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夏朝不被考古學術界承認,為什麼?

海納百川萬一是我呢


第一,缺乏關於“夏王朝”的考古資料。

前一段時間,有了關於商王朝的“婦好”抗擊雅利安人的猜想,那會不會商王朝抗擊的對象不是雅利安人的入侵,而是夏王朝的反抗,夏王朝的統治精英是白種人而不是黃種人呢?

結合“三星堆”基本存在白種人造型的客觀現實,而他們也存在神秘消失的情形,會不會就是商王朝在婦好帶領下覆滅了夏王朝後裔的反叛呢?

這是很大的一個疑問。

第二,可能有這麼一個王朝,但是否叫“夏”,我們也不能清楚明白的肯定。

如果這個王朝的名稱不是“夏”,就是一覽無遺的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作為現代人也有可能視而不見。

看了有篇文章,稱甲骨文中的“夏王朝”有可能被描繪為“羌”,這倒是有合理性,因為“羌”的造字意思就是“羊人”,就應該是擅長遊牧文明的“牧羊人”,聯想我們漢字凡是美好的詞彙都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羊”的造字意思,甚至“美”這個字也離不開“羊”的字根,這種猜想應該說也有極大的可能性。

第三,這個王朝的地域,我們還不能確認。

按照我們現在的認識,所謂中國,古代應該是指黃河流域的河南,但這是反現代的果推論的古代的因。

但是,根據現有記載,如果進行大膽推論的話,夏王朝也有可能就產生於長江流域的四川巴蜀大地。

中華民族的“龍圖騰”,主體就是“巴”(大蛇🐍的意思,“蛇身”就意味著巴人的融合)和“蜀”(天蟲🐛的意思,“蟲麟”就意味著蜀人的融合),他們是在炎黃聯盟的領導之下,黃帝部族本來就有“遊牧工業”的可能(軒轅氏),夏王朝說不定就是黃帝部族的傳承呢?


河東來


這個問題的表述應該是“考古發現還沒有證明夏朝”。

以司馬遷《史記》為代表的古代文獻,記錄了五帝的傳說,及第一個朝代“夏”,是由大禹和他兒子啟所建立的。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帝舜薦禹於天,為嗣。十七年而帝舜崩。禹於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後,姓姒氏。......帝禹東巡狩,至於會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益讓帝禹之子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之後的夏王世系,兼有“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

「帝啟-子帝太康-弟中康-子帝相-子帝少康-子帝予-子帝槐-子帝芒-子帝洩-子帝不降-弟帝扃-子帝廑-帝不降之子孔甲-子帝皋-子帝發立-子帝履癸。」

帝履癸,既是夏桀,為商湯所取代。夏朝滅亡。


但以考古學的角度,確認一個王朝的存在,不能簡單憑藉後世史書的記錄,必須有客觀的物質存在,即文物和遺蹟發現。其中最重要的是該時代的文字。

曾經也被懷疑是否存在的殷商王朝,因為河南安陽殷墟的發現,而被證實。隨著大量甲骨文的研究與破譯,與《史記》的記錄基本吻合。同樣西周歷史的認定,也是基於青銅器銘文和史書文獻的比對。

一些觀點判定“二里頭遺址”既是夏朝的晚期都城,更有提出“陶寺遺址”是堯都的論斷。但都缺乏完整的證據鏈,假定推論的成分居多。或者說,用發現去對號入座史書,卻還不能構成自證的完整邏輯。兩處遺址的“更古老文字”發現也是缺失的。

目前對於1959年5月發現的“二里頭”的描述,比較客觀的是:“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佈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的證據等。二里頭遺址與二里頭文化也因而有‘最早的中國’之稱。” 但這些“最早”並不等於夏。

2017年4月國家文物局批覆河南省《關於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項目選址的請示》中,特別強調:“原則同意二里頭遺址博物館建設項目涉及二里頭遺址建設控制地帶的選址方案。我局建議該遺址博物館名稱中不含夏都”。這是一種嚴謹的態度。

此外,上世紀末,有關部門曾搞了一個“夏商周斷代工程”,其中對於“夏代”的目標是“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雖然急匆匆的公佈了研究成果,但並未被社會所認可。

直到今天,我們去尋找“夏”的路還很遠!

圖:天津博物館的一件青銅爵,沒有標明來歷,但說是與二里頭一個時代。曾經存疑。再去天博,無意中蹭聽到講解員小姐姐說是很多年前從廢品收購站挽救回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