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不是自然灾害的错,更不是李自成的过,只是崇祯帝自作孽

导语:

明朝,历史上最强硬的政权,拥有着最强悍的军事力量。本以为一介贫民鲤跃龙门登上帝王位,自此可以永保江山社稷,哪里能够预测到再强盛的帝国,终究也有着陨落的一天。明朝的消亡到底是外患,还是内忧,亦或是历任皇帝自己作死?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番。

整个明朝的兴衰用十个字就能淋漓尽致的体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前者说明初,后者道明末。当年老朱建都南京,建朝初期根基不稳,内有蒙元统治思想遗留,外有是他国虎视眈眈,为将朝堂牢牢把持在手,老朱将自己几个儿子全部派驻去边疆。为了更好坐镇江山,他将都城迁至他的老根据地北京,而北京也是距离边疆最近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一旦边疆出现变故,他国铁蹄将直踏明朝都城,相当于在后代历任皇帝头上悬了一把刀。

明朝的历任皇帝都十分骨气,有节操,即便是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依然没有向强敌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失去帝王的格调。而也正是因为此,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检在皇宫景山下上吊自杀,被称之为"君王死社稷"。

明成祖的兴自然不必多说,而崇祯帝的自身身亡却不得不让后人反思。人们历来只对开疆拓土的皇帝保持着一份敬畏崇拜之心,对末代皇帝则安插上昏庸无能,国破家亡的罪魁祸首。因此,末代皇帝成为人们口诛笔伐的对象,也成为人们宣泄心中悲愤的载体,更是为所有当朝不作为、乱作为官员的背锅侠。然而,事实真就如此吗?今天就来谈谈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是如何被推上亡国之君的道路的呢,又是如何将自己逼上自杀身亡的绝境的呢?

明朝灭亡不是自然灾害的错,更不是李自成的过,只是崇祯帝自作孽

让人绝望的赋税

百姓不怕皇帝不作为,就怕皇帝昏庸无能且事事管。明朝末年的老百姓非常悲苦,崇祯十二年春,中原一带农民造反风波尚未平息,满洲又开始风起云涌。清兵来势汹汹,在河北山东一带叱咤风云两千里,杀人掠夺五十余万,更是杀掉德王,朝堂内外震怒。明朝军事力量是公认的最强,然而在这次清兵来袭中,确实当上了缩头乌龟,任由清兵大摇大摆攻入城池。朱由检震怒,恼恨强敌的同时,也有对明朝自身军事能力的不满。

兵已不成兵的样子,只能重新操练,但操练士兵必然得花钱。兵岂能不练?练兵又怎能不花钱?国库空虚,银子哪里来?这时候,老百姓就成了刀俎上的鱼肉,任由朝廷宰割。崇祯十二年春,皇帝下令加税,总额白银730万两,作为练兵费用,叫做练饷。朱由检心虚了,为何?这是他继位之后的第四次大规模加税了,全国人民的纳税总额至此几乎翻了一翻。

十二年间,加税四次,让本就反明朝统治的百姓对明朝又增加了一层憎恨。

众所周知,国家开始加税是国力走下坡路的象征。反之,则是国力鼎盛的代表。例如我们熟悉的文景之治。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汉景帝时期,汉景帝在文治方面重农抑商,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并施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也因此让百姓有了喘息的机会,也恢复了多年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国库丰盈,也为后续汉武帝抵抗匈奴提供了坚实的经济支撑。

一样的帝王,不一样的政策。在朱由检看来,增加赋税又如何,只要保证自己的皇帝位,让百姓打开荷包人任自己取得钱财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反而还用着我是为江山社稷着想的虚伪嘴脸。当然,毕竟他还是良心未泯之辈,终究还是有那么一丝的愧对百姓。为何,这里说是仅有一丝呢?兵部尚书杨嗣昌的一番话彻底打消了皇帝心中最后的一丝歉意。

明朝灭亡不是自然灾害的错,更不是李自成的过,只是崇祯帝自作孽

杨嗣昌掩耳盗铃的说着,此次加税并不会影响百姓,我们只是增加土地的税收,而土地多数又掌握在富豪乡绅手中,这些人本就不缺钱用,而今国家有难,有钱人理应响应国家号召,欣然同意加税。并且杨嗣昌以上次加征的剿饷为例子,例如一百亩土地就征上三、四钱银子,对于豪强而言不仅无关痛痒,反而还能刺激他们,给他们一些压力,免得他们钱多了搞土地兼并。朝堂上类似这样的声音并不少,一名来自基层的知县曾就义也同意加税,给出的观点竟然是奇葩的认为,加税其实对百姓并没有什么影响,并提出只要地方官员清廉,还可以给这个地方的官员额外的增加一些加税的项目。这也就从另外一个层面反应,只要百姓遇到官员是贪污腐败的,那么除去应该缴纳的税费,还得孝敬地方官一笔"腐败税"。

不论是朝堂高官,亦或是基层干部都主张加税,这对手里拮据的皇帝而言,无疑是提供了一个钱袋子。加税成了铁板钉钉的事。一晃练饷征了五年,原本企图解决的问题不但没能顺利解决,反而加重了。士兵照样没能练出来,清兵依然在闹着。

自从朝廷颁布加税法令以来,各地方官以各种名义征税,追讨拷打,闹得百姓苦不堪言,遇到反贼反而热烈欢迎,甚至还出现了贼人还未来,百姓便已前去迎接了。后来,练饷也就取消了。难道身为皇帝的朱由检真的不清楚加税会带来的后果吗,显然是知晓的。清朝的史学家赵翼推测朱由检的罢练饷的心理,说了一句很简明的话,皇帝也知道征税越多,盗贼也越多。

总而言之,征税的压力越大,就增加了百姓反叛的机率及规模,全国形势到了这种地步,崇祯帝便走投无路了。

闯王李自成的步步紧逼

当年,走投无路的李自成前往甘肃,找关系投身军营,并且很快凭借自身本事成为了一个小头目,世人皆未知这么一个积极向上,报效国家的人如何迅速转变,站在了明朝的对立面,继而逼死崇祯帝的呢?一个字,钱。他的上司王国克扣了他的军饷。愤怒之下,李自成联系几个军中好友发动了政变,杀了上司,投身农民起义。经过其舅舅闯王高迎祥的支持,他的力量迅速崛起壮大,在1636年,高迎祥在黑水黑水峪,遭到了孙传庭的伏击,最后兵败受俘而死。自此,李自成成为了新的闯王。

明朝灭亡不是自然灾害的错,更不是李自成的过,只是崇祯帝自作孽

崇祯十四年,河南的许多州县已成为李自成的囊中之物,汲县百姓王国宁冒死上书,指斥朝廷不作为,看不到百姓疾苦然而,对于百姓字字泣血的谏言,崇祯帝至死不悟,自以为把诏书写得无可奈何,情深意切,百姓就能任由他宰割。亘古不变的压榨百姓的政策,也成为李自成步步紧逼的底气。只有百姓反明越严重,向他俯首称臣的人才会越多。

百姓是水,皇帝是舟,水能覆舟,亦能载舟。

明朝灭亡不是自然灾害的错,更不是李自成的过,只是崇祯帝自作孽

李自成打定注意反叛之后,是一路势如破竹,威名越来越高,越加引起了明朝的忌惮。于是,崇祯帝命令总督洪承畴,巡抚孙传庭专门围剿李自成,虽说最开始也确实打击到了李自成,但因为起义军将士的英勇与其自己的足智多谋,很快便走出困境,随后便是一片光明前途。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二日,闯王大军逼近北京西北三百余里的军事重镇——宣府,在这里,巡抚朱之冯忠于国家,号召誓死守城。城中却开始哄传李自成成王之后,将会对百姓免徭役、将施行仁政。信息迅速传遍城池各个角落。天下苦明久矣,经此一遭,百姓自发张灯结彩,点上香准备迎接。镇守太监杜勋打算带人去三十里外迎接李自成。朱之冯诅骂太监没良心,谁知太监呵呵一笑,充耳不闻,兀自领着人前去迎接了。朱之冯无可奈何,只能亲自登上城楼,下令放炮攻击敌军,然而大势已去,下属均不愿贸然送死。朱之冯心感悲凉却又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去发炮,毕竟是跟了他多年的下属,怎能看着朱之冯送死呢?说时迟那时快,下属一把保抱住朱之冯,而这时悲痛欲绝的朱之冯突然发现线孔的都被铁钉钉死了,如何能发炮。朱之冯仰天大哭,给崇祯帝写了一封遗书,劝皇帝收拾人心。随后上吊自杀了。

五天后,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大军抵达北京,发炮攻城。十八日,朱由检终于在敌军的炮声中发出了罪己诏,宣布取消所有加征赋税的政策。当晚,北京城破。十九日凌晨,崇祯自缢于皇后后的景山脚下,时年三十三岁。

不可避免的天灾

明朝的灭亡固然有着崇祯帝无能的原因,但同时我们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崇祯帝在位时接连发生的天灾。从相关史料我们知道明末的大乱从陕西开始,这一点很有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据说中国气候在明末进入了一个小冰河期,想必降雨区域普遍南移。从气候记载来看,就表现为陕西一带连续多年的大旱,动辄七八个月不下雨。在陕西那个靠天吃饭的地方,这也就意味着一场严重的饥荒俨然要来临了。明朝曾有人观察到一个现象:江南的米价从每石四五钱银子迅速上涨到了每石一两五到二两银子,连连攀升的米价也与路边的饿殍成了正比。到了最后,米价上涨到每石六两银子的超高价格,我们可以看到相关史料记录这段时间的现象是,饿殍遍地和大量的人相食的现象。原本就贫瘠的陕西哪里能够抵挡住连年的自然灾害呢?

然而,到了最需要朝廷出面解决问题的时候,崇祯帝不仅不开粮仓拯救灾民,反而大肆增加赋税,并且是催逼严厉。《明史——流贼列传》记载说:当时陕西所征的名目各种各样,并且每天都有增加,让百姓民不聊生。

明朝灭亡不是自然灾害的错,更不是李自成的过,只是崇祯帝自作孽

老百姓想着:都是死,与其饿死,还不如当强盗死!

百姓处境如此严重,皇帝不知晓?据《明史——流贼列传》记载,李自成造反那年,兵部郎中李继贞曾经上奏崇祯帝,说延安一带闹饥荒,眼看老百姓都要当强盗了,他请求国库发放十万两银子赈济灾民。结果"帝不听"。

结束语:

天灾无法避免,但人祸是不是就应该有所避免呢?一层又一层的枷锁将百姓套牢、锁死,身为上位者如何忍心,身为官员又如何看得过眼?世人都说崇祯年初期,崇祯帝勤勉治国,不仅大力铲除阉党,还启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将收复全辽的重任交到了此人身上。相较于前两朝,朝政了有了明显改观。他是一位求治心切、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然而不仅没能彻底使政局根本好转,还大力增加赋税,军事上更是调用重兵抵抗后金势力及闯王,让本就风雨飘摇的明朝,更添风霜。随后又开始启用新的一批宦官,给予宦官行驶监军和提督京营的大权,将其权力凌驾于各地方政权之上,致使宦官权力日益膨胀。虽后来四下罪己诏,想要扭转局面,但终究是为时晚矣。

与其说是天灾逼得百姓造反,逼得出现了李自成这样的强悍将领,倒不如说是崇祯的无能且昏庸逼得人人自危,不愿再报效明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