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文|二十四桥LL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活着》是余华著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及其家庭不断遭受苦难,最后所有亲人离世,仅剩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福贵遭受的巨大苦难是足以淹没一个人的绝望洪流,但他在亲人接二连三去世后,却仍然好好的活着。这使人相信余华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前段时间刚看完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书中的观点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且指出这种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乍一看似乎与余华所说的观点有所出入,事实却不是如此。

《活出生命的意义》给出的是一种活着的方式和追求,重在“寻求”。而《活着》则直接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即认为“活着的意义是活着本身”。

1、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家珍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与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在嫁给福贵后,她一直恪守着作为一个妻子和儿媳的本分;有了孩子之后,也尽了作为一位母亲的责任。在余华的笔下,她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好女人,放到如今也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纵观家珍的一生,直到女儿凤霞死去之前她都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家。换句话说,支撑她在艰难岁月走下去的,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女人的坚韧,更是因为她心中装着一个家,那里有她的最亲最爱的人。

正如尼采所言: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弗兰克尔对尼采的这句话非常推崇,并在《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多次引用。事实上,在集中营的时候对妻子的怀念为他活下去提供了很大力量,同时他也渴望着能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去帮助别人。正是这种怀念和渴望,帮助他熬过了炼狱般的集中营生活。

而集中营的其余很多人在夜以继日的折磨下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为什么而活”这一概念已经混沌。这时,他们再也不惧怕死亡,甚至想要通过自杀了结自己的生命。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回到《活着》一书中,家珍为了“家”而活又体现在那些地方呢?

  1. 福贵在最后一次赌博时,她跪下来求他回家;
  2. 福贵输光家产后她被父亲接回了娘家,但生完有庆后又回来和丈夫一起过日子;
  3. 在福贵被抓去当兵的两年里,一个人拉扯着两个孩子生活;
  4. 在得了软骨病不能干活后,为了每天能见到家人,她想继续活下去;
  5. 有庆死后,虽然受到很大的刺激,但想着凤霞还没嫁人,便还想继续活着。

生活的苦难接连袭来,凤霞因生苦根大出血而死。一双儿女的死去,让家珍再也没了活下去的理由。用她的话来说,这辈子快过完了,儿女死在她面前也就没什么操心的。家珍的死纵然有生病的缘故,但失去了活下去的支撑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取决于心中有无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

作为地主家的少爷,福贵年轻时享受了荣华富贵,日子过得很奢靡。因为有钱,他迷上了嫖娼、赌博。因为赌博,他败光了所有家产。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电影《流浪猫鲍勃》里有这么一句台词:每个人都是有第二次机会的,但不是所有人能抓住这个机会。

因自己的年轻无知福贵失去了所有财富,但同时他又非常幸运地抓住了生活所给予的第二次机会,得以重新开始。

他的第二次机会体现在他欠下巨额赌债后,父亲散尽所有家财帮他还债;体现在家珍被岳父接回家半年后带着有庆回来了,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家;更体现在他能幡然醒悟,迷途知返,主动改变自己、接受自己过去的一切,并为之埋单。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福贵在之后的人生中也充满了各种苦难。在去城里请大夫给娘亲治病时,他被国民党军队强行抓去拉大炮。当兵两年间,炮火连天、子弹横飞,几乎每天都有士兵死去。但他还是熬了过来,虽然有运气成分使然,但他心心念念想着的家人何尝又不是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呢?

夫妻本一体,福贵跟家珍一样,亲手送走了一双儿女。之后,他还亲手送走了妻子、女婿和外孙。至亲之人已逝去,唯独自己还活着。我想,世上的苦难莫过于此。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与家珍不同的是,福贵此时仍然有着活下去的动力——替家人活着。他自己本身并不惧怕死亡,这点从他在枕头上放十元留给替他收尸的人可以看出。而替家人活着,从之后他兑现了与外孙的承诺去买了头牛,为它取名福贵,且虚拟出用家珍、凤霞、二喜、苦根这些家人名字命名的牛可以看出。

一般而言,一个人在遭受了重大打击后轻则消沉堕落,重则轻生。福贵的遭遇无疑是一场巨大的苦难,但他仍承受了下来。这不是因为他天赋异禀,而是他心中始终有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动力,让他在苦难面前有强大的承受力。

3、人活着的意义是“活着”本身

纵观全文,支撑福贵活下去的动力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在打仗时,这份动力是家人,是为了想见家人而活着;在儿女、妻子、女婿死去后,这份动力是为了养活外孙;在苦根去世后,这份动力是替家人活着。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始终的唯有“活着”二字,无论是为自己还是为家人,福贵活下去的动力是“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

弗兰克尔说人活着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从源头上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确切的方向。而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从结果上溯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相对准确的可能性。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提供了“活着的意义”的一种可能性


我想,《活着》一书体现的是人们要根植于“活着”本身而活着,然后再去追寻其他,而不是一开始就为了财富、名利、美色、欲望等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边在物欲横流中歇斯底里、在权财名利中迷失自我,一边又在抱怨着生活的苦与难,抱怨找寻不到生活轮渡的航向。或者他们不是没有航向,而是目的地过于空旷和虚妄。

正如游子离家远了,势必要归乡一样。一个人追寻名利、财富久了,也势必要回归初始,回归到活着本身,这样才不至于迷失了方向。返璞归真,或许这才是活着的真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