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十大施肥誤區,趕緊注意啦

關注天下農書,隨時隨地掌握科技!

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十大施肥誤區,趕緊注意啦


誤區一:重氮磷肥,輕鉀肥。

鉀元素,被譽為“品質元素”、“保健元素”。增施鉀肥,可明顯增強作物的抗逆、抗病能力,提高作物的品質和產量。從玉米長期定位試驗中可以觀察到,不施用鉀肥的地塊,上午不到10:00,玉米葉片就開始打蔫,但此時農田土壤並不缺水,也不幹旱,這個現象就是由於植物缺鉀造成的。

誤區二:農作物出現缺肥現象後,再施肥。

肥料施入土壤後,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因此作物出現缺肥症狀後再施肥,會造成作物缺肥時間加長而減產。如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所以,施肥工作應根據農作物需肥特性以及光、溫、水、施肥方法等因素來確定施肥時間。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同時,農作物的養分吸收也與光、溫、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關。光照強、溫度高、水分足則加快作物養分的吸收,相反,則吸收放緩。根外追肥因養分直接被葉片吸收,所以見效快,可遲施,但濃度要低,以防損傷葉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滲入植株根部,見效較快,也可適當遲施。幹施肥效慢,應早施。

誤區三:看別人,隨大流。

在農技指導過程中,經常聽到農民說:“××今年用的肥料效果挺好,明年我也用。”其實肥料在田間表現得好與壞,不僅與肥料本身品質有密切的關係,而且還與肥料品種的選擇、施用方法及各種養分之間的合理搭配也密切相關。所謂合理施肥就是根據土壤條件、作物本身的營養特點進行施肥。看別人,隨大流,既不科學也不正確。

誤區四:忽視中微量元素的施用。

近年來,由於土壤連年耕作,造成中微量元素的缺乏症表現越來越突出,已經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和品質。作物對中微量元素需求量很小,但是如果不足,易引起一些生理性病害。如缺鈣,引起蘋果苦痘病,西紅柿、辣椒的臍腐病,白菜的乾燒心。缺硼引起“花而不實”,蘋果的縮果病。缺鋅引起黃葉病、小葉病。因此,建議重視施用中微量元素,小肥可生大效。

農業生產中存在的十大施肥誤區,趕緊注意啦


誤區五:只要施入肥料,就會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與土壤特性、作物養分吸收特點、肥料養分釋放特性以及水、氣、熱等諸多條件有關,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則極易造成養分流失、缺肥等現象的發生。沙質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少施、多次施的原則進行。黏壤土肥效慢,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鉀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作物的需鉀特性及時施肥。有機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應早施。碳銨揮發性強,可與有機肥或磷肥堆漚1~2天后施肥,可減少養分的散失。

誤區六:磷酸二銨隨水澆施。

磷酸二銨是一種以磷為主的氮、磷二元複合肥,若隨水澆施,肥料易滯留在地表,造成氮素揮發,磷素留在土壤表層,不能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磷酸二銨做追肥時,採取開溝深施,施肥深度10cm左右,施後及時覆土並澆水。

誤區七:有機肥未經過無害化處理就施用。

常用有機肥包括人或動物的糞尿肥、堆漚肥、綠肥、餅肥等,一般用做基肥。有機肥是作物礦質營養的直接來源,能夠給作物提供持續的全營養,是長效肥料。但有機肥在施用前一定要經過處理,否則會產生一些問題。如雞糞,它的氮是以尿酸或尿酸鹽的狀態存在,這種鹽類不但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而且還危害作物根系的生長髮育。因此,以雞糞做肥料要先堆積腐熟,使尿酸鹽轉化。再者,雞糞屬熱性肥料,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熱,所以要先堆積發酵,使熱量得到釋放。如果直接施用,它會在土壤中發酵放熱,則會燒種、燒根、燒苗。另外,發酵腐熟,還可以殺死雞糞中的有害菌,並將一些大分子難吸收的物質轉化為易被作物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同時殺死一些蟲卵及雜草種子。

誤區八:選肥時重含量輕形態。

買肥料時,花一樣的錢,肯定選養分含量高的。但養分含量不是決定肥效的唯一因素,養分形態同等重要。例如,氮肥有酰銨態、銨態、硝態氮等形態。酰銨態氮肥(如尿素)肥效慢。銨態氮肥不易淋失,但易揮發,肥效較慢,但肥效長。硝態氮肥作物易吸收,見效快,肥效短,不易揮發浪費,利用率高,但易淋失。同樣,選擇磷肥也要看水溶性磷、枸溶性磷的含量和比例,鉀肥要分清硫酸鉀和氯化鉀,硫酸鉀是天然鉀肥還是由氯化鉀脫氯而成等等。

總之,選購底肥時,建議購買尿基長效復混(合)肥,或者購買同時含有銨態氮和硝態氮的速效加長效的復混(合)肥。選購追肥時,建議購買含硝態氮的復混(合)肥。

誤區九:在蔬菜上直接施用人糞尿。

人糞尿中往往含有多種病原菌和寄生蟲卵,如果未經腐熟等無害化處理,直接在蔬菜上施用,會使蔬菜受到汙染,食用後影響人體健康。因此人糞尿要先進行無害化處理,如加蓋漚制、密封堆積、藥物消毒等,然後再在蔬菜上施用。

誤區十:盲目採用“一炮轟”施肥方法。

一次性施肥必須掌握施肥技術和施肥方法,盲目採用一次性施肥方法,必然導致減產減收。例如坡耕地、漏水漏肥地塊,採用一次性施肥,易造成肥料流失,導致後期脫肥。土壤肥沃的地塊,採取一次性施肥,前期氮肥供應量過大,會導致前期作物徒長,後期倒伏。在非乾旱地區有兩種情況不適合採用“一炮轟”或“一次施”施肥法。一種情況是生長期長的作物,如春玉米就不適合採用這種施肥法。另一種情況是在雨量適中或有灌水條件的地區,也不應該圖省事而採用“一炮轟”的施肥法。這樣做會使大量肥料有可能隨降雨或灌水而流失一部分養分,難以充分發揮肥效。正確的做法是:高產地區,土壤肥力較高,應推行基肥加追肥的施肥模式;一般中產田,土壤肥力中等,可採用基肥、種肥和追肥三結合的施肥模式。

有灌水條件的地區應強調分期追肥。總的來說,在作物生長過程中營養最大效率期一般都是在作物生長旺盛時期,這個時期作物需要吸收很多的養分,而合理追肥正是調節作物對養分最大需要和土壤供應養分不足之間矛盾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化學氮肥一次施用不宜過多,以免作物生長過旺和造成養分流失,因此應提倡分期追肥。實踐證明,分期追肥的效果一般都比一次性追肥效果好,這是因為分期追肥可以發揮養分的接力作用,避免氮素養分流失,降低肥效,從而對作物增產有利。當然,分期追肥的次數不是越多越好,這要根據具體苗情和作物生長特性來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