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这个世界是可知还是不可知呢?

CN曹亮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种定义本身就是错误,心、物本身并不是对立关系,世上万物皆可知,不知是个人问题,自己无知不等于别人不知。


数不过五


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想回答这个问题前,要树立一种变化发展的思维去看问题。人心的成长或成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要树立一个唯物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再通过这些积累,将所看变为所思。唯心与唯物是一不是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唯心是从上向下俯视看问题;唯物是由下向上仰视看问题。问题在于,唯心看问题一目了然;唯物总是无法透过事物的性质看到其本质。比如:唯物主义者只看到了手心,就片面地否定手背的事实。而唯心主义者从高处一下子便看清楚了手心与手背的关系。又例如:唯心主义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的;唯物主义总是将整体事物分成许多学科来看问题的,结果是科越分越多,学也越学越细,越分问题就越多,总也无法透过表象看本质。这才是唯心与唯物的区别吧。


默写华年


只能是唯心主义者,因为对世界的认知是被人的有限感知和认知局限的,人无法超越自身局限而认识到物质世界的真相。


话说普洱茶


唯物主义 世界是可知的

坚持相信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观点

你看看 景色多美呀 世界很大 等着我们去发现他的美好


泽华啊


我承认唯物主义,但是我是唯心主义。因为我信仰,中国道家文化和禅文化。这个世界表面是可知的,但是有很多是不知的,科学无法证明这个世界的全部。


福尔摩小黑


我是唯物主义者。人对世界的认知靠五个感觉器官,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偏面局限的。世界可以认知,但人类永远看不透,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一个粗略的线条和模糊的影子。


饭夫庶治


中国自由哲学在没有形成体系之前,我认为一直是出于唯心世界观的,无论从孔子的博爱,庄子的大道,还是墨家守。汉朝,这种唯心世界观被董仲舒彻底统一起来,也就形成了支撑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核心思想,在民间,当然还是以唯心为主,不过,现在的教育制度,已经破处了唯心思想,所以我是唯物主义者


阿乐18


唯物或唯心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不是实相。无论唯物还是唯心,认知的东西都是偏面的!客观存在非物非心,即物即心,心物一元!

生物能感知的是表象,而非本质!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感知的是波,波长、频率、振幅不同,感知的色彩、质地、温度、味道、声音也就存在差异,经意识整合后,体验不同。一旦生物特征消失,感知功能和意识也随之消亡,不会恒存!

意识反应的一切存在,都是量子现象!据量子论,波粒二象、不可测、纠缠坍缩,告诉我们,用唯物或唯心方法都不可能了知实相!相对论也证明,所有感知体验都是相对存在!二分法是人类愚昧时代的产物,最终必将伴随人类认知维度的提高而消亡!


毋以有己


人类最初的世界观是人神合一的混沌世界,其眼光只盯着具体的现象,是通过模仿现象来认识世界的。

比如,人们相信眼见为实,就是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来认识世界的,而不是借助于大脑🧠的思考。当人们看到太阳🌞东起西落时,就得出了地心说的观念,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

然而,由于各种现象的相互对立,随着人类观察现象的范围日益扩大,仅只是追逐现象,对于人类的认识来说是无法满足的。

比如,当只考虑少量的天体时,地心说具有直观性。但是,随着观察的天体越来越多,天体呈现出来的运动会变得非常混乱。

于是,人们开始用头脑来思考问题,认为在现象的背后存在着某种看不见的东西。由此,人类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提出了抽象的概念,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从而摆脱了现象的束缚。

至于现象背后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由此,形成了极端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

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分别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现实的世界是由想象中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原子构成的。由此,使人类产生了唯物的观念。

稍后,苏格拉底认为,决定万事万物变化的是真善美。这是从人的角度,来解读现实的世界。其学生👨‍🎓柏拉图更进一步地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理念,是人类内在心灵的反映。由此,奠定了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础。

人类的认识,就好比是幼儿👶学步。起初只会四肢并用地爬行,这是认识的混沌时期,仅只是盲目地追逐现象。

一岁以后,开始迈开双腿直立行走。但是不够协调,只能蹒跚前行。这是认识的经典时期。人类认识的双腿,就是唯物和唯心的观念。相对于前期的认识,这种极端的思维是有进步的,但却不够成熟。

只有当人的双腿能够相互协调时,才能够奔跑🏃起来,这就是认识的综合时期。于是,人类的认识,由追求世界的终极,转变为强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无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属于一维认识论,都认为认识仅只是对世界的单纯反映,不存在质的变化。于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就好比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是人类认识矫枉过正的两种极端的表现。

而实际上,人类的认识是人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人类认识的进步表现为相互作用的面积在不断地扩大。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关于唯心和唯物的争论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却始终没有争出结果的原因。

因此,抽象的思维是人类认识的一大进步,而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只是极端地抽象思维的结果。它们属于同一个认识水平,并没有认识高低的差异。

而且,正是由于这种极端的思维,才导致了认识正确与否的观念,认为人类的认识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与摹写。

于是,根据一维认识观,要么理论需要由实验来证实(唯物论);要么则必须满足人的主观因素如逻辑自洽、对称性和简洁性等(唯心论)。

然而,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上述标准都只具有相对性,并不能绝对地证实理论。因为,一方面,单一的实验可以由多种理论予以解释;而另一方面,逻辑的分析需要提出逻辑的基础,即需要提出公理和假说。

此外,一维认识追求绝对的认识,会产生一个悖论。即如果理论是错误的,那么违背了认识的目的;而如果理论是正确的,则人类的认识就会停滞不前,从而终结了人类的认识。

实际上,由于自然界的不连续性,存在着质的变化,而我们人类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类的认识只具有相对性。我们人类只能通过构建同构系统,来间接地认识现实的世界。

由此,也说明了一维认识的观念是有疑问的。理论与现实世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因此不具有绝对的认识,我们始终都无法了解世界究竟为何物。但是,作为同构系统的理论又是有效的,因而我们的认识又是有意义的。

总之,我的认识观是二维的,其既不同于唯物论亦有别于唯心论。我认为,人类的认识及其理论是自然界中所产生的新生事物。因此,理论与自然界没有可比性,其并不具有对错之分。

因此,从绝对的认识来说,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是,其却是可以认识的。可以使我们在一定的范围内发挥认识的作用,从而改善和理解现实的世界。


淡漠乾坤


我是受唯物主义长大的,以人类认知的局限性,这个世界是不可知的,是有待发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