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 思考中醫”之三:中醫的尷尬

中醫目前的處境應該不算很好,因為作為所謂的“國醫”,卻並沒有得到大多數國人的認同,也沒有真正惠及到國民的主體。中醫這些年都是作為配角在服務大眾。

“人到中年 思考中醫”之三:中醫的尷尬

是什麼造成了中醫目前的邊緣化?

現代醫學的快速發展,各種檢測手段的應用和各種西藥的高效作用,似乎讓中醫那一套一下子就“相形見絀”了。毫無疑問,西醫在某些方面的長處是非常明顯的。但依然還是有不少情況能發現,中醫的魅力在於它的“效率低”。

比如咳嗽,可能西醫就是看一看是支氣管或者咽喉,然後開一些針對這些症狀的的藥。而中醫則不同,更多要從人的個體,並結合外界的環境,節氣的背景去研判,要“臨證查機”,還要“勿失氣宜”,虛與實、溫與寒、開與闔、順與逆等矛盾中去思考對策。

這一對概念,是不是看起來很複雜?的確,中醫的尷尬真來源於此!

因為中醫的一整套完整的理論體系對於醫者的要求太高了!很多時候不是中醫不靈驗,而是我們這個社會很難碰到好的中醫的醫生。

按照經典中醫理論,中醫的醫生分為“上工、中工和下工”,不管這屬於對醫者的水平評價還是臨床的手段層次,總之現在的中醫可能在“下工”更多一些。

“上工”為何難?因為整個社會缺乏一個共識和機制。西醫對“病”很在行,你看很多人就喜歡多用抗生素迅速把表面的症狀去除,哪有心思關注自己“中焦”和“下焦”等深層次的問題,那有心思慢慢讓中醫來調理。於此同時,中國的人口眾多,醫生的就診壓力也大,更難以將中醫的理論完整的在臨床中應用了。

從體系的傳授上,中醫對醫者的要求高,對病機的診斷也常常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不是科學實驗那種特別明確的數字指標,因此更加適合傳統的師徒傳授,可現代的醫學院不可能接受如此的“慢工細活”?


“人到中年 思考中醫”之三:中醫的尷尬

再說人才源頭方面,有多少高材生會報考中醫專業?於是很多中醫大學、中醫專業招生的整體生源分數和能力不高,還有不少是調劑生,其主動意願性也大打折扣!如果哪一天學中醫也像這些年報考金融、計算機等專業般熱門,或許能說明中醫的春天再次來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