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妈妈需要了解这3点,对孩子的恢复很有帮助

每当孩子们生病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习惯性的自责,啊、心疼愧·····各种情绪随时涌上心头。

此刻的父母们,是如此的期盼孩子尽早康复,如此的希望快回到原来的生活节奏。


我们潜意识里有一个念头生病是不好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我遇到了李辛老师的《儿童健康讲记》

● 被孙俪、徐文兵、梁冬很多名人推荐。

● 有人这样说:每次说起李辛老师,都好像能呼吸进一口清雅的气。


这些年,我们发现很多健康问题,不是单纯的肉体问题,还有信息化过度的问题。

现在很多的健康问题,要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来考虑。我们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一直在大量消耗我们的精气神,让我们远离平静、饱满的原点。

人永远都会生病,从婴儿变成幼儿,幼儿变成少年,然后变成青年、中年、老年,这一路都有可能生病,我们无法找到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思路。

我们需要了解,生病是正常的

一个人生病,还有小孩子的生长、发育、修复……是一个身体自然变化调整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常见的症状。

什么是常见的症状?我们都经历过发烧。比如我现在在演讲,一切还不错,但讲了两个小时以后,会觉得有点热。大家也有这样的感觉吧,有时候连续努力工作几个小时后,脸有点红,浑身都有点热,那会儿要是去量体温,没准就是低烧。

大家这时会不会马上就要去医院?或者马上吃药?马上按摩穴位……好像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吧。

同样,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些也是正常的反应,和打嗝放屁一样,都是身体的调整反应,只是反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把每一次生病当作一种学习,找到其中的规律

至少做爸爸妈妈的要学。通常,不太忙乱的妈妈,心会比较静一点,细一点。细心的妈妈能发现,小朋友从小到现在,每年发两次烧或者三次烧,似乎能找到规律,问题不大,如果平均每个月发一次烧,就有点问题了。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体,如果有某件事情定期发生,应该能找到规律。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原因?是吃多了?受寒了?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跟季节有关?跟情绪有关?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还有,孩子每一次生病以后,他的反应模式都有哪些?程度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这些都可以观察到。每一次你用中药或西药、刮痧或按摩,或者泡脚,或者敷冰袋,有没有效果?好的效果是哪些?不好的效果有哪些?我们要注意去观察学习,不要每次生病都白生了。

安心静心的状态很重要

心不静的话不可能学习到什么东西。每一次急急忙忙应付症状,没有安心观察过整个过程。或者因为你的生活太忙太满、节奏太过紧张,这时再加上小孩子突然生病,你根本不能静下来观察处理,连你自己病了也没办法,都扔给医生。

经常是,小孩病了,可是家长还要上班,心急火燎,见啥都烦,急冲冲送到医院看病,医生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医生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孩子整个的生病和治疗过程完全没弄明白。那就有点像我们玩过的电子游戏“弹球”。一个球弹出去,不知会遇到什么,也不知会弹到哪里去,完全是随机的。


妈有一个单方面的、没有考虑全盘条件的期待,那就是“今晚一定要退烧”。

我们的政治课上常说,不能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下子进入共产主义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如果我们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跑步退烧,会导致很多问题。

啊、心疼愧疚

······各种情绪随时涌上心头

此刻的父母们

是如此的期盼孩子尽早康复

如此的希望快回到原来的生活节奏


我们潜意识里有一个念头生病是不好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直到我遇到了李辛老师的《儿童健康讲记》

● 被孙俪、徐文兵、梁冬很多名人推荐。

● 有人这样说:每次说起李辛老师,都好像能呼吸进一口清雅的气。


这些年,我们发现很多健康问题,不是单纯的肉体问题,还有信息化过度的问题。

现在很多的健康问题,要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来考虑。我们现代人选择的生活方式一直在大量消耗我们的精气神,让我们远离平静、饱满的原点。


人永远都会生病,从婴儿变成幼儿,幼儿变成少年,然后变成青年、中年、老年,这一路都有可能生病,我们无法找到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思路。

1.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生病是正常的。

一个人生病,还有小孩子的生长、发育、修复……是一个身体自然变化调整的过程,尤其是那些常见的症状。

什么是常见的症状?我们都经历过发烧。比如我现在在演讲,一切还不错,但讲了两个小时以后,会觉得有点热。大家也有这样的感觉吧,有时候连续努力工作几个小时后,脸有点红,浑身都有点热,那会儿要是去量体温,没准就是低烧。

大家这时会不会马上就要去医院?或者马上吃药?马上按摩穴位……好像休息一下就可以了吧。


同样,感冒、发烧、拉肚子……这些也是正常的反应,和打嗝放屁一样,都是身体的调整反应,只是反应的方式和程度不同。

2.把每一次生病当作一种学习,找到其中的规律。至少做爸爸妈妈的要学。通常,不太忙乱的妈妈,心会比较静一点,细一点。细心的妈妈能发现,小朋友从小到现在,每年发两次烧或者三次烧,似乎能找到规律,问题不大,如果平均每个月发一次烧,就有点问题了。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体,如果有某件事情定期发生,应该能找到规律。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原因?是吃多了?受寒了?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跟季节有关?跟情绪有关?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还有,孩子每一次生病以后,他的反应模式都有哪些?程度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这些都可以观察到。每一次你用中药或西药、刮痧或按摩,或者泡脚,或者敷冰袋,有没有效果?好的效果是哪些?不好的效果有哪些?我们要注意去观察学习,不要每次生病都白生了。

3.安心静心的状态很重要。心不静的话不可能学习到什么东西。每一次急急忙忙应付症状,没有安心观察过整个过程。或者因为你的生活太忙太满、节奏太过紧张,这时再加上小孩子突然生病,你根本不能静下来观察处理,连你自己病了也没办法,都扔给医生。

经常是,小孩病了,可是家长还要上班,心急火燎,见啥都烦,急冲冲送到医院看病,医生开什么药就吃什么药,医生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孩子整个的生病和治疗过程完全没弄明白。那就有点像我们玩过的电子游戏“弹球”。一个球弹出去,不知会遇到什么,也不知会弹到哪里去,完全是随机的。


妈妈有一个单方面的、没有考虑全盘条件的期待,那就是“今晚一定要退烧”。

我们的政治课上常说,不能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下子进入共产主义阶段,需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如果我们想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跑步退烧,会导致很多问题。

所以,以上三点作为前提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学会这些后,你不光能从小孩子的每一次生病中找到线索,也能帮助你在生活的其他面向理清思路。


我向很多父母推荐过李辛老师的【儿童健康讲记】,书里说的不是怎么治病,而是告诉我们怎么找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有些妈妈觉得看不懂,可以慢慢看,或许你太急躁,急切期望从里面找到答案,越急躁这个书,你反而看不懂。


打开自己的认知,这个不是在育儿,你看完以后,就觉得反而是在育我们【自己】❤️


我向很多父母推荐过李辛老师的【儿童健康讲记】,书里说的不是怎么治病,而是告诉我们怎么找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有些妈妈觉得看不懂,可以慢慢看,或许你太急躁,急切期望从里面找到答案,越急躁这个书,你反而看不懂。

打开自己的认知,这个不是在育儿,你看完以后,就觉得反而是在育我们【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