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跟老師說:等我當上了皇帝,第一個殺你!結果被皇帝一腳踢死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

是說孩子與父母親相處的不好,不能稱之為人;若不能事事順從父母的心意,不能稱之為子。在儒家的價值體系中,“忠孝”可謂是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首要要求。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所有朝代都是標榜以孝治天下,所以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從來都不是對等的,道光帝甚至一腳踢死了自己的長子—愛新覺羅奕緯。

皇子跟老師說:等我當上了皇帝,第一個殺你!結果被皇帝一腳踢死


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公羊傳》中有一句話:“何以為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我們常聽說“母憑子貴”。古代實行一夫多妻制,所以大的家族往往子嗣眾多,如果一個妾室生了一個兒子,那她的命運將和這個孩子息息相關,不僅可以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甚至還可以藉此改變自己的命運。反過來,孩子的命運也會受到母親出身,和母親家族地位的影響。

愛新覺羅奕緯的母親就是憑藉著兒子的出生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在道光帝還是四皇子的時候,在一次酒醉之後,意亂情迷,與近身伺候,端茶倒水的丫鬟發生了關係,一次偶然的機會,卻珠胎暗結,不久之後,愛新覺羅奕緯就來到了這個世界上。他的到來對於他的母親那拉氏來說是個絕佳的改變地位的機會,但是他的父親對這個孩子的出生,不僅沒有半分喜悅,反而覺得是自己的一個汙點。

因為自古以來,皇位繼承有立嫡立長的規矩。自己的長子是由一位身份低微的丫鬟所出,這若傳出去,不僅會破壞他在外人眼中潔身自好的美好形象,也沒有給自己帶來旁系支持。

皇子跟老師說:等我當上了皇帝,第一個殺你!結果被皇帝一腳踢死


自古以來,皇位的傳遞總是伴隨著血雨腥風。同室操戈,手足相殘,父子殘殺,這個至高無上的權利象徵彷彿擁有一種魔法,讓九重宮殿中的親情湮滅於無。此時還未取得皇位的道光帝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嫡長子出身優渥,最好母族也有一定的地位,對自己繼位還能有所幫助。

爺孫情,隔代親

得不到道光帝的喜歡,那拉氏便將兒子的存在告訴了道光帝的父親嘉慶帝。隔代親在皇家也是存在的。嘉慶帝見到這個襁褓之中的皇長孫,生出了含飴弄孫的樂趣。不禁龍顏大悅,不僅經常自己帶孩子,還逼著道光皇帝將那拉氏封為側福晉。在自己五十歲的時候還封了奕緯為多羅貝勒。

皇子跟老師說:等我當上了皇帝,第一個殺你!結果被皇帝一腳踢死


相比於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出身於蒙古貴族,家族背景強大,深得道光帝寵愛,那拉氏與奕緯更顯得勢單力薄。道光帝繼位已經39歲,50歲之後子嗣才逐漸旺盛。即使這樣,他也不願將目光放在奕緯母子身上,勉強封了那拉氏為和妃。可以說奕緯在成長過程中父愛是一直缺席的,這個世界上真正喜歡他的皇爺爺離世之後,再加上母親爭強好鬥的個性,就導致他的性格頑劣,難以馴服,放蕩不羈

危機與機會同時到來

然而這個不受寵的大皇子,卻在奕綱和奕繼去世之後,獲得了道光帝的重視。因為此時道光帝膝下只有這一個兒子。不管怎麼說,道光帝此時只能是把奕緯當繼承人培養。於是道光帝為他精心挑選學富五車的當世名師作為奕緯的老師。然而已經長大成人的奕緯這個時候

性格已經定型了。

皇子跟老師說:等我當上了皇帝,第一個殺你!結果被皇帝一腳踢死


被放養長大,不受重視的皇子體格魁梧,精於騎射,但非常不喜歡讀書這種精細事。對於老師所講的治國理論,孔孟之道更是毫無興趣。不喜歡受約束的他甚至在面對老師的訓斥時口出狂言:等我當了皇帝,第一個殺了你。

此言一出,老師被嚇的目瞪口呆,急忙將這個紈絝皇子的言行稟告了皇上。在皇上還健在的時候說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自然是讓道光帝大為惱火。

道光帝將奕緯叫來怒罵一通,激動之下,還踢了他一腳。然而,就是這一腳,要了奕緯的命。人的內臟是非常脆弱的,一個成年男子的力道不容小覷。奕緯當即受了重傷,昏迷不醒了,沒過幾天,就一命嗚呼了中國自古以來的觀念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道光帝自然不用負什麼法律責任,但卻追悔莫及,但人死不能復生,道光帝只能為兒子大肆操辦葬禮,奕緯的短暫年輕的生命就結束在了自己親生父親的手裡。

從奕緯言行來看,他說話做事確實還欠缺考慮,這樣的人或許也不適合在金鑾殿上案牘勞形。擅長騎射,不愛讀書或許並不適合深宮高牆,即使安穩無虞,也難說就一定能在後來皇位爭奪中取得勝利,所以,這樣的結局對奕緯來說,或許也是一種解脫。

皇子跟老師說:等我當上了皇帝,第一個殺你!結果被皇帝一腳踢死


父子關係的錯位

在深受儒家倫理綱常侵染的社會中,中國父子溝通交流中的缺乏錯位是一直存在的。只不過在古代父子關係之中還摻雜一定的政治因素,所以父子之間的關係威嚴更多。這點在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有諸多體現,賈寶玉一聽說父親賈政要考察自己的功課嚇到哆嗦。看到父親就像霜打的茄子般無精打采,可見這個在賈家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小少爺對父親的懼怕。

在皇室之中父子關係則更為複雜涼薄。皇家無父子,先是君臣,其次是父子。立嫡立長是規矩,但人非草木,總會有個人情感,所以無視規矩的事時有發生,所以就有了歷史上的奪嫡事件。九子奪嫡,玄武門之變等等,父子手足在皇位面前變得不堪一擊。《琅琊榜》中說: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其實是對父子關係的精準概況。

皇子跟老師說:等我當上了皇帝,第一個殺你!結果被皇帝一腳踢死


而現在的父子關係雖然依然帶有一些父系社會的權利餘韻,但更趨向於平等,這是文明進化的成果。羅蘭米勒的親密關係說:東方文化更倡導自我集體主義,人的家庭和社會團體的聯繫更加緊密。所為一家人之間不僅有斬不斷的血緣聯繫,更是一個利益共同體,維護好這份關係,其實不需要利益的夾雜,也不需要權利的逼迫,只要有愛,自有雷霆萬鈞之力,把每個人聯繫在一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