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情緒”?北大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對於每個有娃的家庭而言,疫情帶來的緊張感,被迫宅家的壓抑感,以及延遲開學的不確定感,都讓家長們倍感

焦慮

不僅如此,有些家長也發現,孩子們出現了易怒易哭上網課不專心情緒低落等問題。

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情緒”?北大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我們家長更需要做好自己和孩子的身心調試,共同做好疫情防護。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甜甜圈家長大學的北大心理學碩士馬國會老師,給出了2點建議和1個妙招,非常有用,圈圈分享給大家。

建議一:穩定情緒,不傳遞負面情緒

這裡的情緒,一方面是家長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是孩子的情緒。

緊張感和焦慮感和新冠病毒一樣,傳播力非常強。疫情期間,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的情緒,家長先要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家長可以做一些室內運動來調節,比如:健身操、瑜伽、仰臥起坐等。

孩子的負面情緒除了來源於家長,還可能是因為長期宅家無聊所致,但由於能力有限,他們只能通過哭鬧來表達。

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情緒”?北大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為此,一方面我們要儘可能地接納孩子的情緒,另一方面,我們要多陪孩子玩一些親子游戲,特別是能促使他們大笑的遊戲,如:跳房子、自制保齡球、枕頭大戰等,因為大笑能促使體內分泌多巴胺,讓孩子感到幸福、快樂。

建議二:讓孩子多瞭解疫情,提高TA的心理預期

孩子對未知的恐懼是一種本能,越是對疫情一知半解,孩子的情緒越是不穩定。

很多家長都向我們諮詢,該如何向孩子解釋疫情?

其實方法很簡單,就是和孩子多看看新聞聯播,每晚7點準時守在電視前,看看疫情的發展和社會正能量,相信孩子自己就能消除對疫情的恐懼,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情緒”?北大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此外,我們還可以和孩子看一些醫學科普類的紀錄片,讓孩子從中立、客觀的角度瞭解疫情,推薦的紀錄片有:《手術兩百年》、《埃博拉之疫》、《工作細胞》、《平民英雄》等。

對於學齡前的孩子,家長則可以通過繪本的方式,來和他們講講傳染病和瘟疫的故事,推薦的繪本有:安瀟《給孩子的冠狀病毒繪本》、A卡蘇《為什麼不能出門》、付珏《一個叫做新型冠狀病毒的壞傢伙》、卷兒《一起趕走大病毒》等。

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情緒”?北大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可能有家長要說了,“這些方法我都試了,可和孩子待久了,再好的心理建設,也難免有奔潰的時候,該怎麼辦?”

遇到這樣的情況,馬國會老師有一個小妙招,也是正面管教常用的一種方法,叫“掌中大腦”。

那麼,“掌中大腦” 如何操作呢?

首先我們伸出一隻手,將手掌打開,從掌心到手腕的部分代表著我們的腦幹,這是我們的大腦中決定生理反應,比如逃跑、戰鬥、原地不動……的部分。

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情緒”?北大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現在把我們的大拇指彎曲到掌心上,大拇指代表我們的中腦,它負責我們的情感觸發、儲存與記憶,處理人的動物天性,比如渴了要喝水,餓了要吃飯,受到攻擊要麼逃或者戰,我們稱之為“動物腦”。

最後把其餘四根手指彎曲起來,握成一個拳頭,把大拇指蓋住,整個拳頭表面代表大腦皮層,最前端也就是指尖的部分,我們稱為前額皮層,調控著我們的情緒、人際關係、反應靈活度、直覺、思維視覺、自我意識、逃避恐懼、道德品行等,也叫“理智腦”。

這四根手指,我們把它們叫做“大腦蓋子”。

當我們發脾氣的時候,通常是因為前額皮層,即理智腦已無法控制中腦的情緒觸發開關,這個過程就像伸直四個手指,指頭不再蓋住大拇指,我們俗稱“大腦蓋子打開”。

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情緒”?北大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這個時候,我們沒有能力去調控情緒,也沒法恰當地處理親子關係,更不能理性地解決孩子的需求。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在生氣時做出很多傷害孩子的事,到了事後卻後悔不已。

對於學齡後的孩子(7歲以上),我們可以直接和他們解釋大腦的幾個主要部分及功能,以及“大腦蓋子”打開與合上的含義,而對於學齡前的孩子(3~6歲),我們可以用他們熟悉的動物來代表,如打開的手勢代表“老虎”,合上的手勢代表“小貓”。

疫情期間,如何應對孩子的“壞情緒”?北大心理學專家這樣說

當孩子理解手勢的含義後,我們可以跟孩子約定,用這個手勢互相提醒,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或者對方情緒不穩定時,可以做出這個“大腦蓋子打開”的手勢,讓雙方的情緒爆發都有機會暫停,在“大腦蓋子合上”後再來解決問題。

這個化解壞情緒的小妙招,你學會了嗎? 快去教給孩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