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欧亚大陆为何独不取印度?

城中村爱情故事


成吉思汗根本没有打到欧洲,倒是成吉思汗的徒子徒孙征战过欧洲。

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大致到过黑海以东,威海以西,锡尔河以南的地区,包括了现今的伊朗、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伊拉克、以色列等。

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逃往印度避难,成吉思汗决定发动对印度的挑战,要消灭札兰丁,灭了印度。

当时宰相耶律楚材捏造了一个让成吉思汗东归的神话:他说印度河水像煮沸了一样,河里冒出一个巨大的怪物,弓箭都射不穿它,它还发出人声“汝主早还” 。这个怪物叫甪端,是上天派来警告咱们保全性命早早回家,于是成吉思汗便顺应天意回草原了,印度逃过了被亡国灭种的危险。1227年征伐西夏,途中去世。

第二次西征由拔都(成吉思汗之孙)和(窝阔台大汗的长子)贵由统领,针对欧洲,打得非常顺利,一直打欧洲的多瑙河,欧洲人无力抵抗。只是赶上蒙哥进攻大宋时突然身亡,便紧急撤军回家“抢班夺权”,让欧洲逃过一劫。

第三次西征针对西亚,由大汗蒙哥的弟弟旭烈兀指挥,打得也很顺利,整个西亚都不是蒙古人的对手。当旭烈兀准备把兵锋指向非洲埃及的时候,正是蒙哥在南宋战场身亡。旭烈兀为回国竞争大汗之位,也紧急撤军。当旭烈兀还在返程中时,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打了起来。旭烈兀感到自己争夺汗位无望,便停止回撤,。从此蒙古再也没有西征了。

至于为什么不敢攻打印度问题,说得也不够准确。实际上有一支蒙古部队为了追逐逃往印度的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打过印度。蒙古人怕水,怕热,而印度夏天气温平均40度以上,蒙古铁骑酷暑难熬,汗流不止气喘吁吁,加上瘟疫流行无药可医,曾经打遍天下的蒙古铁骑却打不过骑大象打仗的印度军队,败了。加上正值竟争汗位之时,谁还愿意呆在热得要死的印度呢?于是干脆打道回府,印度人也就逃过一劫。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除相关部分)


天宁阁


根据《元史.律楚材传》记载:“太祖十九年甲申,帝至东印度国,甪端见,班师”。“甲申,帝至东印度,驻铁门关。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正史记载太过于神话色彩,但事实是不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还是要细细分析一下子。

  • 元太祖十九年,蒙古大军连续作战四年了。花剌子模,俄罗斯这些地方的血战也让啊蒙古大军心力交瘁,蒙古大军此时也是强弩之末,加上印度的象骑兵蒙古人没见过,遇见也是有些怵。

  • 印度湿热,对于马背上的民族来说太恐怖了。湿热的环境,遍地的蚊虫,蒙古人吃牛羊肉做粮草,战场上的血腥和厨房里的血腥味,更加招蚊虫。在卫生条件简陋的古代,这无疑是致命的。蚊虫带来的传染病,蚊虫叮咬带来的过敏,让蒙古人吃尽了苦头。

  • 成吉思汗远征印度的愿望其实并不强。成吉思汗远征印度就是为了抓住花拉子模的末代皇帝扎兰丁,并不是为了占领印度。见识了印度的象骑兵,受过印度的气候,成吉思汗应该也明白前面的三四万追兵无功而返很正常了。

借着耶律楚材的说法,就坡下驴而已,并不是真的信了什么神兽。毕竟蒙古人信奉的长生天没说话,说话的是儒家的神兽,蒙古人又不信奉儒家,没必要听的。

经武历史讲堂


《元史》说,成吉思汗看到了一种很萌的动物,耶律楚材说这表示我们该回去了,于是他们就回去了。

这当然是说说的。

直接原因是成吉思汗已经实现了追击花剌子模余部的作战目标,这就不展开了。深层原因则是印度腹地气候土壤与欧亚大陆很多其他地方不同,不适合牧草生长,这样一来,如果蒙古大军深入德里以后,马就不开心了——好吃的草没有了,我们会拉肚子!这样一来,蒙古军自然不高兴去了。


先来看一张当代环境研究机构发布的世界草原分布图。我们可以注意到,从我国东北、内蒙开始,经过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一路向西进入中亚直到东欧,至今仍然有大量草原分布。南亚次大陆根本就没有草原!

我们还可以根据植物特点,做更细致地区分,如下图。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我国西部开始,一路向西,植被的特点基本相仿,数字标的都是7,即温带草原的植被,7a的部分则是荒漠化后的状况。巴基斯坦仍然有一些温带植被,到了印度腹地以后,就都以热带为主了(数字2)。印度的作物和泰国老挝之类的地方比较接近,所以咖喱都是那些地方产的,别的地方需要问他们进口,大体也是这个原因。

这里我们已经看到,印度腹地、泰国一带的植被和欧亚大陆其他地区很不同,这一点很重要,下文中我们就会看到,蒙古军队大体只驻足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大部,但很少深入印度腹地,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气候不同,植物不同,马能吃到的东西就不同了。那么,马到底吃什么呢?印度到底有没有呢?我们还可以做更细致的分析。

我们知道,我们知道,梯牧草是一种优良的牧草,现在要培养优秀的竞技用马,还是需要这种牧草。那么,这种草长在哪里呢?如下图。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是主要产地——所以我们以前茶马古道,就从云南买马。巴基斯坦、伊朗、甚至中东的一些地区,也能提供优秀的牧草。但印度腹地是没有的!所以,别看印度牛很多,优秀的牧草是没有的。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能以这条线一路向西,而不进入印度。

了解了欧亚大陆草原、牧草分布图,我们就能重新审视成吉思汗时代蒙古的扩张。我们可以看到,其路径、版图,基本和草原、优秀牧草的分布吻合。一直要到成吉思汗的孙辈,才可以突破草原、牧草的限制,向其他地区展开持续性地进攻,并进行一定程度的统治。

这是因为,蒙古扩张初期,蒙古骑兵是其主要甚至唯一战斗力输出,所以蒙古战马不适应的地区,蒙古军也很难深入。随着蒙古帝国的发展,逐渐吸收了不同的作战方式。尤其在统治伊朗、中国北方以后,积累了一定行政经验,可以策划多兵种、大规模战役,并组织起长线程补给。


在野武將


说起来有点搞笑,因为印度太热了,而蒙古马自小生长于蒙古高原这种苦寒地带,去了印度根本受不了。

成吉思汗的志向是让蓝天笼罩下的大地,全部变成蒙古人的牧场。蒙古大军越过葱岭后,发现南边还有一片广阔的印度大陆,自然不肯放过。但是蒙古人在印度遇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神兽——大象。

蒙古人的马匹对体形巨大的印度象,有着天生的恐惧感,不敢上前交战。宰相耶律楚材趁机向成吉思汗进谏,大象乃上天赐下的祥瑞,杀之不利。成吉思汗也正觉得印度酷热难当,不利蒙古人作战,便下令回师,继续攻打西方,从而放过了印度。

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用战象参战古已有之,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和诸葛亮征南蛮时,都碰到过战象。纪律稍差的部队在这刀枪不入的庞然大物面前,很容易崩溃。亚历山大是用骑兵和弓箭手硬怼,诸葛亮则靠火攻,破了敌方的大象阵。由此可见,这种神兽也不是不可战胜。

真正让蒙古人放弃印度,恐怕还是炎热的天气和潮湿的雨林。蒙古人和蒙古马生长在苦寒的蒙古高原,最怕的就是酷热。在印度,夏天四、五十度高温热死人的新闻是常见的。一进入热带地区,蒙古人的武力值就直线落到底,连安南等小国也打不下来。祥瑞大象用来当借口正合适。

蒙古人不惧怕任何人类敌手,可是在酷热这些神级别的对手面前,也只有乖乖地夹着尾巴溜了,这原因,现在想想,还是有点搞笑。


海佑讲史


再说铁木真吧,他为什么西征,不是说有个规划要去拿下什么欧亚大陆,草原上的民族本身流动性很强,来回跑过千而八百公里不是事,他们就是马背上的民族,和汉文化不一样,没有明确的土地意识。铁木真西征仅仅是因为有些部落首领对他不敬或杀了他的使臣,或杀了他的商队,于是兴兵讨伐。别人打不过他,向西跑了,于是他就追着人家,对于不让过去的见城攻城,见寨拨寨,这样子打到了欧亚大陆。

例如,打到印度河边的那次,就是铁木真派遣的蒙古使团到达花剌子模王国,强迫摩诃末苏丹签订与蒙古的条约。条约签订后,花剌子模城市讹答剌长官杀死路过此城的一支来自蒙古的由500人穆斯林组成的商队,夺取货物,仅有一人幸免于难逃回蒙古,铁木真派三个使臣前往花剌子模向摩诃末交涉,结果为首者被杀,另外二人被辱,铁木真大怒,决定入侵花剌子模。亲率蒙古主力(大约十万人)西征, 1220年底,一直被蒙古军队追击的花剌子模算端摩诃末病死在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的一个名为额别思宽岛(或译为阿必思昆岛,已陆沉)的小岛上,并在临死前传位札兰丁。1221年,蒙古军队消灭花剌子模王国,1221年十一月,铁木真率军追击札兰丁一直追到申河(今印度河)岸边,札兰丁大败,仅仅率少数人渡河逃走。

从这里可以看到,铁木真到达过现在的印度土地,但并没有兴趣玩什么征服游戏。


烟云吐秀


首先,印度并非没有被蒙古征服,成吉思汗在世的时候就曾经征伐过印度北部地区,只不过后来撤兵。其后代子孙更是在印度建立了莫卧尔王朝,这已经可以算是蒙古帝国的一个分支。

其次,对于成吉思汗铁木真来说,没有不敢打的土地和民族,只是想不想打的问题。


那么为什么他在世时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呢?毕竟成吉思汗可不是一个信佛的人,手上的血债可是以千万计。小编认为主要的原因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蒙古大军无法适应当地气候

古代打仗不像现在,那时候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气对于行军打仗来说影响很大。不说冷兵器的古代,拿破仑、希特勒为什么都在俄罗斯折戟沉沙,俄罗斯当地严酷的寒冬绝对是致命的一个因素。

蒙古军队常年生活于大陆北方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气温比较低,南下灭宋时都有些不适应,更别提印度这种地方。我们都知道印度位于湿热地带,这种潮湿闷热的环境下别说人了,就是蒙古马都难以接受。而蒙古大军征服欧亚靠的正是恐怖的骑兵,如此情况下成吉思汗自然就打消了进一步征服印度的念头。

蒙古人对于印度军队知之甚少

成吉思汗起兵之时,主要的进攻对象就是当时的北方大国金国,对于同样都是游牧民族出身的金国,其兵种和战法蒙古人很熟悉。即便是南宋或者花剌子模,因为常年接触,对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行军方式蒙古军队也都有所了解。

但是印度毕竟远离东亚,对于这个国家,成吉思汗只停留在想象中,刚一接触还是吃到了一些苦头。尤其是他们的象兵,很多蒙古人都没有见过,他们将大象视为了恐怖的怪兽,战马更是不敢靠前,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只能先行退兵。

避免腹背受敌

成吉思汗的军队此时的战略目标是西征花剌子模,经过三年的战争已经基本灭亡其国,他也是在追剿残存势力时无意中接触到了印度军队。成吉思汗本也只是试探的想法,根本无意正式南下进攻印度,尤其是在对印度不了解的情况下。

更为重要的是蒙古军队身后的心腹之患金国此时还没有灭亡,西夏和南宋也都随时可能出来捣乱,成吉思汗真正的重心乃是中原地区,此时进攻印度无异于会导致腹背受敌。一旦北方的豺狼反应过来,很可能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或许蒙古军队有实力灭亡印度,但对于此时的成吉思汗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综上种种,使印度能够幸运躲过一难,不过面对强大的蒙古铁骑,整个世界都颤栗了,印度也只不过多存活了几年,最终还是被成吉思汗的子孙所灭。

应该说,在当时的世界,蒙古军队绝对是一个噩梦,完全无解的存在。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蒙古人的残忍和愚昧也最终让上天摒弃了他,可谓是天道轮回,报应不爽。


我是木子君,一个喜欢历史和文学的逗逼青年,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我,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谢谢!


木子君读史


成吉思汗追杀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时,曾经追到印度河畔。

花剌子模被蒙古灭亡后,扎兰丁仍然集结了10 万军队,在八鲁湾川,打败失吉忽秃忽3万蒙古军。成吉思汗亲率大军讨伐扎兰丁,大败扎兰丁。

成吉思汗看到扎兰丁孤身骑马从悬崖上跳入印度河,奇迹般地游到对岸,逃到了印度,不禁大为感慨:

“天下英雄谁敌手?花夏(花剌子模、西夏)。生子当如扎兰丁。哦,耶律爱卿,中国哪位叫啥来?”“陛下,是孙仲谋。”“哦。”

扎兰丁的母亲是印度公主。当时印度的主要国家是德里苏丹国,与成吉思汗几乎同时建国,实力强大,有蒙古未曾见过的象军。

史书记载,“有一角兽,形如鹿而马尾,其色绿,作人言,谓侍卫者曰:’汝主宜早还。’帝以问楚材,对曰:’此瑞兽也,其名甪端,能言四方语,好生恶杀,此天降符以告陛下。陛下天之元子,天下之人,皆陛下之子,愿承天心,以全民命。’帝即日班师。”

大概蒙古人在印度河边看到了一只造型奇特的独角印度大犀牛,刚从绿藻泥塘爬出来,在呦呦叫着。蒙古人都没见到犀牛,成吉思汗就问耶律楚材这是啥玩意。

耶律楚材看到:蒙古虽然到了印度,此时印度是凉季(11月),平均气温在16度,正好厮杀。但是印度是个大国,德里苏丹国有三十万大军,象马车步四个兵种齐全。印度处于热带,河流纵横,蒙古军无法速战速决,一旦战争持续到雨季,气温高达40度,就会变成一个大泥潭,把成吉思汗陷进去。

耶律楚材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大汗,这是神奇的瑞兽啊,长生天降神下来,是告诉陛下,上天有好生之德。咱们还是回老家,好好祭拜一下长生天,西夏和金国还在背后捣蛋呢,木华黎都快累死了。”

成吉思汗也没把握能在短短的三个月内灭了印度,一旦到了夏季只能撤回阿富汗,印度就会和花剌子模残部反扑。所以成吉思汗借坡下驴,打道回府。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一·当时的蒙古军队虽然强大,但蒙古军队物资(饮食不同,食物有限)有限,供给不足再历害的军队也会衰败,士气不足就无法出征。二·当时的蒙军长期在草原生存,到了内陆温差过大,士兵难免水土不服,无法正常行军。三·蒙军虽在陆地称雄但在水上却远远不如沿海军队所以如遇阻挡无法正常行军。四·当时蒙军虽然攻下城地但无法正常(合理)管理,城内仍有叛军所以无法安心行军。五·当时成吉思汗已到暮年,年老体衰并且后人各自为政,并且盛极必衰所以蒙古军已无力进行大的远征战斗。



卍举手摘星辰卍


其实,这都是历史资料缺失所造成的结果。实际上,蒙古从未停止过对印度的进攻,只是他们未取得尺寸之功。

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德里苏丹国才成立(1206年,竟和大蒙古国成立于同一年)不久。成吉思汗灭花剌子模后,其王子扎兰丁逃到了德里苏丹国(花剌子模和德里苏丹都属于突厥系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且当时两国有姻亲),于是引发了蒙古和德里苏丹的战争。

成吉思汗

1221年,成吉思汗命大将八剌率20000蒙古军首次出现在了德里苏丹西北边境。

1223年,蒙古军攻入印度西北部,掳掠信德和旁遮普地区.由于苏丹伊杜米思的抵抗,加之蒙古军水土不服、气候炎热等原因,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的命令下撤军。

1246年起,蒙古第二次西征后,和德里苏丹接壤的蒙古察合台汗国不断侵扰印度河流域,但最终被苏丹巴尔班击败。

1290—1296年,察合台汗国大汗都哇(八剌之子)率军三次侵略德里苏丹,进入旁遮普和信德,均败于苏丹贾拉尔丁。

1297年,蒙古军再次洗劫旁遮普,但被击败。

蒙古征印度

1299—1300年,忽都鲁·火者率领蒙古军洗劫德里苏丹边境。

1303年,12万蒙古军企图直扑德里,但两个月仍未攻下该城,最后由于损失惨重而撤退。1304年,几万蒙古军队再次入侵德里苏丹边境,在阿姆罗赫与德里苏丹将领图格鲁克展开会战,图格鲁克大获全胜。战后,9000—10000名蒙古俘虏被战象踩死。

1305年,怯别入侵木尔坦地区,被图格鲁克彻底击溃。

直到察合台汗国的一位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尔出现,他推翻了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帖木儿帝国。

帖木尔帝国

帖木尔的后裔巴布尔才终于在1526年将德里苏丹灭亡,并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莫卧儿帝国。


蜀山笔侠


我觉得是紧急利益的驱动使然,虽然貌似耶律楚材编造了一个瑞兽的故事说服了成吉思汗撤军,问题是当时的蒙古铁骑战无不胜所向披靡,一代伟人成吉思汗会被一个小小的瑞兽所吓倒么?成吉思汗统治下的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不事生产的掠夺式经济,侵略的性价比才是作出这一行动的最根本依据。

中世纪时代的印度佛教消亡,伊斯兰教野蛮统治下民族分裂经济萧条分散,国家统一性很低,占领一个城市或者重镇不能解决问题。客观情况是北方的蒙古铁骑确实在印度这样的潮湿密林中一筹莫展,水土不服引起的非战斗减员很大。

反观中世纪的欧洲真是文艺复兴封建生产力高度发展顶峰时期,统治力集中,拿下一座城市或者重镇也就拿下了相关的一大片区域。毫无疑问拥有更大的掠夺价值。而且相同的地理纬度的文化更加有融合的空间,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给与了客观的便利条件,气候和地理因素更适合蒙古铁骑的施展和发挥。这才是问题的主要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