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心理狀態,弱於等於"日常"心理狀態

#疫情下的心理健康#

“疫情”心理狀態,弱於等於


對於沒有直接參與到疫情工作的普通個人而言,疫情下的心理健康,需要取消“疫情下”的這個限定語境,而是去回看、複查自己日常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特別時期能否派上用場,能否可以在相對特殊、信息不斷轟炸的環境之中依舊保持平穩、通暢的身心狀態,個人生活保持良性運轉,才是繼續沉著冷靜的應對各種衝突事件的前提。

人們在衝突性事件中,無論災難或喜慶,只要一反日常的平鋪直敘,倒更會間接激發出人的存在感,滋生一種參與其中的感覺。但任何外部事件,只是一根小小的導火線,應該反覆檢查的,是自己的“內心倉庫”是否本身藏有易燃易爆物品,是否本身就有空缺的一角卻一直拖著不肯修補,是否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做到有序管理不受情緒侵蝕。

潛藏性問題,可以選擇面對,開始行動,進行正確的心理鍛鍊;也可以選擇先遮住,習慣性忽視,以後再說吧,但是心理的狀況就是這樣,只要選擇忽視,不管多久,一概給你翻舊賬。而後者,是大部分人的選擇。

“疫情”心理狀態,弱於等於


各種心理狀態、情緒,總會被取很多名字,進行分類: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災後心理、或者因其引發的抑鬱症、焦慮症、雙向情感障礙、強迫症等等。很多人都是等到”內心倉庫“著火了,才開始嘗試自己化解,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每個人都逐漸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一套化解方式,直到化不開了,再去尋找相關心理平臺進行檢測,看看自己到底是哪一種症狀。但更常見的是,即便進行這些測試,或者專業的人工諮詢,也總有那麼些對不上的地方,總感覺不全是這樣。

因為人的心理信息流,本身就是複雜、多變的,總是連續性的糾纏,且重複出現,遇到某個事件就會激發出一個臨界點,被情緒浸泡,甚至直接干擾行為。只要人活著,身體的感官正常運行,就會不斷的、被動的接受各種信息,大量湧入的信息和意識的交涉中形成了如流水般的心理過程。

各種心理信息不斷匯聚,在沒有得到有意識的管理的情況下,不斷反覆積累,不知不覺就會像雜草一樣野蠻生長,惡性循環的心理模式就這樣被建立,形成慣性。比如,抑鬱的狀態久了,在情緒比重中越來越大,發展成抑鬱症,但並不代表徹底喪失了開心的能力;迷茫久了,可能會發展成焦慮症,同樣,也是一種成份表現而已,並不能再從某一種多頻次行為的表現上逆推,因為人不能用任何一種症狀的標籤來“被規定“人物屬性。

人格、性格,同樣也只是成份表現,頻次多寡的問題,並能不代表人本身,需要限定時間、場合才能觸發相應的狀態。最常見的例子:人在老師面前和在爸媽面前就是兩種狀態,在家裡和在公司同樣也是兩種不同狀態。不同時間、不同場合的不同行為,並不能說明這個人就是人格分裂了,你始終是你。

無論人們處於何種心理狀態,不管給這些心理狀態取多少名字,本質都是一樣的,都是心理過程運行失調,卡殼了。引發人們心理衝突的事件、原因縱然有千萬個,但沒一個重要的,重要的是:事件所導致人的心理過程的運動軌跡是相同的。心理信息流的動態規律才是人的共性——連續、反覆、慣性、臨界點、激發

。解決問題,也需要利用這個規律。

心理信息流運行的不良循環一旦建立,長期浸淫在極其單一的、或雜亂無序的想法、情緒中,久而久之,會導致心智和腦部處理知覺的方式發生根本上的重組,不僅改變思考方式,連同思考能力本身也會一併改變,甚至會產生破壞與傷害行為,不僅是對自己,還會波及身邊的人,尤其是對家庭中有小孩子的。一旦碰到衝突事件,會進一步激發出各種負面心理狀態,深陷其中。所以,並不是事件引起的負面心理狀態,而是不良心理習慣一直在,習慣性選擇忽視後遇到事件,問題被激發了。

進而人們開始了不良心理循序支配下的各種嘗試,通過不斷傾訴已經發生的事件、不斷尋求安慰、不斷在衝突當中尋找問題的解決辦法、甚至尋求藥物治療等等,這些方式雖然可以暫時緩解,但依舊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心理秩序的問題。因為這些嘗試的出發點,是服從於心理過程就是自己的角度而言的,將自己的心理過程和自己本身混淆了。

要根本性解決問題,把心理信息流處理掉就好了,讓心理時刻保持通暢,重建新的心理循環機制。

各種內心活動、想法、觀念或其他心理過程,本身就是干擾性的,如同身上髒泥巴一樣的存在,直接干擾人的注意力,不斷尋求人的關注,進而影響各自行為、決策。既然是要去除的東西,又不是物質垃圾,沒有再進行分類的必要,給各種心理問題取名字就像給這些髒泥巴分類,這個是乾的、那個是稀的、這個含水量多少、那個含礦物質多少,其實,直接洗刷、沖掉就完事了,身心自然恢復清爽舒適的狀態。

良性心理循環的建立,跟身體鍛鍊一樣,心理也需要鍛鍊,需要堅持練習,而非對心靈的過度探索。哲學、邏輯都沒什麼用,有用也是暫時的緩解、安慰、思維層面的自洽,各種心理信息流,該亂還是亂,因為不良心理習慣的慣性太大,讓其突然停下來無異於讓一列火車急剎車,“道理都懂,仍然過不好”就是典型。瘦竹竿天天看健身書籍看上天也變不成滿身腱子肉的人。而且,預防,比治療重要,更需要具備保持心理衛生的意識。

“疫情”心理狀態,弱於等於


“如何練習?”

“放鬆。”


全身放鬆,大腦徹底放鬆。就這麼點事兒,如果可以時刻在這個狀態,下面的贅述可以不用看了,只是“術”而已,時刻做到大腦徹底放鬆的人心理狀態不會有堵塞,也不會有鬱結不開的情緒。

放鬆這事兒,靠腦子想沒用,身體做不到,你以為的放鬆也就只是你以為。「歸根曰靜」「如何是獨樂樂,無事此靜坐」「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沒有半個字是騙人,先開始實踐,開始放鬆的練習和深入,然後才有接下來。

人的身體在徹底放鬆下來的過程中,對意識的干擾程度不斷降低,意識會自然變清醒,心理狀態會自然的變通暢舒適,進而自然優化日常身心狀態,這些變化,靠理解是做不到的。就像一杯渾水,只用靜置,放那兒就行,自然澄清,任何人為的引導,都是干擾,都是將泥沙重新翻騰起來。

· 放鬆靜坐練習·

環境:干擾少、光線柔和或較暗的安靜環境;

姿勢:盤腿而坐,坐正,放鬆全身;

時長:難受就起身,讓練習時長自然發生;

呼吸:不管;

注意力:稍微跟著身體放鬆的感覺,注意力散開,不集中關注任何一處。

  • 開始每天規律的練習後
  • 會經歷如下過程:

1/ 心理過程出現,縱橫肆意卻不知道;

2/ 心理過程出現,比較久才發現;

3/ 一旦出現任何心理過程,立刻知道,並瞬間解除糾纏,清醒過來。

· 小貼士 ·

放鬆靜坐就是把自己的舒適當回事兒的事,只有舒適是舒適他媽,舒適了就立竿見影,跟受苦、忍耐不沾邊。靜坐時,全身放鬆,不斷熟練放鬆。身心逐級放鬆下來,要點是大腦也逐漸鬆弛,像本來潮溼結塊的沙子慢慢變得乾燥後,一粒粒開始鬆動、散落、瀉下——也就是“松腦”,接著,清醒的舒適狀態,會慢慢在日常中自然的延續。

如何是舒適?

當然,完全的放鬆狀態是舒適。但是,當一個念頭跑出來,一大段念頭跑出來,完全吸引了你的注意力,你不舒適了,為了放鬆,你開始對抗,這不叫舒適,這叫怎麼難受怎麼抗。接著,你松又松不掉,這些奔流不止的念頭、情緒,讓你臨近又一次的、不斷的崩潰,甚至沒有信心繼續下去。殊不知,這個時候大腦已經收縮成團了。還放鬆個屁啊,這個時候的舒適可以是破罐子破摔,什麼都別管。不對抗任何事,一切隨他去,雜念來了溜號就溜嘛,走神走到天上去都沒事,依舊放鬆,學會讓自己舒適,而非達到某種效果。

姿勢為什麼是盤腿?

先摘掉一切您看待靜坐的濾鏡,散盤、單盤都可以,僅僅是一種坐姿。盤腿靜坐是讓人在徹底放鬆的同時,還能保持穩定和一根頭髮絲清醒的最佳姿勢。



日常中,人們習慣通過工作、社會關係獲得的自我存在感,本質是一種依賴行為,但人本身並不需要被任何外物填充獲取精神支撐,而是自己本來就可以直接體驗到存在感。

特殊時期,被迫抽走精神支撐,對被“限行”個人而言,不一定是壞事,因為人的心理對於個人而言,是伴隨一輩子的,並不是疫情來了才需要關注。心理的舒適與否直接關係生活質量,是且只是自己的責任,靠任何其他的人、物,都沒用,除了浪費開始收拾自己的時間。

圖 / 文 :阿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