么不是多尔衮。

八大和硕贝勒议政制度,汗位并不固定

众所周知,清朝是八旗立国。在清朝的初期,八旗的旗主是拥有绝对的权力的,八旗旗主和大汗的关系并不是上下级关系,也就是说八旗旗主和大汗是肩膀头一般高的,大汗同时也是一旗旗主,当时的大金国(清朝的前身)实行的是八旗议政制,八旗旗主共同推举出一个大汗,来统一领导八旗,如果大汗能力不够,八旗议政会议是可以随时罢免了大汗的,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集体领导制。

所以说,当时的大汗是没有绝对的皇权的,皇权集中是从顺治开始,经历康熙,到雍正朝的时候才形成,八旗旗主才沦为皇帝的附庸,没有话语权的。当时的大汗有点轮值主席的意思。

而这一制度的创立者,正是努尔哈赤本人,所以在当时努尔哈赤根本是不会去指定继承人的,而且他也没有权利去指定继承人,谁适合继续当大汗,是由八和硕贝勒开会决定的。

当时的继承人有很多人选,多尔衮并没有任何优势

努尔哈赤时代有四大贝勒,分别是大贝勒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的侄子,三贝勒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的五子,四贝勒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八子。这四个人是当时的掌权者,也是汗位的有力竞争者。而当时的多尔衮年仅15岁,也并没有独自掌管一旗。

顺便插一嘴,这里的“贝勒”和后来清朝的“贝勒”不一回事,清初的时候称呼比较随意,没有系统化的爵位区分,“贝勒”也就是“王”的意思,是当时最高的荣誉称号。

大贝勒代善,年龄最长,军功无数,被努尔哈赤赐予“古英巴图鲁”是勇士的意思,这一称有清一代只有代善一个人享有。自从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被废了太子之位后,代善就深受努尔哈赤的重视,曾经留下话:“我百年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代善收养”。可见对代善的重视程度。

但是代善这个人性格忠厚,不愿意参与皇位的争夺,另外他和努尔哈赤的小老婆,多尔衮的亲妈阿巴亥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被皇太极抓住猛打,所以后来代善就立推皇太极继位。

二贝勒阿敏,是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这父子俩曾经有另立山头的想法,被努尔哈赤发现,努尔哈赤杀了舒尔哈齐,是皇太极和代善在努尔哈赤面前力保,阿敏才免于一死,所以,阿敏没有继位的可能,所以阿敏也立推皇太极继位。

三贝勒莽古尔泰,本来也是很有实力竞争的,但是他太急功近利了,也太没人性了,因为有人说他的母亲富察氏和代善有染,努尔哈赤并没有处罚富察氏的意思,但是莽古尔泰为了讨好努尔哈赤,竟然亲手杀了自己的亲生母亲,这让他的形象在众贝勒心中大降,也失去了竞争的资格,只好推举皇太极为汗。

四贝勒皇太极,本是庶出,但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作用下,被众贝勒推举为了新的大汗。并在继位的第十年正式称帝,改大金国为大清国,改女真为满洲。

其实,在最早的时候,努尔哈赤是曾经立过一次太子的,就是他的大儿子褚英,吃瓜群众们可能对这个人不熟悉,因为他死的早,怎么死的呢?被努尔哈赤赐死的。

褚英这个人骄纵跋扈,被立为太子以后自以为汗位一定是自己的,所以对待自己的兄弟大臣们非常的不友好,曾经放言,等我当了大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这是典型的没有政治头脑,你都这样说了,那众兄弟们还能伸长脖子等着你继位后拿刀割吗?

所以,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等人就联名上书努尔哈赤,痛数褚英的罪状,于是,努尔哈赤废了褚英的太子之位,三年后干脆把他一刀结果了。也许,这件事让努尔哈赤看到了立储对刚刚建国的大金是不利的,所以才定下八王议政的制度、


历史百小生


努尔哈赤生于公元1559年,卒于公元1626年,而我们知道大清入关的时候间公元1644年,也就是努尔哈赤死的时候离大清入关,还有十八年的时间,我们再来看看努尔哈赤都有哪些儿子。

努尔哈赤有排行的共有十六个儿子,我们只挑几个重要的皇子来说。长子褚英,生于1580年,卒于1615年。次子代善,生于1583年,卒于1648年。皇五子莽古尔泰,生于1587年,卒于1632年。

皇八子皇太极,生于1592年,卒于1643年。皇十二子阿济格,生于1605年,卒于1651年。皇十四子多尔衮,生于1612年,卒于1650年。皇十五子多铎,生于1614年,死于1649年。其中,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是亲兄弟,他们的生母都是阿巴亥。

我为什么要把他们的年纪给列出来呢?因为之所以是皇太极,而不是多尔衮继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年纪。我们可以看出,在努尔哈赤病逝的时候,皇太极是35岁(虚岁),而多尔衮是15岁(虚岁)。

年纪就意味着军功,皇太极此时已是四大贝勒之一,另外三位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次子),三贝勒是莽古尔泰,他们是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的时候设立的,地位十分高。

而多尔衮是四小贝勒之一,他们分别是大贝勒阿济格,二贝勒多尔衮,三贝勒多铎,四贝勒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四小贝勒的地位跟四大贝勒的地位差得还是有点大的。

皇太极在后金军与大明军的几次战斗中,都表现得十分的突出,居功至伟。而多尔衮呢在努尔哈赤死之前,就没带过兵,打过仗,如果用多尔衮来继位的话,根本无法服众。

另外皇太极的继位,并非是努尔哈赤指定的,而是由众位贝勒推举出来的。当时的四大贝勒之一的大贝勒代善和他的儿子岳托,萨哈廉出来支持皇太极继位,他们的理由是皇太极“才德冠世”,获得众多贝勒的赞同。

也就是说皇太极以自己的能力嬴得了大家的认可,最终才继位的。而此时正是后金与大明战斗的关键时刻,自然不可能选一个只有十五岁,还没有打过仗的少年来继位的。


历史简单说


历史上的努尔哈赤,在经历了三次的失败立储后,决定在有生之年不再册立自己的接班人,转而留下了一套“八和硕贝勒共治”的制度。

努尔哈赤第一次册立的接班人是自己的亲弟弟舒尔哈齐。

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从小就关系密切,并且自努尔哈赤起兵开始,舒尔哈齐就陪伴左右,是努尔哈赤最为重要的伙伴和战友,并且两人是同成长、共战斗,地位等同,共受朝拜,努尔哈赤也是公开确认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是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随着建州女真对外征战不断胜利,势力一天天壮大,努尔哈赤的地位也在与日俱增,这极大地刺激了舒尔哈齐,与此同时,明朝朝廷这面也开始不断挑拨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之间的矛盾,极力扶持舒尔哈齐,是的舒尔哈齐与努尔哈赤公然决裂,反目成仇。

最终,经过一系列的争斗,自知胳膊拗不过大腿的舒尔哈齐想努尔哈赤屈服,并被努尔哈赤圈禁了起来,不久之后暴毙身亡,努尔哈赤第一次立储也宣告失败。

努尔哈赤第二次册立的接班人是自己的长子褚英。

褚英是努尔哈赤与自己的第一位大福晋佟佳·哈哈纳扎青所生的长子,也就是他的嫡长子,地位崇高,并且褚英能征善战,功勋卓著,年纪轻轻就被册封为了“广略巴图鲁”,并被努尔哈赤确认为自己的接班人。

但是褚英生性残暴并且心胸狭隘,与自己的兄弟以及非常为努尔哈赤所器重的“五大臣”之间,关系愈发紧张,褚英甚至不止一次表示如果自己当上了大汗,就会将这些人处死。面对此情此景,努尔哈赤最终选择了支持多数派,进而开始限制褚英的权力,谁知褚英不知悔改,对于努尔哈赤也产生了恨意,更是公开诅咒努尔哈赤兵败。

忍无可忍的努尔哈赤最终废黜了褚英的储君之位,并且最终将其处死,努尔哈赤第二次立储也宣告失败。

努尔哈赤第三次选择立次子代善为自己的接班人。

代善与褚英都是努尔哈赤与佟佳·哈哈纳扎青所生。代善为人宽和,战功卓著,并且位列“四大贝勒”之大贝勒,有着一定的声望和地位。

然而,就在代善春风得意的时候,先是德因泽向努尔哈赤告发代善与大妃阿巴亥有染,引得努尔哈赤怨恨,随后又出现了“代善虐子事情”,这两件事情不仅让代善名誉扫地,更是让努尔哈赤对待山彻底失望。最终代善也被废黜了储君之位。

三次立储,三次失败,自己的弟弟和自己的儿子还搭上了性命,于是此之后,努尔哈赤选择不再公开册立接班人,而是确定了一整套“八和硕贝勒议政”的制度,在自己死后由众贝勒共同推举的方式,选择自己的继承人。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谋。今令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谋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择立之时,若不乐从众议,怫然变色,岂遂使不贤之人,任其所为耶!”

根据努尔哈赤的说法,在他去世后,由八位和硕贝勒共同推举新汗,并且监督新汗的施政,至于这“八和硕贝勒”究竟是谁,历史上没有确定的答案,特别是除了“四大贝勒”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之外的“四小贝勒”,不过按照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在努尔哈赤掌握兵权的子侄孙中产生,包括德格类、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岳托、杜度、豪格等。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还留下了一整套“八和硕贝勒”共同治理国政的方案和制度,此也被称为“八旗议政”或者“八王议政”。

在此背景之下,努尔哈赤自然也就不会公开册立多尔衮为自己的接班人,来破坏自己制定的“八和硕贝勒”共议新汗的制度。


我们现在熟知的“多尔衮登基,代善辅政”的说法,来自于朝鲜的史料,但是也有着众多疑点。

朝鲜的史料中记载努尔哈赤曾在生前对代善留下了遗言,要代善支持多尔衮。

九王子(多尔衮)应立而年幼,汝可摄位,后传于九王。

而从努尔哈赤生前的一些列安排中,也可看到一些端倪。他将自己亲领的两黄旗中,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15牛录,其余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同时努尔哈赤还明确的指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统帅的亲军全给多铎。同时努尔哈赤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至镶红旗下,据推测是努尔哈赤有意将镶白旗赐给多尔衮。

如果真的能按照如此执行,那么多尔衮兄弟将成为当时后金朝堂上最为强势的政治力量,并且加上代善及其两红旗的辅佐,汗位将无比稳固。

但是最终,代善在其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的劝说下,放弃了对于多尔衮的支持,转而支持皇太极,进而打破了努尔哈赤的计划,最终多尔衮不仅无缘汗位,自己的母亲也被逼殉葬。

但是如果看这份史料和后来皇太极与多尔衮兄弟的关系,便发现有着可疑之处。

首先,如果皇太极真的是抢夺的多尔衮的汗位,在其继位之后,并没有对多尔衮三兄弟赶尽杀绝,反而是委以重用,特别是多尔衮,不仅被任命为旗主贝勒,后来更是被奉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四大亲王”之列。想想阿敏和莽古尔泰的结局,如果努尔哈赤真的是传位给多尔衮,皇太极不会以如此态度对待他。

其次,如果真的如此,皇太极不仅与多尔衮有夺位之恨,更是与其三兄弟之间有杀母之仇,可是反观三兄弟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对其是忠心耿耿,并没有僭越之心,皇太极去世后除了豪格,其他皇太极的子嗣及其后宫也没有进行为难,这也颇为奇怪。

所以,努尔哈赤是否真的有这样的遗言和这样的传位安排,确实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

一个是年龄。多尔衮当时只有十多岁,相较于年长很多的其他贝勒,他还只是个孩子,没有任何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手段。

另一个是军功。多尔衮还没有上过战场,必然会招致功勋卓著的“四大贝勒”的不服,如何处理与自己的这些兄长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将时间倒回到两百多年前,朱元璋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后便发生了“靖难之役”,不就是一个年龄小、能力弱且没有影响力的小皇帝,压制不住他那些功勋卓著的叔叔们,才产生了如此悲剧么,努尔哈赤不能想不到这一点。

综上所述,我们简单总结一下。努尔哈赤对于大妃阿巴亥的三个儿子的喜爱是毋庸置疑的,不仅仅是多尔衮,包括阿济格和多铎,甚至有人推测,努尔哈赤将汗位传给多铎的可能性甚至要超过多尔衮,这一点也是有可能的。但是这都需要努尔哈赤多活很多年,一方面要培植多尔衮等人的声望,另一方面要帮助其积累能力和军功,这样才能完成权力的顺利交接,不然的话将多尔衮等人放在汗位上,非但不能镇住“四大贝勒”等人,多尔衮很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朱允炆。

相比之下,我更认为努尔哈赤当时并没有选择多尔衮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其一,自己已经确立了“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制度,不会轻易进行推翻。

其二,多尔衮年龄尚小,仅仅是对阿巴亥的爱屋及乌,既看不出能力,也看不出发展,立多尔衮太过于武断,并不像努尔哈赤的风格。

其三,多尔衮没有军功,必然招致其他贝勒的不满。

其四,就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的殉葬,既有努尔哈赤的原因,也有四大贝勒的原因,这些都显示了阿巴亥的某些政治野心。

而这些原因都使得努尔哈赤在生前没有选择,更确切的说是不能将多尔衮立为自己的接班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