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世界失去興趣,是因為你被深度控制了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對世界失去興趣,是因為你被深度控制了

胡慎之心理

小時候,媽媽總喜歡為孩子安排好她所認為對的一切。

可這種替代行為,卻讓孩子慢慢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勇氣。

其實孩子只是想喜歡自己喜歡的,做自己想做的

過多的替代,讓孩子的兩性關係和人際關係都產生危機

尊重孩子的自主性,才是每位媽媽需要做的。

小葵花說

我收到的讀者來信,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情感問題,一類是個人成長問題,還有一類就是家庭問題。

而家庭問題出現得較多的內容就是:

  • “父母很強勢,控制著我的方方面面”,
  • “孩子的心思不在讀書上”,
  • “我的兒子經常待在家裡,不肯出去”。

其實,這幾個類型的問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替代

什麼叫替代?

我舉個例子來說明,替代就是當孩子很努力爬去拿玩具時,父母會直接把玩具放在孩子的面前,讓他們可以不用付出任何努力。

但替代有個很嚴重的問題,每次孩子想要憑藉自己的能力去拿到玩具時,父母都不允許,慢慢地,孩子就會對這個玩具失去興趣,因為太容易得到了,無法給孩子帶來新鮮感和好奇感。

替代這種情況最常出現在媽媽的身上,而替代型的媽媽總是有很強的控制慾。

對世界失去興趣,是因為你被深度控制了

胡慎之心理

1、替代行為是什麼?

有部電影叫《致青春》,是趙薇做導演拍攝的,裡面有個角色叫陳孝正。

陳孝正性格孤僻,沒有什麼朋友,做事認真從不輕易放棄,但功利心很強,一心要出人頭地,所以當他的事業和感情之間存在矛盾時,他選擇放棄感情。

而將陳孝正“打造”成這樣的,正是他的媽媽。

陳孝正的媽媽是個很冷漠,臉上永遠沒有表情,但又對他要求很嚴格很高的一個人。電影中有一幕是他們母子在吃飯,當陳孝正準備把飯菜夾到自己的碗裡時,他媽媽不帶感情地看了他一眼,他就立馬停下了動作,把菜夾到屬於爸爸的空碗中。

替代型的媽媽總是想著控制孩子的各個方面,因為她們能從控制中獲得想要的安全感。

幼小的孩子沒有能力反抗父母,也不會離開父母。也就意味著,這是一個容易控制的對象,

他會按照我們的想法成長,一切盡在我們的安排和掌控中,那麼我們也就放心了。

在孩子小的時候,替代型的媽媽可能暫時只是單純地幫孩子拿拿東西,幫他們完成一下事情之類。

等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替代型媽媽就會介入得更多,例如:

  • 孩子特別喜歡吃某樣東西,媽媽就會在一旁說:“你不能只吃這個菜,你要吃吃別的才是好的”;
  • 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媽媽就會說:“你怎麼一天到晚都在看動畫片,你應該看看書,做做其他的”;
  • 孩子對某件事情產生了興趣,想學習,媽媽也會說:“學這些幹嘛,沒有用,你學別的吧”。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感覺,只要是我喜歡的,媽媽都會逼迫我放棄,那還不如我先自己直接放棄。

這也是很多人感覺自己對生活中每件事情都不感興趣的原因所在。、

對世界失去興趣,是因為你被深度控制了

胡慎之心理

2、替代行為對兩性相處的影響

在人的一生中,大部分做的事情背後動機都是為了趨利避害

但是如果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是抱著同樣的想法,那麼我們對自己人生的看法也不會太美好,永遠都會有一種應付工作的感覺,只想著完成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理會其他意見。

我們有時會發現身邊的某些朋友總感覺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做什麼都無法提起精神,但有些朋友的態度卻是主動積極,對自己喜歡的領域或者愛好總是抱有熱忱,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工作,他們都是願意去做的,而且希望能把事情做好做完。

這兩種不同的處世態度,換來的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那麼為什麼有些人總是無法對事情提起興趣?

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感受過什麼是有趣。他們的替代型父母剝奪了他們對於感受有趣的能力,讓他們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就如同陳孝正一樣,對任何事情的態度都是冷漠的。

從電影裡,我們可以留意到陳孝正到最後還是孤單一人,因為他無法跟女性建立親密關係。他無法跟女朋友分享自己的想法或態度,他永遠都是自己單獨先決定,然後再告知女朋友結果。

媽媽的教養方式令陳孝正成為了一個追求完美到極致的人。

在戲裡他曾有這麼一句對白:

我的人生是一棟只能建造一次的樓房,我必須讓它精確無比,不能有一釐米差池——所以,我太緊張,害怕行差步錯

他害怕失敗是因為他害怕媽媽的責怪。他媽媽對待他的方式令他痛苦的同時,他也認同了這樣的方式,所以他不允許自己的出錯,他要自己永遠都處於完美的狀態裡。

當他犯錯後,他會覺得很恐懼很害怕,因為這是他無法接受的結果,他無法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所以當他的女朋友成為他成功路上的阻礙時,他的第一反應就是離開她,他不允許她成為自己人生中的汙點。

陳孝正除了在兩性相處上存在問題,他在人際交往上也是失敗的。

對世界失去興趣,是因為你被深度控制了

胡慎之心理

3、替代行為對人際關係的影響

在陳孝正眼裡,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他所認可的,大家是處於相同等級的,可以相處和諧的。一種是他不認可的,覺得大家根本不是一個層面的,無法溝通的。

他會這樣想,跟他的潔癖是有一定聯繫的。

潔癖其實就是人想維持自己所認為的完美世界,對於他人的進入是排斥的,認為會傷害到自己本身的世界,所以需要進行清除痕跡。

所以當陳孝正跟別人接觸時,他的身體會下意思地停頓一下。

而他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媽媽的替代性行為對他造成的傷害。他在媽媽面前沒有自主權,他無法做自己想做的,喜歡做的,他只能跟著媽媽的指引,完成媽媽想他完成的。

不被批准的喜歡令陳孝正在成長過程中形成了自卑心理,也正是因為這種自卑心理,他才想著把自己保護起來,不被別人所碰觸到。

當一個人有能力保護自己的時候,他會不自覺地過度用力,把自己的保護圈越畫越大,對別人的介入越來越排斥。

這樣的行為也是一種自我偽裝,他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只能通過選擇另一種角色或者模式去呈現自己

這種偽裝帶給他們的感受就是“我終於安全了,沒人知道真實的我,我不需要害怕被發現了”。

這類型的人對誰都是不信任的,認為世界是不安全的,所有人都不愛或者看不起他,這種被傷害的焦慮感讓他無法與別人很好地產生鏈接。

他不能真正理解別人,也不能感受到別人對他的善意,在他的認知裡,別人對他的“好”等同於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對世界失去興趣,是因為你被深度控制了

胡慎之心理

4、讓孩子自由成長

現在媽媽都有兩種思想,一就是不能誇小孩,怕寵壞小孩。二就是當孩子對某樣東西特別感興趣時,就一定要戒掉。

但這並不是對孩子成長最好的選擇。

首先,身為父母,我們需要看見自己。

認真審視自己所曾做過的,自認為是“為孩子好”的事,是否真的是孩子所需要?是否真的是因為愛孩子?是否只是自己單方面的替代或控制?

其次,我們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

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裡,媽媽都有其不同的功能,而不是一昧地替代,適時鼓勵孩子主動去接觸世界,嘗試自己去完成事情,才是提供給孩子滿足和愉悅體驗的方式。

當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還需要一種恰到好處的挫折,這也是我們愛孩子的一部分。

挫折是孩子在真實的世界裡遇到的,而不是我們要創造一個理想的或者說虛假的安全環境給孩子。

最後,我們需要跟孩子保持一個較好的邊界。

這個完整的邊界就是從共生到分離,然後承認對方是獨立的人,讓孩子擁有屬於他自己個人的思想和空間,不要過多地介入。

對世界失去興趣,是因為你被深度控制了

胡慎之心理

替代行為,真的不是完全在幫助孩子成長,還有可能會毀了孩子的某些功能。

讓孩子成為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才是每位父母應該做到的事。

作為父母,我們不能替代太多,最好能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空間,不要讓更多的孩子成為陳孝正。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