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隨著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不斷升高,帶來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果可以使用可持續能源(太陽能、風能等)將人類生產生活排放的CO2經濟高效地轉換成燃料,既能減少大氣中的CO2,又可以解決能源問題,一舉多得。不過這說起來容易,CO2的高鍵能讓這一策略困難重重。在CO2中,C=O鍵能(750 kJ•mol-1)遠高於C-C(336 kJ•mol-1)、C-O(327 kJ•mol-1)或C-H(441 kJ•mol-1)等化學鍵的鍵能 [1]。一方面,為了破壞穩定的C=O鍵,CO2轉化一般需要較高的溫度;但另一方面,高溫會導致副反應變多、選擇性將低、能耗增加。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圖片來源:ChemCatChem [1]


適當的催化劑可以降低反應溫度,並提高選擇性,近年來研究者也開發出了多種催化劑。目前CO2催化轉化過程主要分為三大類:熱化學、電化學和光化學還原。前不久我們報道了劍橋大學Erwin Reisner課題組發表的論文,他們利用由鈣鈦礦型光陰極和BiVO4光陽極串聯而成的“人造樹葉”裝置,通過光電還原將CO2和H2O轉化為混合氣(CO+H2)(Nat. Mater., 2020, 19, 189-194,點擊閱讀詳細)。不過合成氣也需要進一步反應,才能合成甲醇、乙醇等液體燃料。近日,Science 雜誌再連發兩篇CO2催化轉化好文,兩個研究團隊用不同策略,實現了CO2高效率還原轉化製備乙醇、甲醇液體燃料。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CO2轉化的主要三種方法論文數量。圖片來源:ChemCatChem [1]


在CO2電化學轉化中,電子通過金屬催化劑傳輸;水基電解液既是質子來源,又是導電介質;而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有限,通過電解液擴散到催化劑表面並容易,鹼性環境下,CO2的擴散距離甚至低至幾十納米。這三者不能協調平衡,限制了電化學轉化的產率和速度,電流密度往往只能小於100 mA•cm-2。


多倫多大學Edward H. SargentDavid Sinton等研究者設計了一種金屬催化劑-離子聚合物體異質結(Catalyst: Ionomer Bulk Heterojunction,CIBH),這種新型結構可以實現氣體、離子、電子輸運的分離,為H2O及CO2的傳輸分別搭建親水及疏水的通道,使CO2氣體的傳輸範圍從幾十納米擴展到微米級。使用這種設計策略,他們在7 M KOH電解液(pH≈15)中以大於1 A•cm-2的電流密度電解CO2生產乙烯和乙醇兩種產品。[2]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電解池和本文共同一作:Adnan Ozden(左)、Joshua Wicks(中)和F. Pelayo García de Arquer(右)。圖片來源:Daria Perevezentsev / University of Toronto[3]


研究者的設計思路其實並不複雜。全氟磺酸離子聚合物,是一種廣泛應用於燃料電池的催化劑粘合劑和膜材料,既含有親水基團(–SO3-),又含有疏水基團(–CF2)。如果將這種離子聚合物溶液塗覆在金屬催化劑表面,就可以通過疏水結構運輸氣體,同時通過親水結構運輸水和離子。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離子聚合物異質結示意圖及掃描電鏡圖像。圖片來源:Science [2]


這一點看似微小的改進,卻明顯提高了催化劑性能。在ORR測試中,未修飾的Ag催化劑電流密度只有30 mA•cm-2,而相同條件下,修飾過的Ag催化劑可以達到250 mA•cm-2。同樣,在電催化CO2還原的反應中,修飾後的Ag或Cu催化劑電流密度都有顯著增加。原位拉曼光譜顯示,CO2氣體通過離子聚合物異質結的疏水區域擴散,速率相對於電解液擴散提高~400倍。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離子聚合物異質結催化劑的極限電流和機理研究。圖片來源:Science [2]


研究者進一步開發出一種三維的催化劑設計,即由銅納米顆粒和全氟磺酸離子聚合物混合,並塗在PTFE/Cu/離子聚合物催化劑表面,形成連續的離子聚合物滲透路徑。在7M KOH電解液、負載量為3.33 mg cm-2(厚度5.7 μm)條件下,電解CO2生產乙烯和乙醇兩種產品,電流密度可高於1 A•cm-2,乙烯的法拉第效率在65~75%之間,而電解產氫副反應低於10%。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三維離子聚合物異質結催化劑。圖片來源:Science [2]

在同一期Science 的另一篇文章中,美國倫斯勒理工學院Miao Yu等研究者將NaA沸石晶體組裝成連續、無缺陷的分離膜,構建了鈉離子(Na+)門控水傳輸納米通道。這種高效導水納米通道在將反應副產物——水——原位除去的同時,還可阻止H2、CO和CO2等氣體通過,有效地避免副反應發生,提高選擇性。他們將這種含高效導水納米通道的選擇性沸石分離膜用於CO2加氫制甲醇反應(水為副產物),CO2轉化率和甲醇產率均大幅提高。[4]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反應器的示意圖和實物圖。圖片來源:Science[4]


由於水分子的直徑(0.26 nm)和氫氣分子(0.29 nm)非常接近,通過普通分子篩難以精準分離。於是,研究者設計了一種基於NaA沸石晶體的連續、無缺陷分離膜結構,由於Na+的存在,使得H2O分子吸附能顯著降低,比吸附CO2和H2等氣體更為有利。實驗表明,該結構透水性比透氣性高出2~3個數量級。其實,所有生物細胞都有控制水快速滲透的特定離子通道,這個通道的開關也是鈉離子。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分子篩設計策略和滲透分離性能測試。圖片來源:Science [4]


隨後,研究者將這種選擇性透水的沸石分離膜應用於CO2還原制甲醇的催化反應中(水為副產物),在35 bar和250 °C條件下,CO2轉化率(最高61.4%)和甲醇的產率(最高809 mg gcat-1 h-1)都大大提高。由於分子篩本身沒有催化CO2還原的活性,因此性能提高的原因來自於水的選擇性分離。

CO2轉化Science好文兩篇:一篇重在導氣,一篇重在導水

CO2轉化率和甲醇產率對比。圖片來源:Science [4]


“在工業中,有很多反應受到水的限制”,Miao Yu說,“這種膜還可以用於改善其他一些反應,尤其是在高溫高壓的反應條件下”。[5]

這兩篇Science的共同亮點,小希以為是用已有材料的獨特性質來解決CO2轉化中的某一個關鍵問題,而且自己DIY動手搭起實驗裝置,驗證最初的假設,探究的精神值得學習。


導師介紹

Edward H. Sargent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52112


參考文獻:

1. Podrojková N., Sans V., Oriňak A.,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Modelling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 for CO2 Conversion to Chemicals. ChemCatChem, 2020, DOI: 10.1002/cctc.201901879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cctc.201901879

2. Arquer F. P. G., Dinh C.-T., Ozden A., Wicks J., et al., CO2 electrolysis to multicarbon products at activities greater than 1 A cm-2, Science, 2020, 367, 661-666. DOI: 10.1126/science.aay4217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8/661

3. “Reverse fuel cell” converts waste carbon to valuable products at record rates

https://news.engineering.utoronto.ca/reverse-fuel-cell-converts-waste-carbon-to-valuable-products-at-record-rates/

4. Li H., Qiu C., Ren S., et al., Na+-gated water-conducting nanochannels for boosting CO2 conversion to liquid fuels. Science, 2020, 367, 667-671. DOI: 10.1126/science.aaz6053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7/6478/667

5. Water-Conducting Membrane Allows Carbon Dioxide To Transform into Fuel More Efficiently

https://news.rpi.edu/content/2020/02/06/water-conducting-membrane-allows-carbon-dioxide-transform-fuel-more-efficiently


(本文由小希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