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機構將產品搬上支付寶“無接觸”理財成金融科技下一個風口

《財經》新媒體 陳鹿/文 舒志娟/編輯


受春節假期以及疫情因素的影響,近一個月以來,多家銀行調整了線下網點營業數量和時間,本應處於營銷旺季的銀行理財產品,卻面臨著發行數量降低的困境。2月20日,《財經》新媒體記者獲悉,30家金融機構將把近百支存款產品、基金產品等搬上了支付寶等互聯網理財端,加碼佈局“無接觸”線上金融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同期各大公司的明星基金經理、理財大咖們還將推出一系列的在線直播與互動。普益標準研究員於康認為,隨著新技術快速發展,理財市場也正從“互聯網化”邁向“智能化”,將打破傳統商業銀行經營範圍的侷限性,大範圍、全市場拓展新客戶將成為可能。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如何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是未來增大用戶粘性的關鍵。


公開數據顯示,春節後首周,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為1064只,較春節前每週發行量1500—2000只大幅下降。此外,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94%,而在1月13日-1月19日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04%。


究其緣由,某銀行資管部人士指出,疫情加速貨幣政策寬鬆節奏,導致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跌。


“我們發現,不少用戶在疫情期間不能出門也沒法消費,會選擇把資金轉去做一些穩健型的理財。”據螞蟻財富運營負責人梁景瑞介紹,近期一些收益在4%以上的定期產品,每天上架後很快銷售一空,這也反映了疫情之下,用戶在投資方面更求穩。


在此之下,銀行等金融機構加碼佈局線上渠道以尋求新的轉機。據瞭解,目前超過300家基金、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將存款、養老險、銀行理財等全資管品類搬到支付寶上。


數據顯示,疫情期間,支付寶存款理財產品增長超過100%,2月4日後,支付寶上基金申購交易日均增長400%左右。


“以前習慣了定期去附近的銀行網點了解理財信息、購買理財產品,最近因為疫情不方便出門,現在我直接用手機app購買理財產品。”家住廣州的劉先生對《財經》新媒體記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除基本的理財產品外,銀行等金融機構還針對疫情上線了多款抗擊疫情專項理財產品,線上競爭進一步加劇。


據不完全統計,交銀理財、農銀理財、工銀理財和中銀理財募集抗疫理財產品規模分別為30億元、17億元、5億元、5億元。從產品投向看,理財子公司發行的防疫主題理財產品不少投向非標資產,如各類收益權、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黃大智認為,當前是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在疫情帶來的流量紅利之下,各家銀行推出針對疫情的特色理財產品,是金融機構的市場化選擇,也是服務特定群體、疫區客戶的監管要求。


不過,也有分析人士指出,雖然未來更多銀行將加大科技投入,積極發展線上理財業務,但推動線上風險測評服務仍需經歷一段時間。


在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殷燕敏看來,理財子公司的電子渠道拓新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投資者對購買理財產品的習慣也可能將會發生深刻改變。對於理財子公司來說,如何推出一些具有吸引力的投資產品,優化用戶的使用體驗,才是增大用戶粘性的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