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曾国藩?为什么有人说曾国藩杀人如麻?

用户22866811073


中国漫漫三千年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其中两个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那半个就是曾国藩。

童年时期的曾国藩,笨且迟钝。

在清道光五年时,曾国藩的书房进了小偷。正翻着东西,曾国藩要推门进来了,小偷赶紧躲到床底。曾国藩进来后拿起一篇短文朗读了起来。

只听曾国藩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是背得磕磕巴巴。卧在床底的小偷,腰酸背痛,实在受不了,就爬了出来骂曾国藩:“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就这几段话我听两遍都会背了。”然后小偷从头到尾背了一遍,扬长而去,只留下目瞪口呆的曾国藩。

曾国藩读书非常勤奋,夜以继日地读书,不读懂上一句,就绝不读下一句。都说勤能补拙,但这句话好像对曾国藩无效,他考个秀才考了七次才通过。而后来与他同朝为官的左宗棠无论考秀才、举人还是进士,都是一考就中的。

曾国藩不仅读书笨、考试笨,就连打仗也是笨得可以。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他组建好湘军,去跟太平军抡,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屡战屡败,自己都觉得无颜面,跑去跳河,被部下救了起来。

曾国藩说,让我死吧,屡战屡败,很丢人的。

他的部下很聪明,把“屡战屡败”稍微改一下,变成“屡败屡战”,这一点睛之笔让曾国藩从一个失败者摇身一变成让人肃然起敬的奋斗者,这也让他鼓起了继续打仗的勇气。

之后的曾国藩并没有蜕变,还是用笨办法来对付太平军:扎硬寨,打呆仗。他亲自带着将领在营地旁边挖深沟、砌高墙,用这深沟高垒来防止太平军偷袭,保护自己。

第二天又继续行军,辛辛苦苦造出来的深沟高垒就废弃不用,下午又在另一个地方搞这种防御堡垒。

曾国藩就是这样来打仗的,半天行军,半天砌墙。

随着“扎硬寨,打呆仗”的战术运用得越来越娴熟,湘军开始对太平军取得作战优势。毕竟太平军对着曾国藩的深沟高垒束手无策,湘军却可以凭借着高墙的保护有恃无恐地射杀太平军。

后来湘军包围太平军的老巢南京时,曾国藩也不攻城,也不训练,天天组织士兵围着南京挖沟砌墙,把南京城外变成一个大工地,就靠着这些深沟高垒围困太平军,围得它水泄不通,围得它断粮断水,围得它无路可逃。最后取得了完胜。

曾国藩得意洋洋地替自己总结了一下:唯以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曾国藩有个外号叫“曾剃头”,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时,对待俘虏,无论男女老幼,一律杀掉,丝毫不动恻隐之心,足见其冷血。

他曾经拟定过一条令人发指的政策“克城以多杀为妥”,在这个政策的支持下,湘军凡是攻破城池,都烧杀掳掠,例如安庆城被攻破后,两万多士兵和老百姓惨遭屠虐。

有人为曾国藩辩解,说他杀人如麻是为了给自己的军队节约粮食。但是要节约粮食,可以把老百姓驱逐出城,让他们自谋生路,完全没必要赶尽杀绝。

单从曾国藩杀人如麻来看,他就算不上半个圣人,算不上内圣外王,只能算是个冷血的刽子手。

要是评价他,那佩服他勤恳读书、佩服他踏踏实实,佩服他不屈不挠,但无论是在学识修养还是心存仁念上,他都无法跟孔子和王阳明相提并论。



追逐孔方兄


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军的凶手,杀人如麻,被人称“曾剃头”,是一个十足凶残的刽子手。他又是一个眼光长远的人,能窥屏世界潮流,搞起洋务运动,成为晚清时代少有远见的聪明人。这点,被伟人称为“半个聪明人”。

晚清时代的太平天国运动,极大地动摇了满清政府的政治基础。此时晚清,内忧外患,北有捻军,南有太平军,东北外有贪滥的沙俄,外海有英法联军入侵。

在清政府无遐顾及之际,湖南的地主势力掘起,形成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兵团练,成为镇压太平军的主要主力,他指挥的湘兵,为了表达忠于朝庭,对太平军民采取残忍的酷刑,成为清政府最凶残的刽子手。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大地白骨片地,他也获得了“曾剃头”恶称。在“僧王”僧格林沁死于捻军后,他成为晚清政府依撑的人物,汉族势力始获抬头。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曾国藩看到了国家的衰弱,提倡中兴改革,得到了慈禧太后政府认可,中国开始洋务运动。北有曾国藩弟子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南有福建沈保侦的南洋水师,及广东水师。中国开始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史称“同治中兴”。然而,在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中,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分别剿灭,洋务运动失败。

从历史进程来看。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军的凶手,为镇压太平军,无不用尽各种手段极刑。这点上,他与历代凶残刽子手毫无差别。从世界发展情况看,他敏锐地觉察到形势发展,想通过革新变化,改变中国。虽然失败了,比起当时朝廷侯王,他眼光是长远的。这点,伟人称他为“半个聪明人”。


愤怒野虎


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曾国藩的冰鉴,曾国藩家书,为后人所传颂。

关于曾剃头的称号是长毛给的,在网上搜长毛的暴行,罄竹难书。难道只允许拜上帝教民杀老百姓。不允许官兵杀邪教人员。拜上帝教,不是基督教。他们读的是劝世良言,不是圣经。如果他们有人懂外语把圣经翻译过来,也就不会成为邪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