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何不改为“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么改怎么样?

主天安


两个之后接一行,视角由近及远,思绪由眼前到天边,这种跳跃感将诗的意境豁然荡开,一副大自然图画层次分明呈现脑海。

两个黄鹂才可鸣翠柳,清脆婉转,悦耳动听,更凸现翠柳之翠,两岸黄鹂则显喧闹凌乱,此起彼伏,扰乱意境。


hssk00000000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于杜甫的《绝句》。整首诗如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杜甫于安史之乱后在得到,好朋友严武重回成都,而自己也从梓州返回成都草堂,心情特别高兴时写下的一首即景绝句。诗圣的绝句从来都是别具一格的,迥然乎区别于其他的诗家的。 一是他的诗语言比较精炼,二是他的诗格律比较严谨,三是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古朴,清丽,雄浑,沉郁顿挫。而在本诗中诗句呈现出清丽雄浑的风格,气象清新辽阔。诗人在俯仰之间且感受到自然界生机勃勃的气息,和浓厚的历史沧桑之感。

诗友想把诗圣的这一绝句的上一联改为“两岸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诗友改动之后,平仄也符合,但是诗歌的整体意境韵味被打破了。

首先,原句中的“个”字与下联中的“行”字,不仅在平仄上相对,在数量上也相对。而一旦换成“岸”字,则在鸟儿的数与量的表达上不够严谨了。“岸”指的是河,海,湖,塘等等的边沿的统称,与原来对联中的形容鸟儿的量词不能兼容。你比如说李白在《早发白帝城》里面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一过万重山”,李白还有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是长江两岸,指代比较明确。

其次,诗友如果把“个”字改为“岸”之后,诗的韵味儿改变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句是诗人在描写眼前所见的近景,给人的感觉清新亲切。诗人能听得清清楚楚的,就是两只黄鹂在鸣叫,听觉和视觉都有侧重。如果写成“两岸黄鹂鸣翠柳”,在则写的是远景,着重于听觉,而在视觉上模糊不清,数量含混,与下联“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一行”在数量的指示上相同。一行白鹭从天上远远飞过去,与面前不远处柳树上的两只黄鹂啼鸣戏闹,相映成趣儿。这样上下联儿在景物的安排穿插上疏密有致,好像画家绘画时对景物层次上的远近高低,颜色上的浓淡相宜,光线的强弱,留白,都做了恰到好处的安排。

所以说不宜把杜甫《绝句》的第一联改动。








白马侃诗文


问题: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何不改为“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么改怎么样?


前言

从七绝的格律来说,平仄,对张都没有问题,用两岸当然可以。不过,两岸和两个在意境上是有有区别的。

我们先忘记这首诗是杜甫的作品,只论诗不论人。

看看区别在哪里?到底这样改好不好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岸】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黄鹂自古少

明朝冯梦龙《古今笑史》中,讲了一个笑话:

熊眉愚与江菉萝同官棘寺,一日江曰;“此中不乏佳树,惜黄鹂甚少。”熊曰:“黄鹂自古少也。”江问:“何以见之?”熊曰:“杜诗云;‘两个黄鹂鸣翠柳’,那得多?”

两个官员在棘寺(九卿官署)上班,江菉萝说这里桂树真不少,可惜黄鹂鸟不太多。熊眉愚告诉他,黄鹂鸟自古以来就很少呀。因为杜甫作诗说:‘两个黄鹂鸣翠柳’,当然不多喽。

这个都是虽然是开玩笑,不过说出了一个问题,就是“两个”有数量少的意思。

那么诗中的数量多好,还是少好呢?

二、昨夜一枝开 与 猿声啼不住

1、少 的意境

喜欢诗词的朋友可能都是到一字师的故事。唐朝诗僧齐已有一首咏早梅的诗,被郑谷指出了问题:

郑谷在袁州,齐己因携所为诗往谒焉。有《早梅诗》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笑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则佳。"齐己矍然 。(《五代史补》〕

郑谷的诗题目为早梅,所以梅花开得越少,越有“早”的意思。因此郑谷建议把“昨夜数枝开”改成了“昨夜一枝开”。于是齐已拜郑谷为一字师。

2、多 的意境

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里用了两岸,而不是两个。

如果是两【个】猿声啼不住,可以吗?从格律上来说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句诗也是有出处的,来自于南朝宋的盛弘之《荆州记》: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可以看出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其中”久绝“,其实有”少“和“孤寂”的感觉,因为少,所以声音会最终消失。

但是李白的”两岸猿声“,有哀转久”不“绝之意。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用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讲述了什么是”衬垫“。在经久不绝的猿声中,李白的小舟如风一般飞快。

假如用是两【个】猿声啼不住,就没有“多”的意思了,小舟千里御风而下,也不可能有两只猿猴跟着叫。

杜甫有一首《夜归》,写的就是猿声的少:
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

三、杜甫的黄鹂,多好还是少好

昨夜一枝开,是少好,两岸猿声啼不住,是多好。那么杜甫的黄鹂鸣翠柳是多好还是少好呢?

1、 两岸或者两个都可以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首先,现实生活中,杜甫听见的黄鹂到底多还是少我们不知道,从齐已和李白的诗中我们亦可以理解。

诗歌并不是论文或者新闻,不讲究100%的真实性。修辞中有积极和消极修辞两大类。诗词大多都是积极修辞,如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轻舟已过万重山,三千尺、万重山都是积极修辞中的夸张手法。

也就是说,杜甫作诗的时候,无论窗外是两岸到处都是黄鹂在鸣叫,还是只有窗前柳枝上只有两只黄鹂在名叫,都无碍于诗人用两岸或者两个。

2、两岸好,还是两个好 区别在哪里

首先是多与少的区别,其次还有远和近的区别。

这里就要放入整首诗中来比较,看看两岸合适还是两个合适:

两【?】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 这首诗第一句是近景,不远处的柳树上有两只黄鹂,为什么是近景呢?不近是分辨不出两只黄鹂的。同样,也能传达给读者近景的信息。

而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远景,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还是远景。但是第四句又把视线拉回来了: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的视线由近到高、远,然后又回到近景。

可见,两个,不但传达了少的意思,还传达了近的意思。

两【岸】黄鹂鸣翠柳,不但有多和密的意思,而且有远的意思,和第2、3句都是远景,不是不可但是相对少了些变化。又因为远和多,缺少了两【个】具备的“细节”特色,又少了些变化。

结束语

古人说到:文似看山不喜平。

诗歌如同绘画,要注意写景中的远近、高低、疏密的变化。因此在杜甫这首诗中,两个比两岸更好。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闲谈,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一句非常工整的诗句,并不适宜将“两个”改成“两岸”。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破坏了诗句的对仗形式。

原诗句中“两个”和“一行”对应,对仗非常工整,都是表示黄鹂和白鹭的数量,并且数量可以清晰的数出来。而如果改成两岸之后,仅仅表示的是数量非常多,并不能表示具体有多少个。

其次,破坏了诗句的原有意思。

原有诗句中,两个黄鹂非常的清晰明了,而改成两岸黄鹂之后,就感觉有点儿奇怪。因为两岸并不能形容黄鹂,黄鹂一般都是在树林之间而不是在两岸的山野之间。

最后,破坏了原诗的美感。

在原诗中,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之间飞来飞去,歌声嘹亮,一行白鹭飞向了晴朗的蓝天。整首诗形容的是春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如果改成两岸黄鹂之后,人们听到的黄鹂的啼叫声就不会是嘹亮婉转的,而会是一种噪音。所以改成两岸之后,就会破坏全诗的美感。

综上所述,本人并不建议将“两个”改成“两岸”。


海海文化闲谈


题主问: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的“两个”,为何不改成“两岸”?“两岸”是无穷数,这样改行吗?

说心里话,面对这个问题,我心里很纳闷,本不想作答。真不知题主为什么会提出如此低下的问题?这明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问题,偏又这么去问,有失文学欣赏水平!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不可改动! “两个”和“两岸”,虽是一字之差,却谬之万里!若用了“两岸”,将大错特错,十分谎谬!道理十分简单:

杜甫这首诗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首先要全面了解这首诗的场景:

有两只欢快的黄鹂,在翠柳之间低声鸣唱。它装饰了当时境界的宁静与空旷,有一、两声黄鹂的轻唱,更显得此情此景的幽静和美丽。如果用了你所说的“两岸”,岂不是乱了景象,违背了当时向场景!你想,两岸的黄鹂一片嘈杂,鸣叫不止,又是怎样的意境。再说诗中并没有“两岸”可寻,它不是一条河!而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海面,何岸之有?无稽之谈。

由此可见,用“两岸”之想,实属欠缺。这一点不用质疑大诗人会有败笔,只有我们自己少见多怪,狂想妄断罢了。

真的不希望再看到类似无知的提问!


老张9844


这首诗相信每一个有小学学历的人都听说过整首诗如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主的问题无非在纠结“两个”还是“两岸”,我的观点是:“两个远远好过“两岸”。

宏观来看下,整首诗一句一景,分别描绘了四副景象,但是缺相互贯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整首诗的情感变化是由一种春色盎然到黯然思乡,由乐转哀,所以前两句不得过于欢乐,两个黄鹂鸟,叽叽喳喳 ,诸位可以想象一下,两只鸟叽喳和两岸鸟叽叽喳喳的不同,一定是一两只鸟的啼鸣更能够刺激我们的大脑。

再联系作者,此时的杜甫正孤独而失意,窗前的景色看似很美,实则更容易让人忧愁,正是开篇的两只,让子美先生干涸而孤独的内心得以黄鹂鸟的陪伴,这种感觉让懂杜甫的人更加的同情与伤感。


求知耳东


“两个”不能改为“两岸”如果改为“两岸”这首诗存在如下不妥。

首先。失去对偶的意义。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对偶句。两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对的非常工整而严谨。又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果要改成“两岸”的话。“一行”也得改。如果改成“无数”才能对”两岸。那么这个画面变得模糊不清。引不起人们的生活体验。当读到“两只”和“一行”时让人马上想起在哪见过这种画面。这幅画面立即在大脑中浮现出来了。

二:“两个”比“两岸”的真实性更强。有种夫妻的寓意。现实生活中鸟成夫妻形式出现在树上的多,有时是一对,有时是两对,三对地出现。我们在生活见到的也确实这样。两岸的黄鹂也不真实。杜甫是“史诗”的诗人。是遵照事实的。两只黄鹂在树上鸣叫是他确实看见过的情景。两岸就失真了。

三:两只比两岸的距离近,更能表达杜甫当时的好心情。经过安史之乱后,国家安定了。杜甫也回到了成都的草堂。回到“家”了。心情比较好。就借景抒情写下这首诗。两只黄鹂在眼前鸣叫,很高兴。如果改为两岸的话。距离远,鸟的叫声不清脆,是嗡嗡响声。况且两岸的鸟也不一定看得见,更不定听得清楚。





王喜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从小背到大的诗,可以说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气,当初安史之乱后,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随回到成都草堂,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时,情不自禁写下了一组即景小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写出了鸟儿的成双成对,但一般来说,鸟不是用“只”的吗?为什么杜甫用的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而不是“两只黄鹂鸣翠柳”呢?

还是说唐代指鸟的量词是“个”?其实“个”和“只”在唐诗中的使用情况,跟现代汉语方言差不多。

用“个”来指人的情况有很多,如:王勃写的“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这里的陶家是指一类人,即像陶渊明那样的爱酒之人。

卢照邻写“若个游人不竞攀,若个倡家不来折”,任华写杜甫是“昔在帝城中,盛名君一个”,还有无名氏的“一双前进士,两个阿孩儿”等等。

也有用来指物的,如:杨炯的“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岑参的“橘怀三个去,桂折一枝将”,杜甫的“村鼓时时急,渔舟个个轻”等。

指鸟用的量词确实多以“只”为多,如:白居易写“老鹤两三只,新篁千万竿”、“朱顶鹤一只,与师云间骑”,元稹写“只应长在汉阳渡,化作鸳鸯一只飞”等。

与此同时,“只”还可用于指箭、船等,相当于今天的“支”。

指鸟或动物也有用“个”的,不过在杜甫之前,似乎没有用“个”来指鸟或动物的,杜甫在创作中多次用到“个”,像“庭前把烛嗔两炬,峡口惊猿闻一个”、“打破蜘蛛千道网,总为鶺鴒两个严”等,包括“两个黄鹂鸣翠柳”。

由此大胆猜测一下,用“个”指鸟,可能是杜甫所创,也有可能是他将民间的口头语用来作诗。

而“个(箇)”的音是去声调,仄声字,按照诗歌格律,“个”和“只”是可以替换的。

但“个”字不是发音短促的入声调,“行”是“平声”,古诗讲究“仄、平”对仗的韵律,“只”是“平声”,与下句的“行”够不成对仗的韵律。所以用“个”整体读起来其实更加舒缓一些,也更协调。

杜甫之所以不用“只”,而用“个”,可能是因为“个”更接近当时的民间口语,读起来更加通俗易懂,而且用指人的词来指黄鹂鸟,感情上更显亲切。


郑州贺哥


两个不能改成两岸。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杜甫是在草堂写的,因为原诗有窗“窗含西岭千秋雪”,有门“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近距离的看到外边树上两个黄鹂,听到黄鹂“鸣翠柳”,用两岸的话,且不说有没有这么多的黄鹂鸟,他也不可能看到那么远,听到那么远的鸟叫声,除非是啼不住的两岸猿声。

原诗是有层次的,远近层次分明,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近处树上,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远处天空。窗含西岭千秋雪是远眺,门泊东吴万里船是近睹。如果用两岸,那就远了。

诗人心中是愉悦的,鸣翠柳,悦耳动听,有欢快的感觉,用两个,带有一点小俏皮。用两岸则没有。

杜甫那是大家,不会犯硬伤性的错误。


神助渡人的


杜甫的诗“两个黄鹂鸣翠柳”若改为“两岸”,从字面上来说,与下一句的“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一行”够不成对仗的韵律。再有若改成两岸这个无穷数,你想一想鸟叫本来就“叽叽喳喳”,若是写成“两岸”,场面该有多么嘈杂,混乱。但这里用“两个”,就把鸟儿拟人化了,两个鸟儿成双成对,一问一答,该有多雅致多动听多生动。什么时候,读起这句诗,你都不难想像得出两个鸟儿上下翻飞,优美地鸣叫着,嘻戏着。若是写成“两岸”的鸟儿,你目之所及,看得到那么多鸟儿吗?所以这一句诗里的“两个”,别说改成“两只”,“两岸”,不论想怎么改,都没有“两个”能这么形象地表达诗人杜甫想要表达的初春景象和作者的意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