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小朋友每天的阅读,是选择读一遍,了解不深入,还是读的篇幅少点,多读几遍?

Susan249916776


一年级小朋友阅读,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楼盖的多高?主要取决于什么?是不是大楼的地基,地基打的深,楼才能盖得高,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是大楼地基重要,还是楼盖的有多高重要呢?

让读成为一种习惯,就是盖大楼打地基一样,一种习惯的养成,才会带来终身的受益。

阅读不在于读多少本书, 读了100本书,一本也没有记住,讲了些什么,精髓在哪里?知识能用出来的转化有多少?

如果我们每天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就会把书读死,书本上的东西和内容只能作为知识来传递,尤其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还不太明白,读书是为了什么?盲目地看一些书本上的图像或者文字,或是麻木的追求,要读多少本书才能完成任务,那样的读书就毫无意义,最终也不会养成一种阅读习惯。就会觉得读书很无趣。

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养成阅读习惯,成为一种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1.培养阅读习惯

一年级小朋友,重点就是培养阅读习惯,只要她喜欢翻着书,在看些东西,能够长期的坚持下来,在他无聊的时候,在他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他会想到从书本上来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2.通过阅读引发孩子学会思考

阅读的重要性是要学会思考,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学以致用,一学百用。知识就不仅仅是书本了,有思考,孩子的兴趣不会磨灭

3.为什么读书

为了考试,为了完成阅读的数目,为了完成考大学,孩子的阅读就只会感到很累,学习枯燥乏味,不要让孩子读书和阅读,当成为了完成任务的心态,众所周知周恩来说过的一句话,“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读书的心态和心愿就完全不同。读书的意义也是不同的。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读书,引导孩子为服务更多的人而读书,此时阅读的心态力量都是不一样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父母正确理解阅读的重要意义,才会影响孩子读书的意义。

不为了读多少本书,让小孩子打好阅读的基础,每天固定半小时十分钟的阅读都可以,只要每天坚持,喜欢阅读,增加孩子阅读的兴趣,慢慢再引导孩子读书中学会思考。

不做每天催促孩子为完成而完成阅读。

不定量的监督孩子,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为先。

欢迎关注 ,很高兴为您解忧,我是乐源。


三字经家庭教育


小学生课外的阅读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不要把这件事做的那么教条化!孩子选择多读还是选择反复读一本不应该是家长的选择。

小学生的阅读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老师要求、和完成作业有关的阅读,这一部分阅读,基本上孩子都能按要求完成。

另一种是学生自主的兴趣阅读,有时候这里面含有家长的一些要求,但基本上如果家长是鼓励性的,孩子乐于阅读的多;如果家长是命令式的,合了孩子的兴趣会比较顺利,如果有违背孩子的兴趣,则阅读就成了一种负担。

对于小朋友每天的阅读,我想家长需要关注的不应该是读一遍追求量还是读少些多读几遍,而应该是以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主,主观要求为辅。就是家长不要求,孩子自己也会学会思考,自己也能逐步深入地理解,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有一个自动学习的系统。

在亲子阅读中,有时候我们认为好的,孩子不一定认为好,孩子和我们的认知是不一样的。

在陪伴一二年级小学生阅读过程中,我喜欢的书中有一本《重要书》,图画安静而不呆板,文字有韵律,也很有哲理,这很符合我自己的所好,反复读过几遍,推荐给很多孩子,但这本书并不能吸引住孩子,但是我陪一个小朋友一起读的时候,性格安静的孩子就很喜欢,比较好动的则很难听进去。就是听进去的小朋友也理解不深刻,因为他们还太小,这里面的哲理超出了他们理解的范围。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吸引孩子的则是有韵律的文字和生动的描述,他们的兴趣对于这些文字比对最后的思考更喜欢。

我举这两个例子想更清楚地说几点:

1,对于孩子的阅读,要顺兴顺性去做,同时要注意扩展其兴趣。

有的小女孩只读公主书,有的男孩子就喜欢动物书,还有的就只喜欢脑筋急转弯,喜欢这些很好,可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很多适合他们读的有趣的书,仅仅限于一点就限制了他们的学习。

2,对于比较优秀的部分,可以想办法激励孩子多读几遍,但不可以命令或者强求。

小女儿时,我很喜欢刘禹锡的《陋室铭》一篇文字,就很希望她能背下来,不过又不能过分要求她背,于是我自己就走在路上或者外出散步的时候,想起来就会读上几遍,这样她听得多了,就自然背下来了。

这种方法对于低年级小学生很适用。

3,对于小学生的阅读,主体是小学生,家长或者老师只是引入者。

对于小学生,家长或者老师最主要的职责就是引导他们品尝到阅读的乐趣。最近陪几个小学生做阅读,一个四年级学生,成绩班级倒数,他经常是早早地来到课上,这次打扫了卫生之后,还高兴地大声说“今天好高兴,又能享受阅读了!”尽管他的阅读状态比之其他同学还有距离,可是与之第一个学期他初来时相比,已经有了极为明显的进步,最起码他可以安静地坐下来自己看十分钟左右的书了。


快乐庭院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够,理解能力也还弱,阅读要求要放低些,以培养阅读习惯为主,保护孩子的阅读兴趣,正确引导孩子。



首先,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开始阅读。要了解和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比如热爱故事的孩子,可以选择文学性强的书籍;热爱自然科学的孩子,可以多选择科普类的书籍;启蒙阶段的孩子选择经典的儿童绘本,图大字少,容易引发孩子兴趣。



其次,孩子阅读时尽量不要打断孩子,给孩子布置一个小小的读书角,有舒适的桌椅、书架、灯光,让孩子能够在安静的环境中享受读书的乐趣。能够专注阅读一本书。


在孩子阅读的时候,给他尽可能多的鼓励,不同的年龄阶段与不同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读书的感受,你也能够和孩子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孩子也会充分享受这一过程。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要多交流,每当阅读完一本书,不必担心孩子了解不深入,可以试着和孩子谈谈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引导孩子主动输出,讲述故事,如果感觉孩子并没有完全读懂,不必强迫孩子读第二遍,可以先放一放,等过段时间,找到机会再引导孩子重读,一切以保护孩子阅读兴趣为主。



孩子的阅读尽量减少功利性,不需要一开始就和成绩挂钩,毕竟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才是我们的目标。


青颢成长


一年级小朋友每天的阅读,不知道你提问的是老师布置阅读,还是自由阅读?

无论是哪一种,从孩子的发育规律来看,一年级大概6-7岁,还没有理解记忆的能力,所以了解不深入是正常现象。这个阶段的孩子习惯的是机械记忆,大人看着无效的死记硬背,反倒是一年级小朋友获得知识的有用方法。所以乘法口诀从来不要求理解,只要求反复背诵。

据此,如果是老师布置的阅读内容,让孩子多读几遍背诵比理解的效果好。

如果是自由阅读,阅读的兴趣比读多少读什么更重要。

打开一本书,在孩子的世界就是打开了一扇窗户。这个时期的孩子,能够有专注阅读的时间,就已经很好,父母最多做好书本推荐,还有阅读陪伴,其他方面不要给孩子太多限制。一年级孩子的自由阅读,不一定记住什么知识,让孩子从小就有书本里找答案的习惯,孩子觉得书本里有乐趣,爱上阅读,习惯阅读,这才是宝贵的。


做个女侠


亲,这两种读法各有利弊。

数量多不精的读法

孩子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方方面面的知识,家长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在什么知识上面,进而想办法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兴趣,甚至有利于以后孩子的学科专业选择。也能发现孩子对什么知识点厌烦,如果是将来必学科目,尽早发现,也好尽早想方法引导孩子,培养兴趣,防患于未然。

少而精的读法

几本书反复的读,孩子对其中的知识掌握的肯定牢固,低龄儿童有特质,就是能够做到多次重复而不厌烦,比如,积木搭好了推倒,推倒了重新搭,循环往复,有的孩子可能一两个小时都乐此不彼,我的孩子5,6岁时读书读的不算多,就几本书反复读,这样,对扩大词汇量有好处,那几本书上的字反复出现,次数多了也就自然记住了。识字量大了非常有利于孩子理解题目,比如数学,一年级考试时老师会读题,但也就一两遍,有的孩子如果跟不上老师的步伐,会影响理解题目意思,从而影响孩子成绩,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读文学方面的书,一般的孩子书读过一遍只是记住了故事情节,并没有对里面美妙的语言有太多的记忆,要想学习好的语句,必须多看几遍。不是有句古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必须是熟读,一般的孩子看一遍应该不会有熟读的效果,得反复看,能背诵就更好了”。


先正己后教人


小学一年级阅读主要是培养阅读习惯,至于读什么书,了解深入不深入等等,这都不要紧。我们在培养孩子习惯时,不能按照成人角度去要求孩子,孩子达不到,受挫后就会选择放弃。

欲速则不达啊!


孩子们的朋友


一年级孩子是从兴趣的角度去读书的,至于怎么读和应该读懂些什么,他们并不知道,家长应从方法上多给予具体的指导。

审题设疑

即读一篇文章之前要让学生根据题目自己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去读,有利于边读边想,要比无目的的读效果要好得多。

粗读感知

低年级学生因识字量较少,在阅读时常常需要借助拼音。初读时,读得不太连贯,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读上,缺乏对读物内容的思考和理解,只能停留在对内容的初步感知上。

细读理解

这一环节是对读物内容的深入理解,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在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基础上抓住读物的主要内容。

诵读积累

在对读物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找出写得好的词、句、段,反复诵读和揣摩,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使文章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总结收获

每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要问问自己:增长了哪些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受到了什么启发?积累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这最后一步对学生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


小小思维家


一年级的小朋友阅读,题主想问的总结两方面,一个是要求数量,一个是要求质量。

首先,我觉得这都不重要,关键是看孩子。孩子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我们不能因为大人的干涉影响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其次,如果只求速度,理解不了文章的意思,也不是多大的事情,我们可以引导,比如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留出一个时间一起探讨,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或者对文章内容提问,这样会加深孩子对文章的理解。如果读的慢,只要确实在思考与理解,那也无妨,这比囫囵吞枣的意义要大多了。

在读书方面,家长一定不要着急,阅读是循序渐进以及长期积累的过程,刚开始宝宝认字也不多,读的慢或者求快都没什么问题,我们适当引导就好。要先养成读书的习惯,爱上阅读,这是受益终身的事情。


黄豆儿妈咪555


我觉得这个问题,得首先清楚目的是什么。

假如目的是增加阅读面,那肯定是多读书,读一遍也无所谓。

假如目的是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提高数学成绩,那肯定是多读几遍,读透了,对以后的作答和成绩的提高就有好处。

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想怎么样。

当然,也并不是你说怎么样就能怎么样,还得考虑孩子想怎么样

孩子想多读书,读一遍也能基本了解书本的内容,那就让他多读一点,前提是保证其他学科的成绩在及格以上就好,至于暂时成绩没达到优秀也没所谓。

假如孩子想多读几遍,就让他多读几遍,前提也是他愿意去读,不然读再多遍也并没有什么用。


对于一年级的学习,我觉得还是主要在于培养孩子的读书这个兴趣为主。一年级,才刚刚离开幼儿园,幼儿园是个以培养兴趣为主的地方,一年级也是一个过渡,也可以一边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也可以适当的给予一些学习任务。

无论是怎么样的方式,家长也是希望孩子好。假如,你不知道孩子想怎么样,你也不清楚你想孩子怎么样,可以试着两个方法交替使用,看哪个方法对孩子的提高有所帮助。

有效果的才是最重要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这是我的一点点看法~


六月思诺


由于一年级的小朋友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有限,这个阶段强调孩子对文章进行深入了解有点操之过急了。

孩子才上一年级,现在应该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阶段。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去发现阅读的兴趣,让孩子慢慢的喜欢上阅读。至于读几遍还是读多少,还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关键是要经常陪孩子阅读,在不断的坚持中,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

一般这个阶段的孩子耐心都比较短,所以家长要抓组孩子的兴趣点,陪孩子读一些他喜欢的内容,调起孩子阅读的积极性。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培养其阅读的习惯和思考的习惯,同时也锻炼孩子的自制力。

一个好的习惯不但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对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价值观的培养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