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学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说再见

导读:鲁迅先生的小说里刻画过很多人物,大多形象生动鲜明。比如迂腐而麻木不仁的

“孔乙己”,勤劳善良却被封建礼教毒害的“祥林嫂”,愚昧自大、喜欢自我安慰的“阿Q”,朴实勇敢、聪明能干的“少年闰土”,以及铮铮铁骨为革命献身的“勇士刘和珍”等等。

《孔乙己》:学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说再见

当然,先生曾经也对他的学生说过,<strong>在《呐喊》小说集里最喜欢的莫过于《孔乙己》,也因此翻译成外国文字。至于原因,我们应该可以想象一下。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按:指《呐喊》)中,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译了外国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明显,有大家风度。”

从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角色中,我们都能找到类似的地方,或者是说看到某些熟悉的自己。就好像那句话说的一样:“年少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这大概就是成年人的悲哀吧!

我也非常喜欢“孔乙己”,而且于不同时期都有不同感悟。学校的老师对我说,孔乙己深受封建思想和科举制度的毒害,所以他生活穷困潦倒,思想很迂腐,精神更是麻木不仁。

然后我点了点头,孔乙己在当时的我心里应该就是这个样子。

随着年龄增长及阅历的丰富,重温这篇小说,我似乎也看到了他的执着和善良。

《孔乙己》:学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说再见

<strong>所以,我今天写下此文,与你分享孔乙己身上的那些“优点”,即读书人的坚持、成年人的善良和社会人的守信。


一、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读书人的坚持

<strong>01.学问始终没有丢:为何说孔乙己学问没有丢呢?从全文来看,孔乙己不但学问没丢,而且还博闻强识。

首先,他名字的由来,是外人给取的绰号,从描红纸上摘下来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而孔乙己自己却并没有为此争辩什么,正是因为他知道“乙己”二字的含义,所以默默接受,可能心里还有些小欢喜。

原文为“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八九子佳,作仁可知礼矣”,在旧时用于描红、表示尊孔的话,意思是:“上大人孔丘,一个人教化了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贤士,八九个特别有才干的人,他们都能行仁而知礼啊!”

其次,从他口里出现过至少2次“君子固穷、者乎"之类的话

,分别都是在酒客嘲笑奚落他的时候,孔乙己以这些非读书人听不懂的话,作为最后的回应,包括后来对孩子们说的“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无不体现他的学问。

君子固穷:君子能够安贫乐道,不失节操。

与此同时,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为什么要穿长衫,这里有大学问,区分了自己与不读书人,只是因为囊中羞涩,所以也只好站着喝酒。

《孔乙己》:学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说再见

并且他还写了一手好字,被人请去抄书,这在当时可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事。我们还可以从小说里看到,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4种写法,放到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吧。

<strong>02.仍看重自身名节:孔乙己是一个很看重自己名节和清白的读书人,从三次为自己辩解就看的出来。第一次“看客”嘲笑孔乙己“偷书被吊着打”,第二次还是“看客”嘲笑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第三次是咸亨酒店掌柜的嘲笑孔乙己"又偷东西了"。

面对三次嘲笑,孔乙己都分别回应了“君子固穷、者乎”等等。尤其是第一次回应,孔乙己说了这样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看似狡辩的言语,其实大有深意。

如果孔乙己真的是走投无路而去行窃,完全可以偷别的值钱东西,笔墨、纸和书在当时又值几个钱?从这一点上看出他“偷书”是为了自己用,而不是拿去卖,所以称自己读书人为“窃书”。

与此同时,再如何穷困潦倒,他也没有去乞讨为生,这不是读书人的清高,而是对自己名节的在乎。

<strong>03.保持理性不偏激:面对别人多次都嘲笑,孔乙己从一开始的不语,到争辩,再到恳求,以及最后的无奈离去。他自始至终不曾恶语相对,也没有大打出手。<strong>这不是读书人的懦弱,而是一种理性处理,不以偏激的手段对待。

试想一下,在我们现在的生活当中,因为不理智冲动当街动手,因此受伤住院或者进去的会少吗?很多人并没有想到孔乙己这一聪明之处,他面对嘲讽不但没有冲动,更没有自暴自弃。

《孔乙己》:学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说再见

这一切都是孔乙己对于自己读书人底线的坚持,尤其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他科举不中、无处谋生,还要坚持自我非常的不容易。


二、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成年人的善良

<strong>01.对“我”的热情:在小说里,孔乙己非常自知,除了自我辩解几句,和掌柜的买酒之外,几乎不与人搭讪。但是他的内心依然是非常热情的,尤其是喜欢和还是孩子的“我”交流,并且还传授“茴”字的4种写法,以期望“我”以后能当上掌柜时用得着。

鲁迅《孔乙己》:“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

这种热情与“我”的身份,能不能当掌柜无关,而是孔乙己内心的渴望和真挚的热忱。每次“我”答应几句,他便开心的像个小孩,丝毫看不见“我”的不耐烦,而“我”不理他后,孔乙己又显得非常惋惜,难过的像一个孩子。

<strong>02.对“孩子们”的爱心:尽管孔乙己很穷,穷到几乎吃不起饭,但他对孩子们却非常好。小说里写到,他有几回被孩子们围住,也会大方的分给他们每人一颗茴豆。

《孔乙己》:学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说再见

可别小瞧了这一颗颗茴豆,当时9文大钱却只能温两碗酒,再要上一碟茴香豆。

从这个“碟”字,我们可以想象茴香豆份量不可能太多,“五指便可以罩住”,大概和我们现在饭前上的瓜子碟差不多吧。

而孔乙己却毫不吝啬,只是面对孩子们吃了之后还想再尝的眼神,不由得地发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的话来,这个时候的孔乙己应该是难得的幸福,那个摇头晃脑“老夫子”读书人形象跃然纸上。所以他对孩子们很有爱心,比对自己更加的照顾。

<strong>03.对别人的尊重: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而孔乙己2次付钱、1次弯腰,更是体现了他对人的尊敬,不过懂得人还是太少了。

第一次付钱,他没有回答“看客”的嘲笑,而是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然后“排”出九文大钱。请注意,这个“排”字尽显出他的与众不同,并不是随意扔出去的,而是有读书人的礼节风范。

第二次付钱,这个时候的孔乙己脚“跌断了”,所以不便进门,只能在门口付钱。只见孔乙己“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一个“放”字显得惟妙惟肖。如果第一次的孔乙己还是对生活有希望的,可以“排”出钱,而这一次他似乎非常的落魄,甚至是将死。

但他也没有“丢”或者“扔”出钱去,而是依然小心翼翼摸出钱,放在“我”的手里。

《孔乙己》:学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说再见

还有一次,大概是孔乙己面对着孩子们,亲切地弯下腰说话。如果换作是长衫客,则可能呵斥并挥手驱赶孩子们。而如果是短衫客,则可能对孩子们动之以“粗”了。

相比之下,孔乙己更显得知书达理,尊重他人。


三、在孔乙己身上,我看到了社会人的守信

孔乙己有三种身份,读书人、成年人和社会人。作为社会人,他非常守信,从小说里可以一目了然。

我们认真品一下原文,说<strong>孔乙己品行比别人人好,因为消费从不拖欠,足以可见有其他人经常在咸亨酒店里白吃白喝,甚至是赊欠赖账。而孔乙己作为读书人,成年人,也是社会人,他没有这么做。

<strong>就算想喝酒而一时没有现钱,也会让老板记账,绝对不会超出1个月,就把欠的钱还清,当然不会忘记让老板销账,即擦去粉板上的名字。

《孔乙己》:“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再联系下我们现在,不久前央行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进行了升级,并于2020年1月19日正式启用二代征信系统。这一举动,包括接下来可能会有的大动作都证明了一个问题,<strong>那就是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而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经做到了守信这一步,实在是难能可贵。读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说,孔乙己“偷书”怎么能说他守信呢?对此我想说,读书人不能叫“偷书”,只能叫“窃书”。再说,当时的孔乙己是否真正“偷书”,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也许只不过是丁举人家放出的烟雾弹。

《孔乙己》:学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和麻木不仁的看客说再见

<strong>而说到底,孔乙己这个“秀才”都不是的人,怎么能顶得住丁“举人”的压迫呢?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读书人最后的坚持,默默忍受,然后为了清白和名节争辩。

<strong>哪怕这种争辩看起来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结束语:

读书使人明智,历史令人清醒。

小说的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黑色的,而鲁迅先生的情怀是白色的,就好像一盏明灯,把灰色的孔乙己和黑色的看客们都一一照亮,让他们无处躲藏。

鲁迅先生对当时的旧社会应该是绝望了的,不过他依然对新社会充满希望,从孔乙己身上的优点可以看出来,那就是“读书人的坚持”、“成年人的善良”和“社会人的守信”。

愿我们都能摒弃孔乙己身上的缺点,学习他身上的优点,不要去做那麻木不仁的看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