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銀行股答紅週刊問:市場預期是錯誤的(1)


就銀行股答紅週刊問:市場預期是錯誤的(1)


董老師採訪文稿:

董寶珍(否極泰投資公司總經理):我認為放貸不僅不會提升不良,大部分還都是優質貸款。

具體來說,假如現在有兩家公司,一家是新設立的,他們需要購買生產設備、建設廠房、招聘員工,他們向銀行申請一個億的貸款。另一個是家老公司,有穩定的客戶、有成熟的產品和完善的制度,在疫情期間需要一個億渡過難關。面對這兩個客戶,銀行在風險評估時,誰的風險更小?

顯然是後者更小,它們在短期內的現金流週轉不開,但商業模式經過驗證,長期現金流有保障。例如西貝集團獲得了浦發銀行4.3億元的授信,小米和美團的貸款也在審核過程中。而且,據報道,在為西貝集團提供貸款的時候,多家銀行都向西貝拋出了橄欖枝,就是因為,在疫情影響下,銀行也希望為更多優質企業貸款。

而那些得到銀行貸款,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破產的企業,表面上看,是疫情造成它的破產,實際上本來也屬於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疫情只是加速了他們退出的過程而已。而他們一旦退出之後,由歷史累積出來的落後產能缺乏競爭優勢的企業,也就清除乾淨了,銀行的經營基礎就更乾淨了。

董寶珍(否極泰投資公司總經理):我不敢說銀行的黃金上漲週期到來了,之前一直說,但市場始終對銀行很悲觀。但我認為,政策已經進入了擴張週期,因為在嚴重的疫情影響下,經濟生產幾乎全部暫停,想要重啟經濟,需要央行發佈強有力的政策才行。此外,中國目前的問題也比較多,想要克服這些困難,也需要政策進入擴張週期。

董寶珍(否極泰投資公司總經理):先說結論,我認為息差會保持平穩,甚至可能小幅上升。

具體來說,預測未來很難,為了使討論的價值更高,我們回到已經發生的事實上。2019年9月,中國監管層率先高了LPR利率形成機制改革,LPR改革前後,中國資本市場形成的一致預期是無論是從意圖還是手段來看,銀行息差都會下降。

這是當時是市場的普遍預測,以至於很多大行的核心高管提出,要加強加強管理,來應對LPR改革所帶來的息差下降。但在2020年2月20日,銀監會公佈了2019年4季度的息差水平,數據顯示,息差上升了1個BP。也就是說事實證明,9月份的預期是錯的。

當然從數據來看,息差上升的速度下降了,2018年銀行業息差開始回升,但現在息差上升幅度下降了。

對於2020年息差可能下降10-15BP的判斷,我不太認同。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從2月3日至今下降了20個BP,因為2月3日中央政府因為疫情,馬上向社會投放貨幣,採取了寬鬆政策。到2020年2月20日,同業拆借利率有的下降了40個BP,平均各週期比1月23日下降了10%(30BP)左右。這就是金融市場對疫情寬鬆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到債券市場的利息都大幅下跌了,因為市場知道了,就是寬鬆了,已經釋放了。

在股份制銀行的負債中,有1/3來自非存款,就是同業拆借、金融票據這些渠道,銀行的息差是一個“差”,現在我們就知道存款利率沒降,存款是銀行的資金零售來源,同業拆借是銀行獲取資金的批發渠道,已經降了10%(30BP)左右。所以我判斷,雖然LPR降10個BP,但2020年息差不會有大變化,保持穩定的可能性最高,同時也不排除息差小幅上升的可能。

董寶珍(否極泰投資公司總經理):我可以很有底氣的說銀行股的確定性機會是100%。因為在中國,如果銀行業都沒有投資價值垮掉了,像主流市場認知的那樣,那整體的經濟怎麼可能好起來呢?中國經濟80%的社會融資都來自於銀行,說銀行不行了,熬不過去這個坎了,這不符合銀行的經營規律,也不符合社會現實。但是相信中國銀行不行的人又特別多。這個挺有意思。誰家有孩子到銀行工作了,家人都很高興,但如果安排去工廠,大家就會覺得不確定性大。但是現在很多製造業的估值都高於銀行,這不正常。

我對銀行看好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過去8年中國銀行業一直是低估值的,比正常估值水平低一半,這是由於資本市場8年來一直存在著一個關於銀行的悲觀預期,二零一八年前圍繞著銀行的悲觀預期,既沒有辦法證實也沒有辦法證偽,自2018年中後期以後銀行的收入水平大增(2019年銀行業上市公司的主營收入增長率超過貴州茅臺),息差開始回升,資產質量也邊際好轉,目前存續了8年的悲觀預期,最終是正確的還是不正確的,現實中已經具備了給出答案的條件。疫情發生後新的悲觀預期到底對不對整個2020年前半年就能給出,甚至最早的時間一季報就能證實新的由疫情引發的,關於銀行的悲觀預期對與不對。所以整個2020年其實對於銀行來說是攤牌年,假如市場早期以及現在新形成的悲觀預期是正確的,那麼股價也就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如果早期的悲觀預期和新形成的悲觀預期是錯的,那麼整個估值修復就會發生。從某種程度上講,基本面逐步的充分的表現是使得預期被證實或者證偽的時間越來越近了。這是我認為對銀行業重點關注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