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电视剧关于胡宗宪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历史上真实的胡宗宪呢?

好好向上天天学习


感谢您来到小阳看影视!

在剧中对胡宗宪是赞扬的。历史七功三过,剧中国士无双。

1.历史中胡宗宪其人的性格气质确实不像《大明王朝1566》(以下略称“剧”)中那么“正”。看史料,应该是一个比较有侠气、豪纵的人,但有时不免有些小心眼。

2.可能由于在学问上不太愿意下功夫的缘故,他的行事风格不太受理学心学的束缚,办事比较务实,虚架子少。嘉靖也确实说过他“实心任事”。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他的道德感就不像海瑞赵贞吉(非剧中角色)等人那样强了。

3.胡宗宪与严嵩的关系。与剧中不同,查《明代进士登科录》,严嵩并非胡宗宪的座师或房师。《明史》说胡宗宪“因文华结严嵩父子”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点。胡宗宪初至浙江时受赵文华节制,在赵的手下确实干了一些不光彩的事,通过赵文华打点严嵩的事也应该是有的。但胡宗宪与严嵩的关系并非剧中那样亲密。胡对赵文华在自己面前的骄横跋扈是十分不屑甚至厌恶的。

4.胡宗宪爱才。徐渭在其幕中时,尽管行为放诞,胡仍能容之。徐作《镇海楼记》后,胡宗宪为酬谢故,特地赏赉资金为徐渭购置房产一事添砖加瓦。

5.《辩诬疏》言辞直率恳切,读来令人痛心。然而这封奏疏即使有理有据,也挽救不了他必死的命运。我将其视作死前不甘的澄清——死也要死个明白。至于自杀一事和绝命诗“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我认为是后人附会。胡在入狱之前身体状况已经很差,经过狱中一番“锻炼”,也已是奄奄一息了。一位黄姓的刑部尚书(疑为黄光昇)曾为胡宗宪申请保外就医,但是没能成功(胡桂奇《胡公行实》)。胡宗宪瘐死应是真实情况。

他的死是徐阶一派上台后的除草之举,嘉靖也是默许的。

非常感谢您的观看!更多影视信息欢迎关注小阳看影视!






小阳看影视


电视剧中对胡描写还是比较正面的虽然有亏小节,不失大义。我觉着还是要重点谈一下历史中的胡宗宪

从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巡按浙江开始,到嘉靖1562年被弹劾下狱,胡宗宪领导抗倭历经八年,战绩辉煌。

战绩是有大小数百个战役构成的,本来也想给它们做一个表,无奈太多了,也怕读者看了头晕。下面稍微展开说两个主要战役,其他的,即使有代表性的也一笔带过了。

前面说过,汪直和徐海是最大两股倭寇势力,和他们的对决状况,直接决定了明军抗倭的成败。

1556年8月(嘉靖三十五年八月),徐海率部万余人直逼乍浦(隶属浙江平湖),老搭档陈东纠合数千人呼应。

胡总督率部严阵以待,精心策划,巧妙布置:

1、首先,利用老乡身份,派人和徐海套近乎,伺机劝降。这也是做给陈东看的,果然,陈东疑心大起,他脑回路奇特,准备抢先投降,但又不告诉徐海,所以,最后是双方各管各扎营,原先说好的互为犄角之势早已顾不着了,胡督的反间计成功了。

2、其次,安排众人准备千余个火炬人,悄悄接近徐海军营,半夜一到便纵火焚烧,火借风势,势不可挡。火光冲天中,徐海倒想起了火烧赤壁:我靠,我自小也算读“三国”,这火咋会烧起我来了呢?

3、最后,擒贼擒王,徐海不知道是明军攻来,还是搭档反水,一时阵脚大乱,徐海沉水溺亡,一旁观望的陈东投降,明军大获全胜。二 擒汪直

汪直,也作王直,算胡宗宪的老乡,徽州歙县人,他本是一个豪侠孝直的商人,开始走私,继之海盗,盘据五岛,人称五峰船主,逐渐拥兵两万,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他以日本为大本营,成为当时最大的一支倭寇势力,他的人烧杀抢掠,掳女子财帛以钜万计,吏民死伤数十万计。

据传,他也是火枪传入日本的关键人物。

胡宗宪对汪直的围剿,从策划、谋定到实施,历时数年,极为用心:

1、耐心

从胡宗宪巡按浙江开始(嘉靖三十三年),就策划对付汪直,他通过对汪直本人的研究,确定了剿抚并举的战略,并坚决贯彻,终于在嘉靖三十六年底,迎来汪直的投降,三十八年底汪直被杀,历时五年,着实不容易。

2、精心

派汪直的老乡罗龙文去行无间道,同时释放汪直的老母妻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双方似乎冰释前嫌,有一段时间,竟然做起了生意(此事,也成了胡宗宪最终下狱的罪证之一),随着汪直的投降,精心策划终结出硕果。剩下汪直余部海外盘踞,尚待彻底铲除。

3、苦心

汪直投降后,配合胡宗宪做了一些招抚和兼并其他倭寇势力的事情。为了让汪直招降余部,也为了实现汪直希望的“通商互市”,胡宗宪劝说汪直去杭州见巡按王本固。

不想,王本固诱杀了汪直,临死前,汪直叹曰:“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果然,汪直死后,“新倭复大至”,闽广遂成倭患的重灾区。

想必,胡宗宪见此当扼腕长叹。

不幸的是,三年后,此事成为胡宗宪被清流御史们弹劾的又一个罪证。

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称胡宗宪“辄自临阵,戎服立矢石间督战”。他是说,在重大战役中,胡宗宪大多身先士卒,这从畅饮人头酒就可见一斑,没有非凡气概者,非身先士卒者,皆不能为也。

谈迁在《国榷》里借他人口赞曰:“其擒徐海,诱汪直,功尤甚,东南数百年免倭患,皆其再造力也,抑公可谓社稷臣矣!”社稷之臣,这个评价极高了,实际上并非过誉之词。

还有的说,胡宗宪就是再造大唐的郭子仪:“公今之子仪也”(郑若曾等 《筹海图编》)【图片】补充一句,胡宗宪抗倭的主要策略:剿抚并用。

剿抚并用历来为文臣所喜,我们依稀可见八十年后,崇祯朝的督抚熊文灿在招抚张献忠等流寇的那一幕,只是,熊大帅以失败告终,胡大帅则成就不世功业。

原因可能在于,熊文灿剿抚并用,但只想着抚,胡宗宪剿抚并用,以剿为主;还有,海寇和流寇有很大不同,海寇总要靠岸,流寇则四处流散,如熊文灿这般胡乱套用,焉能不败?

但决胜又岂止在战场?胡宗宪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




太爷小烦啦


这个肯定电视剧里的人物都有点被神话了的,与实际人物出入肯定是很大的。

胡宗宪 (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

胡宗宪自进士出身,先任益都知县、余姚知县,后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明王朝的边疆稳定作出了贡献。嘉靖三十年(1551年),胡宗宪又巡按湖广,参与平定苗民起义。在胡宗宪踏入仕途这十多年里,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政绩显著。他的从政经验和能力都毋庸置疑。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渐次平息浙江的倭患,并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十一月初三日,胡宗宪写下“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的诗句后,自杀身亡,时年五十四岁。隆庆六年(1572年)为其平反,追谥襄懋。

“千里做官只为钱”,明代官员贪污的非常多,无论是前代“三杨”还是抗倭名将戚继光,都有贪污事迹。而且胡宗宪贪污的钱财有些用于抗倭斗争,有些用于与上级搞好关系,这也是应该考虑的。不过胡宗宪贪污数额确实过于巨大,加上严嵩一倒,无人保他,他厄运也确实该降临了。


黑泥影视盘点


《大明王朝1566》中的胡宗宪是比较正直的,是个忠臣。历史上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胡宗宪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九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胡宗宪主持的抗倭斗争,是他人生中最大的亮点。他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的确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位能臣,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交结权贵、趋炎附势、挥霍无度,也使他的人品备受争议。世宗的为人行事一向不能以常理来推断,他给了这个问题一个简单干脆的答案,就是:能重用,但对曾经做错的事也要付出代价,尤其是触犯皇权的行为,更要严惩。世宗对胡宗宪屡次保全,让他尽展其才。胡宗宪大功告成之日,也就是他的厄运降临之时。

胡宗宪的死,虽然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是这也是他自己亲手埋下的祸根。困扰明王朝多年的倭患终于在胡宗宪的手中得到控制,这对胡宗宪的才干来说是最大的肯定,但他的为人的确不够光明磊落。首先,胡宗宪与赵文华及严氏父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次,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好色,这是不争的事实。胡宗宪通过在浙江加派“提编”等额外税赋和请求留存浙江盐银等手段,聚敛了数额巨大的钱财,有“总督银山”之称。其中,有一些花费是用在招抚倭寇上。以胡宗宪微薄的俸银根本无法维持如此奢靡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引起朝中大臣们的非议。胡宗宪成为众矢之的,也就不足为怪了。不过,“千里做官只为钱”,明代官员贪污的非常多,无论是前代“三杨”还是抗倭名将戚继光,都有贪污事迹。而且胡宗宪贪污的钱财有些用于抗倭斗争,有些用于与上级搞好关系,这也是应该考虑的。不过胡宗宪贪污数额确实过于巨大,加上严嵩一倒,无人保他,他厄运也确实该降临了。



随缘诗画434


你好,我是陈州小杰,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人物简介:胡宗宪(1512—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徽州绩溪(今属安徽)人,明朝抗倭名将。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历任益都(今属山东),余姚(今属浙江省)知县,后来提升为御史巡按宣府、大同。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为人多智略,擅用权术立志为国建功立业。后擢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嘉靖三十九年,又以平海盗王直功,加太子太保。以得明世宗宠信,晋兵部尚书,并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年(1562),因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其为“严党”而入狱,后自杀于狱中。

人物细节

一. 历史中胡宗宪其人的性格气质不像剧中那么儒雅。据史料记载,胡宗宪做过多年的军官,应有军人的豪气。

二. 胡宗宪与严嵩的关系。胡宗宪当初是依附赵文华的关系得到提升,而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通过赵文华的关系与严嵩交际,而并不是剧中所讲师生关系。后因被视为严党陷害致死(剧中未提及)。

三. 胡宗宪是抗倭英雄。胡宗宪在主持东南御倭战争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推荐戚继光任参将,俞大猷也为胡宗宪部将,并允戚招募新军,使戚家军成为浙江御倭的主力,后逐步平定倭寇大患。在此期间,他所表现出的胆略和智谋的确可圈可点,称得上是一位能臣,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四. 胡宗宪为官作风并不像剧中那样清白。首先,胡宗宪与严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成为胡宗宪的致命之因。其次,胡宗宪侵吞军饷、生活奢侈,并不是剧中那样两袖清风。

历史七功三过,剧中国士无双,这或许是胡宗宪中肯的评价。




陈州小杰


1566对胡宗宪略有拔高,他是功名利禄中人,追求的平倭的不世功绩,投靠严党是为了这个,最后反出严党也为了这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