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为什么胡宗宪抗倭有功却被历史遗忘,无缘民族英雄头衔?

历史一书生


明朝实行海禁制度,禁止海上一切贸易往来,这使得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横行。有倭寇,自然就有抗倭英雄,戚继光、俞大猷这两位抗倭英雄稍熟悉明史的都知道,但提携重用这两位的胡宗宪却未能带着抗倭英雄的光环流传下来,被更多的后人知晓。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个很纠结的问题。

做大事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在开明治世,一切还好说,做大事之人付出的代价多半是成事本身的那些个艰辛;而如果在奸人当道的庸世,想做大事就没那么简单了,成事本身的艰辛要付出,但光有这个远远不够,可能还需要付出与奸人为伍的污浊代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做大事的机会。

运气好,个人生活有操守,为做大事与奸人为伍,那叫和光同尘,枭雄所为;运气不好,个人生活不检点,那就叫狼狈为奸,为人不齿。

很不幸,抗倭有功的胡宗宪属于后者。

从胡宗宪的仕途经历看,此人本质上属于能臣那一类。早年考中进士后,先在刑部观政学习,后到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当县令。

从当县令起,胡宗宪就显示了他治理地方的过人才干,尤其是对付地方强盗,一个因地制宜的安抚劝降之策,三下两下就把常年铲除不掉的地方强盗变成了为己所用的义军。

手段很灵活,一点不刻板。

在益都知县以及余姚知县任上干出成绩后,胡宗宪以御史巡按宣府、大同等边防重镇,整军纪,固边防,为大明的边疆稳定作出了不小贡献。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因十年政绩显著,明世宗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其用意便是想用他去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胡宗宪也是志在必得,临行前他曾立下这样的誓言:”我这次任职,不擒获汪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

到任后,胡宗宪毫不含糊,针对明朝官兵纪律松弛、软弱涣散的积弊,他以严明赏罚的手段,大力进行整顿。经过这一番努力,东南沿海官兵的军容、军纪迅速改观,士气也重新振作了起来。

但对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胡宗宪来说,一个浙江巡按监察御史的权利似乎是不够用的,毕竟这个官职离主政一方还有不小的距离。

恰在这时,工部右侍郎赵文华受内阁首辅严嵩的推荐,以祭海神的名义,被派往江南督察沿海军务。

赵文华这厮是明朝头号大奸臣严嵩的义子,为人奸诈骄横。他排挤陷害忠良,到江南后,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先后都栽在了他手里。

对胡宗宪来说,这是个需要做出选择的重要时刻。

是与奸人势不两立呢?还是和奸人同流合污呢?

选择前者,生死难料;选择后者,大权可期。

为了能成大事,实现自己的抱负,当然也有由此可富贵荣光的心理,最终胡宗宪选择了后者,开始极力奉承讨好赵文华。

同流合污带来的好处有时候来的很直接。在赵文华的大力举荐下,明世宗很快擢升胡宗宪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

由此,他便成了手握江南、江北、浙江等省重兵,权力大过一般总督的东南实权人物。

拥有大权后,一方面胡宗宪身上很有些贪图荣华富贵的影子,个人没少搞钱,而且还十分纵容其子搞腐败;但在抗击倭寇、大展宏图这方面,他还是一点没松弛,依旧抱负满满。

他提拔重用了俞大猷、戚继光等一批名将,把颇负盛名的徐渭也招进自己幕府作了高参。

有这帮能人猛将辅助,不久,长期在东南沿海肆虐的汪直、徐海两大倭寇集团一举被胡宗宪荡平。

若没有后来的官场翻船,如此功绩足以让胡宗宪流芳后世。

只可惜,他终没逃过善恶到头终有报的残酷法则。

因为为官不检点,手握大权时,胡宗宪就屡遭弹劾。为保住官位,他用的还是老办法,紧抱严嵩大腿,通过赵文华多次重金贿赂过这位当朝第一奸臣。

严嵩不倒,他没事;严嵩一倒,他的麻烦就大了。

嘉靖四十一年,作恶多端的严嵩终于垮台。树倒猢狲散,胡宗宪不久就遭到猛烈弹劾。

按说一顶严党的帽子是足以压垮他的,所幸皇帝老儿念其抗倭有功,最终给他留了条活路,只罢官,不要命。

历史有时候很残酷,不仅在于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还在于不还完不算完。

胡宗宪告老还乡,隐居乡野后,本以为能善终而老了。不曾想,一封昔日写给严嵩之子严世蕃的贿求密信被搜出,因密信中牵扯假拟圣旨的大罪,胡宗宪再无回旋的余地,终被投入大牢。

如此一来,彻底清算的时候就到了。

面对各种反复罗织的罪状,胡宗宪不愿被折磨而死,在1565年愤然自尽。

他之所以愤然,那是因为他自认是朝廷权争的牺牲品。

可话说回来,他落下的大小把柄实在也是太多了。


黑句本


首先胡宗宪在平定倭乱上肯定是有巨大功绩的,如果没有胡宗宪的庇护和支持,戚继光等抗倭名将也很难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作为全局主持江浙抗倭的胡宗宪为什么一直被人遗忘?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胡宗宪的私德评价不好,不被当时主流的儒家所认可。胡宗宪在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时,内阁首辅严嵩推荐自己的义子赵文华督察沿海军务。这个赵文华为人贪财好功,阴险奸诈,又仗着严嵩这个靠山骄横跋扈,说是督察军务,实际是来抢功劳,刮地皮的。

当时浙江总督张经、浙江巡抚李天宠都非常不满他的作为,不愿意依附他。唯有胡宗宪和赵文华亲近,以换取赵文华和他背后严嵩的支持。嘉靖三十四年,在张经的调度指挥下,明军取得了王江泾大捷,杀死倭寇1900多人,其他杀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但是赵文华却赶在捷报入京前上疏嘉靖,指责张经谎报军情,养寇自重,并冒领王江泾大捷。导致嘉靖震怒将张经逮捕入狱,后在严嵩的诬陷下,张经被冤杀,李天宠、杨继盛受此牵连,一起被斩于西市。

在这件事上,胡宗宪站在了赵文华的一边,因此受到推荐,很快被擢升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又加直浙总督,总督浙江、南直隶和福建等处的兵务。但这也他人的眼中坐实了胡宗宪严党的身份。

另外,胡宗宪和他的儿子的确也是比较贪的。尤其是他的儿子在一次探望他的过程中,一路上借父名收受贿赂,并在淳安的时候将惹怒他的驿吏倒吊起来。最终被任淳安县令的海瑞抓了起来,并治了个冒充胡宗宪公子的罪,将身上的数千两金子收入县库。

这个故事后来被民间改编为“海瑞智斗胡恶少”的剧目,彻底坐实了胡宗宪奸臣的民间形象。

其次,因为和严党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在严嵩倒台后,遭到了清算。胡宗宪严格来说,不算是真正的严党。因为当时严嵩得势,胡宗宪想要办实事必须要得到严嵩的支持,否则就会和张经等人一样的下场。但从事实上,胡宗宪的确是和严党勾搭在一起,因此依然被继任的徐阶等人视为严党。

在严嵩倒台后,继任内阁首辅的徐阶开始极力打压胡宗宪,并指使南京给事中陆凤仪弹劾胡宗宪奸欺贪淫十大罪。当时很多人其实是知道胡宗宪的功劳的,但因为徐阶的原因,不敢为胡宗宪说话。

在胡宗宪被逮捕后,嘉靖曾经说:“宗宪非嵩党。朕拔用八九年,人无言者。自累献祥瑞,为群邪所疾。且初议获直予五等封,今若加罪,后谁为我任事者?其释令闲住。”这才使胡宗宪暂时躲过一劫,但被夺官赋闲。

之后胡宗宪积极取悦嘉靖,在即将被起复的时候,胡宗宪通过罗文龙寄给严世蕃的信,在抄罗文龙家时及时的出现,信中还附有胡宗宪自拟的圣旨。导致胡宗宪再次入狱,但这次嘉靖依然还是顾念胡宗宪功劳,不愿追究的。但这时候胡宗宪却突然病死在了狱中。

胡宗宪一死,就在当时彻底的坐实了胡宗宪严党的身份,因此是不可能得到舆论正面的评价的。这直到万历初年,胡宗宪才得以被平反,追谥襄懋。

第三,戚继光作为武将,抗倭功绩一目了然,但胡宗宪作为背后的决策者,他的功绩在当时受到了严重的质疑。胡宗宪当时对于倭寇的态度是分化拉拢,剿抚并用,对于海商出身的汪直等人,胡宗宪是以免其罪并开发海禁为条件进行拉拢的。而对徐海等人则是利用其内部矛盾进行离间分化,促使他们自相残杀。

在经过多次的谈判和表达诚意后,汪直终于登陆内附,以胡宗宪的原意是要信守承诺,为其他海盗作为榜样的。但到时的清流官员们非常反对胡宗宪的做法,汪直随后也被巡按御史王本固逮捕入狱。胡宗宪向嘉靖上疏为汪直求情,认为应该宽恕汪直的罪过,让他帮助戍守海疆,招抚其他倭寇。但是王本固却上疏称胡宗宪收取了倭寇的贿赂才帮汪直说话。害怕受到牵连的胡宗宪,终于改变了原先的立场。

不久后,汪直被杀,余部逃往海岛,从此再也不信任朝廷。第二年,倭寇重新集结再次来犯,但朝廷官员们却把责任推给胡宗宪,指责是胡宗宪剿倭不利。

之后,浙江的倭寇在胡宗宪的围剿下,全部跑到了福建、广东等地,于是两地的官员又弹劾胡宗宪养寇自重,把倭寇都赶到了福建、浙江。

所以,在当时虽然嘉靖知道胡宗宪在剿倭上是有功劳的,一直支持他,但是在朝野上指责胡宗宪剿倭不利,养寇自重的观点是非常多的。

加上后来严嵩倒台,胡宗宪受到牵连,不久后又戴罪死于狱中,很长时间内胡宗宪剿倭的功劳是不被人提及和认可的。虽然后来胡宗宪得到平反,但因为上述的这些原因,他的功绩依然被人选择遗忘。


潘不安讲究史


说起明朝的抗倭英雄,一般人想到的都是俞大猷、戚继光,而他们的上级领导胡宗宪却往往不在其列。其实,胡宗宪也曾在抗击倭寇的斗争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最突出的功劳就是诱杀了中国籍倭寇首领汪直、徐海等人(亦可称之为汉奸头子)。历史中的胡宗宪足智多谋,心胸宽阔,是有明一朝难得的有作为的文武全才,但是从古至今,不仅鲜有歌颂胡宗宪的文学、影视作品,他还常常被塑造成一个反面陪衬角色,是封建官僚的典型代表。这是为什么呢?
胡宗宪被黑的典型案例就是“海瑞智斗胡公子”一事,人们只看到县官海瑞的智慧,却没看见总督胡宗宪的大度。试想一下,作为官大海瑞好几级的顶头上司,胡宗宪的儿子被海瑞暴揍,如果胡宗宪是个心胸狭隘之人,他日后有的是机会报复海瑞,怎么会甘心吃下这个哑巴亏?还不是因为胡宗宪自认理亏,为儿子的丑行羞耻,不愿意迁怒于海瑞。胡宗宪此举也算得上是有气度、有德行了。
胡宗宪出生锦衣卫世家,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初任山东益都县令,后因政绩突出、善于断案而屡获升迁,但一直是文官。后来倭患严重,胡宗宪临危受命,统领东南军队,担负起抗倭重担,战功颇丰,他的手下里就有俞大猷和戚继光,而他的上司则是赵文华。这个赵文华位列明朝十大奸臣之一,是严嵩的义子,严党重要成员,能力不大,却靠着虚报战功和攀炎附势身居高位。
胡宗宪后来的冤死和千古佞臣形象都是源于他阿附赵文华,被定为“严党佞臣”。胡宗宪被认为伙同赵文华陷害忠良、冒领战功军饷,是严党的走狗,活着的时候名声就不好,死后更是无缘像俞大猷、戚继光那样被誉为“民族英雄”。客观来看,即便上述胡宗宪的种种恶行属实,他在抗倭中的功绩也不可磨灭。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忠奸分明,黑白有别,只要被定性为“奸臣佞党”,纵然有再大的光芒,也会被隐藏、被遗忘。

小滔在农村


我个人并不认为胡宗宪被历史遗忘了,包括徐渭、俞大猷等。在明史研究中,胡宗宪总督东南五省击溃倭寇是个研究重点。题主可能是想说胡宗宪在民间的名声不像戚继光那样大。这也确实。嘉靖年间东南抗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民族英雄。知名度最高的当属戚继光莫属。其他很多人(比如胡宗宪、徐渭、俞大猷等)在民间名气都不大,但在当时却是显赫一时。一个人能够被后民间记载(传颂或者唾骂),除了要在当时做出大事之外,还必须要有文人的文学创作。也就是说,胡宗宪在民间的名声不大,还是因为读书人并不待见他。即便他曾经创立过不世之功。读书人不喜欢胡宗宪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胡宗宪投靠严党,政治背景不好。胡宗宪出任东南五省总督的时候,内阁首辅正是大奸臣严嵩。严党的乱政行为早已经被科道御史所唾弃,但是嘉靖皇帝宠信严嵩,所以天下文人是敢怒不敢言。胡宗宪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抗击东南沿海倭寇,只有投靠严党。因为必须确保后方稳定,才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前线。胡宗宪在今天之所以还有正面评价,主要原因就是他虽然投靠严党,但是并没有做什么坏事。而是利用严党的关系全力解决倭寇问题。但是胡宗宪的行为在当时并不为很多人理解。更不利的是,严党在胡宗宪抗倭结束之前就被徐阶瓦解。严世蕃伏诛,严嵩削职为民,胡宗宪也受到了牵连。所以胡宗宪最后的结局并不好。对于后世文人来讲,尽管胡宗宪抗倭有功,但是他投靠严党,政治立场不好。作为胡宗宪本人来讲,当时投靠严党的决定也是迫不得已。在这种情况下,胡宗宪的抗倭之功就被大大削弱了。他至今还能有一个较为正面的评价,已属不易。

第二,戚继光威名远播。与胡宗宪相比,戚继光最终的结局也并不好,不好的原因也是因为政治立场的问题。在嘉靖年间东南抗倭期间,胡宗宪是戚继光的顶头上司。戚继光自身具有较强的军事才能,戚家军也是抗倭劲旅,威名远播。这也离不开胡宗宪的支持。但是戚继光当时不需要找政治靠山,所以戚继光与严党并无牵连。东南倭患解决之后,张居正入阁,并且于万历元年出任内阁首辅直至万历十年。戚继光也由此找到了张居正作为自己的政治靠山,并且在张居正的支持下,戚家军从东南沿海调防至北部边境,戚继光本人出任蓟州总兵,抗击蒙古人,北部边境安宁长达十余年。在蓟州总兵任职期间,还注重年轻军官的培养,例如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李如柏等。万历二十五年,李如松出兵朝鲜击败日本大名丰臣秀吉,就是用的戚继光所传下的战术战法。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而后遭到万历皇帝清算。戚继光也因此受到牵连,晚年结局并不好,于万历十六年辞世。后来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平反,戚继光的功绩也因此没有收到影响。

胡宗宪作为戚继光的提拔者和顶头上司,自然是有功之人。但是戚继光名气太大,其他人的名声就显得相形见绌了。这里面甚至包括东南第一军师、大明四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在民间的知名度也不如戚继光。


道中道道而道


民族英雄这个称谓这一称谓要么是国家认证,要么是民间认同,胡宗宪是两不占。

中国历来不乏英雄人物,但如果评论一个人物是不是民族英雄,就要此人占有一定的硬性(打击外族入侵)条件,并且得到了历代官方的认可。

所谓民族英雄,那肯定是对本民族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要么在抵御外族入侵上做出重要的牺牲,要么在民族存亡上力挽狂澜。

如果分阶段来看,中国历史上是不缺乏这种人物的,比如秦时的蒙恬,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打击匈奴,收复中原河套地区;汉代的霍去病更是如此,沉重打击了匈奴部落,收复河西走廊,致使匈奴一路西逃,从此势弱并逐渐消亡;明朝的于谦,更是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确保了大明王朝历来最大的一次民族覆灭危机。

以上都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但是他们都没有在现代的史书中得到承认,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代意识原因。简要总结一点:不符合当今的民族宣扬政策。

他们打击、抵御的民族都已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了,如果称之为民族英雄,可能会引起少数民族间的不快和隔阂,国家的民族政策不允许。

大家肯定会提到题主说的胡宗宪,他可是抵御、打击的是纯粹的外族——

倭寇实打实的鬼子,而且建立的功勋很大,连现在被民间和国家都承认的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都是他手下的将领,为什么反而他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呢。

胡宗宪在明嘉靖朝,的确算是东南柱石,擎天一柱,特别是他主政东南时期,对倭寇的打击和剿灭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可以说戚继光、俞大猷有后来如此高的地位,如果没有胡宗宪的统筹和谋划,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如果要评胡宗宪是民族英雄,又有些事情让人诟病。

胡宗宪此人政务能力强,军事能力强,能抗能打,作风果断,手段毒辣,位高权重,为民做了不少好事,为国顶住了东南半壁江山。但是,此人还是贪污,不够清廉,生活作风还不咋的,据说女人就老不少,这给他的形象扣了不少分。

重要的是,胡宗宪是严党的人,算是严嵩的门生,虽然他是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推荐给严嵩的,而且严嵩为国用贤,无可厚非,胡宗宪也很争气,没有给严嵩和朝廷丢人,严嵩在重用胡宗宪这件事情上那是很有水平的。

明朝很多是事情,不会因为做得正确就能得到褒扬,严嵩一党保持朝政,算是大明朝头等奸党,无论他们做了什么事儿,都不会得到正面的评论,胡宗宪就吃了这个亏,就因为是严嵩提拔、重用的,所以胡宗宪也是严党,严党干尽坏事,严党没有一个好人,胡宗宪是严党,也不是一个好人,这个逻辑链就建立起来了。

胡宗宪最后还是因为严党牵连入狱而死,所以,别说什么民族英雄了,就是能够正面评论胡宗宪的机会和可能都不多。泱泱历史长河里冤枉个把人那简直就不是个事。

我们如果正面的评论胡宗宪的功绩,他至少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人,不应该被我们后人所曲解甚至遗忘。


沉墨I方之城


胡宗宪的历史功绩没有被历史遗忘,史书上都有记载,否则,提问者自身会这么问吗?

只是因为胡宗宪作为“严嵩”一党,背负着“原罪”问题。这是胡宗宪难以被历史较大范围地宣传的根本原因。再加上胡宗宪在建功立业过程中的许多做法都相对不光明,后世的俞大猷、戚继光等人更光明阳光。所以,“民族英雄”头衔很难戴在他的头上。

(1)胡宗宪自身问题导致无法被“正面宣传”

虽然抗倭有功,但是自身贪腐受贿、结党营私也是使其无法成为“被宣传人物”的重要原因。

例如与赵文华构陷张经,把王江泾大捷的功劳归到自己身上;胡宗宪父子、家人贪腐世人为之,海瑞就因此与之进行过交手,最后,胡宗宪之子绕着海瑞走;诈骗汪直前来谈判,虽然对剿灭“倭寇”有一定益处,但对日后倭寇反复也是一大原因。

当然,对于以上问题历史上都有争论。争论焦点就在胡宗宪是否参与其中,例如陷害张经、诱捕汪直等,但问题是最终的获利者都是胡宗宪。

(2)胡宗宪的问题是封建社会的必然错误,后人可以对其有一定的谅解,但“民族英雄”确实不宜佩戴

尽管胡宗宪作为封建社会“权力结构下”,类似于结交赵文华、严嵩父子等是不得不做的事情。

正如后世“民族英雄”戚继光也去讨好张居正一样,都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但毕竟这个词有一定的神圣性,应该经得起推敲。

“民族英雄”这个词汇,不是随便一个人可以戴的,那是必须对国家有重大贡献、对外敌有重大打击的人、对人们为本国和本民族精神起到重要引领作用的人。目前,“民族英雄”有扩大化趋势,凡是对国家、民族有过贡献的人都可以佩戴。这和专家、教授被扩大化使用是一样的。“民族英雄”几千万,那也就不值钱了。

特别是类似于“胡宗宪”这样的人,因为儒家思想、传统政治斗争的“非黑即白”思想,胡宗宪的历史功绩没有被真正重视。

所以,有必要对其历史贡献进行发扬。如果没有他,俞大猷、戚继光等“民族英雄”能否那么快的成为我们的英雄是很难说的。

所以,胡宗宪是“抗倭功臣”“抗倭名臣”“有功于抗倭功绩”等词汇完全受得起。


坐古谈今


提起抗倭,大部分的人想到的都是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实际上无论是戚继光、还是俞大猷,他们都只是胡宗宪的将领。在抗倭的战争中,方针大计都是胡宗宪亲自制定的,戚继光和俞大猷只是带兵的将领。但是为什么知道胡宗宪的人很少呢?

因为胡宗宪是通过巴结赵文华而爬上去。赵文华是严嵩的干儿子,严嵩又是历史上臭名远扬的大奸臣。所以胡宗宪是不可能成为民族英雄的,因为胡宗宪是严嵩的人!

胡宗宪老家是安徽绩溪的,嘉靖十七年的进士。他本身非常有能力,为官的时候政绩很高,很快就获得了升迁。史书上对他的评价还是非常中肯的,“多权术,喜功名”。

除了自身的能力以外,胡宗宪非常会审时度势,主动的塔上了严嵩这个大权臣。当初胡宗宪是张经、李天宠的同僚,张、李二人看不上严嵩的干儿子赵文华,而胡宗宪却主动的依附赵文华。通过张文华,胡宗宪成功了结交了严嵩。当时,胡宗宪每年都要送给严嵩张文华无数的奇珍异宝和年轻貌美的女子。这就是使得赵文华严嵩把胡宗宪当成了自己人。由于赵文华的举荐,胡宗宪才能够当上总督。

为什么胡宗宪能够取得东南抗倭胜利的伟业?因为一是胡宗宪有才干。他带着军队抗倭七、八年,参加了无数场战争,自己常常身先士卒,亲自督战。他抗倭的决心是这样的:

“贼一日不除,则臣一日不敢离军营;海上一日不靖,则臣一日不敢离海上。”

二是当时赵文华严嵩是胡宗宪的内援,没有人能够掣肘他,东南的钱粮和天下的兵马都能够征用。

这就涉及到了历史评价的问题。我们对历史上人物的评价,往往过于的简单粗暴。一个人倘若是奸臣,比如严嵩,那么他必定是一件好事都没有干过的。倘若一个人是忠臣,那必定是一件坏事也不会干。即使忠臣做了坏事,那也是奸臣逼的,是情非得已。

实际上无论严嵩、胡宗宪、还是戚继光,他们都是大明朝的臣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也都犯过错。

有功劳就是有功劳,有过失就是有过失。可惜历史是人写的,人是主观性非常强的。对于这一点,外国人写中国历史就会好很多。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多的成见,往往写出的历史观点很新颖。


历史是什么


胡宗宪(1512-1565年)安徽宣城人,26岁时中进士,然后从县令一步步做到直隶巡按监察御史,1554年浙江倭寇严重,胡宗宪被任命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前往抗倭前线,从此开始了长达8年的抗倭斗争,他吸取了前任朱纨等人剿倭经验,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功谋为上,角力为下的军事战略,起用了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抗倭将领,终于平息了祸乱几十年的倭寇,所以胡宗宪的功绩是毋庸置疑的,但因为他的为官之道和品德有些败坏,抗倭功绩被掩盖,成为时代的悲剧。

图为胡宗宪画像。

首先胡宗宪的抗倭功绩是被承认的,完成抗倭大业后升任兵部尚书,加少保衔,浙江地区人民还为他建报功祠,但1562年奸臣严嵩父子被拿下,胡宗宪是严嵩一党,受到牵连,又被众多御史弹劾,被罢官。胡宗宪当年在朝廷上投靠严嵩,攀附严嵩一党,利用严嵩势力排除异已,自己也是受严嵩照顾后扶摇直上,所以他身上贴着醒目的严嵩标签,严嵩被打倒后,胡宗宪也跟着严嵩一起受世人谴责,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图为安徽绩溪县奕世尚书坊,此为胡氏宗族为明朝户部尚书胡富和兵部尚书胡宗宪所立,由四大才子这一的文徵明所书,至今存在。

另外胡宗宪长期和赵文华(严嵩义子)同流合污,贪污受贿,生活也极度奢靡,在总督府携妓酣饮,迎来送往的,胡宗宪的谋臣徐渭和沈明臣都以蓄养伶童和艳妓著称,胡宗宪的生活也非常不检点,这些都成为日后言官弹劾的缘由。

今天的安徽绩溪县有胡宗宪尚书府,为徽派代表建筑。

在主持抗倭斗争中,胡宗宪私自增加赋税和劳役,贪污军饷,自己被言官弹劾时几次推罪于自己的将领俞大猷,致使俞大猷几次被罢官下大狱,所以胡宗宪还有残害忠良的行为,这些都是不能宽恕的。严嵩父子被扳倒后,胡宗宪的劣迹才被世人所知,1563年嘉靖皇帝因为他抗倭有大功并没有砍头,只是革职回家养老去了,1565年罗龙文(严嵩之子严世藩的幕僚)一案爆发,查出与胡宗宪有多次贿赂往来,并且胡宗宪拟了一道假圣旨,准备被下罪时自救,这一举动激怒了嘉靖皇帝的底线,被杀。所以胡宗宪纵有抗倭大业,但和奸臣严嵩沦为一党,加上自己不检点,谁还会记得他的功业呢?


图文绘历史


胡宗宪还是功大于过


王者天下86726696


主要是沾了严党的黑光,并且是一开始就沾了。戚继光后期也沾了张居正的黑锅,所以也没人讲他后期的功绩,都是讲他抗倭的。实话讲,没胡宗宪在上面疏通关节,拿钱拿粮,戚继光和俞大猷也打不了那么舒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