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不良品質,家長怎麼辦?

突發的疫情,長久的居家隔離,意外地將常規日子裡交集不很多的夫妻、親子之間某些原本只露了丁點端倪的不良品質急劇放大。面對“突如其來”的這些“不良品質”,家長們該如何預見性做好防控和干預呢?

“一切要從娃娃抓起”這話真不是說著玩兒的。猶記當年,坐了四夜五天的火車咣噹咣噹一路向大漠戈壁,那個時候車慢、人慢、生活慢,但就是在一切被極度慢化的大趨勢和大背景下,依然會發生“某某人跳火車了”這樣的慘劇——為什麼呢?四夜五天的長途跋涉中,人們的不良情緒被累積到了臨界點,而這些不良情緒量變到質變的最終大爆發,便導致了“一時衝動一躍而起從窗戶上跳了出去”(二十年前的火車窗戶是可以打開的,雙卡扣向上推的那種)。

如今,疫情的拐點眼見得已經來臨,一切形勢都指向看好。但是,越到最後,越是對家長和孩子的考驗。身為中小學生家長,應當預見性在疫情居家隔離期間透過諸多小事細事發現自家孩子身上有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緒及相伴生的不良品質,並有針對性的及時做好乾預與防控。

孩子有不良品質,家長怎麼辦?

什麼是不良品質呢?

什麼是不良品質呢?這是個既簡單又非常難的問題。

說它簡單,是因為人們都懂:凡是招人討厭的、有害於孩子成長髮展的品質,絕大多數都屬於不良品質。

說它複雜,是因為品質的優良和不良之間,對大多數常態分佈的普通孩子的普通行為而言沒有絕對界限。因為,人性的真相就是“矛盾”,在掏心掏肝的真誠裡興許也有那麼些我們不曾看見的虛偽,在金光閃閃的高尚中也有那麼些我們不曾知道的卑鄙,即便是在影視劇裡壞到頭頂流膿腳底生瘡的大壞蛋身上,我們興許也可以找出那麼點善良的人性之光。就如同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的大多數成年人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一樣。

比如說優柔寡斷,從字面意思看它確實是不好的。但是,當你家孩子被其他小夥伴兒死拉硬拽要去對其他的孩子實行欺凌,你家孩子由於自身的優柔寡斷而遲遲不曾做出決定,這難道不好嗎——興許,就在他拿不定主意不曾立即做出決斷的這個期間,被父母老師或其他同學不經意的一句話打動,從而自己把自己從泥漳邊上搭救回來了呢?

是故,鑑於中小學生意志品質的複雜性,我權且對相關品質取其兩極端,並兩兩歸為四組,並提出相應的防控策略,以便廣大中小學生家長擇善從之。


孩子有不良品質,家長怎麼辦?

第一組:嬌縱任性vs膽怯懦弱

何為“驕縱任性”呢?這一點在當今家庭中尤其突出,太多獨生子女家庭中好幾個成年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很容易使孩子從小就被養得嬌縱任性。具體表現是自我約束力差,不能有效控制自己的語言和行為。有個較為極端的例子,11歲的小女孩兒沈竹雅(化名),因為媽媽懷了二胎,於是她就各種大哭大鬧雞飛狗跳,甚至鬧到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割腕自殺——她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的說:沒有弟弟或妹妹,爸爸媽媽的愛和家裡的一切就永遠只是我一個人的,我不允許任何一個人來分享!

何為“膽怯懦弱”呢?它是“嬌縱任性”的另一個極端。孩子的“膽怯懦弱”在當今家庭中也較為突出,因為太多的孩子被家長過度保護,十五六歲了不會洗襪子、不敢一個人睡之類的現象比比皆是。“膽怯懦弱”的具體行為表現,一是膽小怕事,二是遇到困難驚慌失措,三沒有責任心,大情小事很容易選擇退縮不前。

防控措施

“嬌縱任性--膽怯懦弱”是一枚橄欖的兩頭,把這兩頭的尖兒掐一掐,只保留中間部分的話,就該是孩子意志品質最優良的狀態了。如何掐呢?

一是幫助孩子訓練並習得自我剋制能力。

二是培養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即同理心。

三是引導孩子學會自我鼓勵的方法和技巧。

四是有意給孩子增加更多磨練自我的機會。

孩子有不良品質,家長怎麼辦?

第二組:頑固執拗vs見異思遷

何為“頑固執拗”呢?這一點在廣大中小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症候,一是特別固執,不聽人勸,不能夠對人對事作出起碼的理性評價或選擇;二是“清醒的往溝裡跳”,有時候自己明知道事不可為,卻偏偏為了反對別人而堅持逆而行之。

何為“見異思遷”呢?“見異思遷”的品質在太多成年人身上也是一樣存在,即所謂“三分鐘熱度”“這山望見那山高”。對中小學生而言,見異思遷的表現常常是行為缺乏堅定性,容易發生動搖,並任意更改既定的目標。有個高二學生家長就正遭受這種苦惱,他家孩子高一第一學期時候看見別人學習書法並在書法比賽上得了獎,他就一門心思要求家長給報個書法報,一年學費將近六千全額交清了,這孩子卻只學了不到三個月。高一第二學期見有同學將體育作為特長進行強化訓練,他一下子眼熱的不行,又要參加體育特訓。

防控措施

“頑固執拗--見異思遷”勉強算是某類意志品質的兩極罷,預見性防控措施有兩條:

一是培養孩子理性分析事物的能力。

二是培養孩子持之以恆的精神。

孩子有不良品質,家長怎麼辦?

第三組:草率決定vs獨斷專行

何為“獨斷專行”呢?如今人們過度化強調快樂教育和賞識教育,所導致的直接後果就是不少中小學生,有時候在行為表現上過於盲目自信,拒絕任何人的任何合理化建議,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固執己見、一意孤行。

什麼是草率決定呢?它是“獨斷專行”的姊妹篇,常常表現為在沒有明辨是非之前就不負責任、不計後果地做出決斷,而這種決斷大多數時候只是憑著一時的衝動,壓根兒就不考慮這樣做的後果,總之就是,對所決定的這件事本身根本沒有進行過哪怕一丁點兒的理性思考與評判。

防控策略

“草率決定--獨斷專行”的意志品質要如何矯正呢?家長們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是幫助孩子真正知道並踐行“三人行必有我師”,即蓄養一顆謙虛受教的心。

二是多途徑、多措施提升孩子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當然,孩子們明辨是非的能力培養,理性思考能力是必然前提。

孩子有不良品質,家長怎麼辦?

第四組:易受暗示vs優柔寡斷

何為“易受暗示性”呢?這一點在廣大家長身上也普遍存在。但是,在信息相對不發達、人性相對較單純的那個年代,“易受暗示”這個品質本身對於個體成長與發展而言,不算什麼致命缺陷。但是,在信息極度紛雜、物質極度豐富、人性極度複雜的當今社會,“易受暗示”的意志品質對廣大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有極大危害和威脅的。“易受暗示”的常態表現是,孩子們會不由自主的受到他人的影響,並不自覺地依據這種影響做出某些行為。

何為“優柔寡斷”呢?對於不少中小學生而言,其行為表現是,常常無力克服思想上的矛盾,過於患得患失難以作出決定。

防控措施

“易受暗示--優柔寡斷”這一對意志品質,就宛如陽關三疊,沒有第一疊的“思前塵”,就不會有第二疊的“淚沾巾”。家長要怎麼做才能實現此類意志品質的大融合呢?

一是提升判斷力,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掌握更多元的知識面,通過提升綜合素質進而實現對自身判斷能力的迭代升級。

二是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家長要學會得體的退出,給孩子留出足夠的心理空間和物理空間,幫助孩子實現生活與心理上的自我獨立,並鼓勵孩子學會明辨、敢於決斷。

三是幫助孩子蓄養正確的得失觀。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家長既要教會孩子從不好的事情中找出其好的方面,更要教會孩子從好的事情中預見性的看見不好的方面。如此以來,他就不會太過於沉溺於眼前得失,也不會不長腦子的人云亦云。他就能夠學會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對事情作出合理判斷,從而擁有一整套獨屬於自己的獨立思考體系。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大語文教學探索及傳統經典閱讀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