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思考中医”之三:中医的尴尬

中医目前的处境应该不算很好,因为作为所谓的“国医”,却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国人的认同,也没有真正惠及到国民的主体。中医这些年都是作为配角在服务大众。

“人到中年 思考中医”之三:中医的尴尬

是什么造成了中医目前的边缘化?

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检测手段的应用和各种西药的高效作用,似乎让中医那一套一下子就“相形见绌”了。毫无疑问,西医在某些方面的长处是非常明显的。但依然还是有不少情况能发现,中医的魅力在于它的“效率低”。

比如咳嗽,可能西医就是看一看是支气管或者咽喉,然后开一些针对这些症状的的药。而中医则不同,更多要从人的个体,并结合外界的环境,节气的背景去研判,要“临证查机”,还要“勿失气宜”,虚与实、温与寒、开与阖、顺与逆等矛盾中去思考对策。

这一对概念,是不是看起来很复杂?的确,中医的尴尬真来源于此!

因为中医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医者的要求太高了!很多时候不是中医不灵验,而是我们这个社会很难碰到好的中医的医生。

按照经典中医理论,中医的医生分为“上工、中工和下工”,不管这属于对医者的水平评价还是临床的手段层次,总之现在的中医可能在“下工”更多一些。

“上工”为何难?因为整个社会缺乏一个共识和机制。西医对“病”很在行,你看很多人就喜欢多用抗生素迅速把表面的症状去除,哪有心思关注自己“中焦”和“下焦”等深层次的问题,那有心思慢慢让中医来调理。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众多,医生的就诊压力也大,更难以将中医的理论完整的在临床中应用了。

从体系的传授上,中医对医者的要求高,对病机的诊断也常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是科学实验那种特别明确的数字指标,因此更加适合传统的师徒传授,可现代的医学院不可能接受如此的“慢工细活”?


“人到中年 思考中医”之三:中医的尴尬

再说人才源头方面,有多少高材生会报考中医专业?于是很多中医大学、中医专业招生的整体生源分数和能力不高,还有不少是调剂生,其主动意愿性也大打折扣!如果哪一天学中医也像这些年报考金融、计算机等专业般热门,或许能说明中医的春天再次来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