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韻墨章中尋找一絲清涼

心 像


世界是同一個世界,但每個人看到的圖像卻是千差萬別。你看到了什麼?你選擇看到什麼?這個心靈圖像或許正隱寓著我們對各自人生的預設。


西方有一種文藝理論叫接受美學,大概是說你已經形成的知識結構,會構成一種期待視野,當遇到新的信息時,心理架構中已有的圖像要素會與之發生碰撞、配對,然後才是接納、引入,從而重構為日漸豐滿的圖式結構。也就是說,你看到了什麼,取決於你心裡已經潛藏著什麼。以更為人熟知的佛洛依德心理學去理解,亦即深潛於冰川下的真像,決定了你生命上層建築的性質和方向。在我們的民族文化中,關於這種心靈構建的思考早就存在,亦即孟子與荀子的原始人性說,文明的發展即是超越原始人性的過程,無論性善性惡,人格信仰一定是得於後天的精神構建,所以,自古我們就形成了華夏民族的心理共識——性本向善!


才拙學淺之筆,無意涉論宗教。然而,以一個學畫之人的感受:書畫是最接近心靈的一種圖像表達,因為,作為傳統精英文化形式的末梢,中國書畫一併涵容了哲學的“真”,文學的“善”和圖像的“美”。古人對中國畫的文化定位是“詩之餘”,它在傳統文脈上呈現的淵源,是從諸子哲學,到詩詞歌賦,再到筆墨丹青,所以自古文人信奉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一碟淡墨、數色丹青、幾支管素,便可營造出勾花斫葉的富豔華美和點染煙雲的瀟疏淡泊,亦如風華少年的楚楚可憐和繁華落盡的樸厚綿長,令人怦然心動,忽而又潸然成泣。有人說中國藝術是老年的藝術,誠然,這既是藝術的成長規律,也是人生的成長規律,親身經歷了“為賦新詞強作愁”的焦慮,用心體驗過昔人“只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奈,以期心靈的圖像日漸明晰:用最敏感的靈魂去碰觸;最堅強的意志去迎擊;最寬厚的胸懷去涵容;最消散的姿態去疏解。憑藉藝術的智慧,生命的節奏便會日漸吻合心靈的圖像。


所以,構建原始心靈圖式,就是創造自己的世界,而描繪真善美的心靈圖像,無關乎職業。

在水韻墨章中尋找一絲清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