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挖坑後人填——淺析宋朝優待官員的恩蔭制度

我國古代的封建制度,一直以來都是在盡力維護保證官員的特權與地位,特別是在優容士人、厚待官員的宋朝,世卿世祿的傳統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並限於宋朝的具體情況,形成了獨具特色並不斷髮展的恩蔭制度。

宋朝統治者以恩蔭制度來籠絡高門世族,鞏固統治根基,在宋太祖開國之際,為迅速穩定國家局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當然,隨著恩蔭氾濫,蔭補官員數量累增,恩蔭制度又成為一個巨大的國家負擔,直接造成了著名的"冗官"現象,又反過來動搖了宋朝的根基,因此又隨著各代具體情況不斷進行調整改革。

前人挖坑後人填——淺析宋朝優待官員的恩蔭制度

宋代官員享有蔭補子弟、親屬為官的特權,是歷朝官員都無法比擬的,蔭補名目之多、範圍之廣,絕對讓人驚歎,完全就是把走後門、拼家世的不正之風合法化,特別是在科舉制度已經比較完善的宋朝,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數量竟然還要低於恩蔭得官者,當然這個從側面也可以說是激勵了寒門士子讀書為官,畢竟解決未得利益者的反對抱怨,最好的辦法自然就是使他成為既得利益者。

起源和概況

恩蔭制度在中國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為了保證特權階級的子弟、親屬可以世代享有與庶民不同的地位,早在上古奴隸社會就產生了世卿世祿制度,到了周就有了宗法分封制,秦朝有葆子制,兩漢有任子制,隋唐時即發展為恩蔭制。當然,唐朝時的恩蔭制度還比較可控,五品以上官員蔭孫,三品以上官員蔭曾孫,其他的親屬如兄弟、叔侄,則是不在恩蔭的範圍之內。等到宋太祖黃袍加身,後面又杯酒釋了兵權,官僚地主階級世襲爵位和封戶的特權就被拿掉了,但是為了保證中高級官員的利益,大氣的宋太祖就把恩蔭制度用起來了,在不斷的發展中,宗室、外戚、中高級官員甚至是前朝皇室、名臣後裔,都可以享受這一福利待遇。

前人挖坑後人填——淺析宋朝優待官員的恩蔭制度

宋朝的恩蔭,分為正常情況和非正常情況。

正常情況大概有這麼幾種:國禮蔭補,"<strong>國之大事,唯祀與戎",遇到國家級的禮儀祭祀活動,除了眾所周知的大赦天下外,到了相應級別的官員就可以上奏請蔭,並根據官員資歷有所區別,即初遇大禮、再遇大禮、三遇大禮。聖節蔭補,古代皇帝過生日,全國人民都跟著過節,自然要普天同慶,因此也會蔭補官員子弟。致仕奏補,官員退休的之後,朝廷為了踐行尊老愛幼的光榮傳統,褒獎官員為趙宋王朝一生的奉獻,會蔭補官員子弟。遺表奏補,文官任太中大夫以上、武官任觀察使以上,在給朝廷上人生總結的時候,都可以提出蔭補子弟的請求。這些正常情況,只要官員達到了一定的級別,其子孫親屬都可以按級別享受蔭補,大體上是文官子孫授文散官,武官子孫授武散官。

前人挖坑後人填——淺析宋朝優待官員的恩蔭制度

宋朝官員

非正常情況就比較簡單:一是地方官員子弟朝賀蔭補,每遇到新君繼位,地方官員都要派子弟進京朝賀並送上貢品,皇帝為了禮尚往來,都會給這些人授官,如宋英宗即位時,"<strong>郡縣致貢奉入,悉命以官"。二是褒獎撫卹蔭補,這個點機動性就很強了,基本都是有皇帝自己隨性把握,只要是獎勵軍功、撫卹將士、昭雪沉冤、褒揚忠烈等等情況都可以,廣為人知的就有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楊業被遼國俘虜絕食殉國後,宋太宗"<strong>錄其五子為官",比如還有慶曆元年(公元1041年),汾川縣尉董正卿為國捐軀,蔭錄其子為太廟齋郎,補其弟為縣主簿。

發展和變遷

宋初的沿襲與完善。宋初的官員蔭補制度基本是按照唐五代的舊制執行,並且是從一開始就繼承了這個制度,"<strong>太祖受禪,文武五品以上得蔭子弟",但是其實此時對官宦子弟蔭補還是控制的比較嚴,因為蔭補之後只能說是有了官員身份,有了相應的政治地位,如果想要擔任正式職務,出來上下班,那就還得通過蔭補官員入職考試,剛開始這考試還不是走流程,授實職的數額也嚴格控制,因此在宋初恩蔭制度還是得到了一定認可,當時宰相趙普出將入相二十多年,他兒子蔭補了六宅使還是天子特別任命,他弟弟蔭了河南推官,十年了都沒輪到過去接班。可宋太宗上位之後,出於拉攏官員、鞏固統治的目的,擴大了恩蔭的種類與範圍,特別是確定了朝賀蔭補、國禮蔭補以及聖節奏補,基本確立了宋朝的恩蔭制度。

前人挖坑後人填——淺析宋朝優待官員的恩蔭制度

宋朝士大夫

真宗的控制與氾濫。等宋真宗繼位後,他好大喜功,大搞封禪泰山、祭祀天地,為了以示與臣民共享太平,尤其是為了得到朝廷官員對他祭祀天地這些浩大工程的支持,更加擴大了恩蔭範圍,同樣為了對恩蔭進行管控,他在大中祥符八年頒行了宋代第一部較為完整的官員蔭補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了官員的蔭補特權,並使得恩蔭走上法制軌道。可是,宋真宗的蔭補法實在有點太優厚了:<strong>文官從侍御史知雜事以上,每年奏補一人;從帶職員外郎以上,每三年奏補一人。武臣從橫行以上,每年奏補一人;從諸司副使以上,每三年奏補一人

。這樣,只要級別到了,就可以一直申請蔭補家屬,這可是沒有兄弟、叔侄等親屬關係的嚴格限制,只要熬到夠時間,整個家族都能受益。

前人挖坑後人填——淺析宋朝優待官員的恩蔭制度

後期的填坑與失控。等到仁宗繼位,隨著恩蔭人數越來越多,恩蔭導致冗官問題成為了朝野共識,改革與限制成為了此後恩蔭制度的常態,但是官僚階級、既得利益者的自我改革,肯定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先是天聖元年,"<strong>詔文武官奏蔭子弟各從本資

",開始嚴格按照本官性質區分恩蔭文武;天聖二年,"<strong>詔臣僚奏薦子弟,並須言服紀親疏,即不得奏無服之親",就是不能恩蔭無服之親,關係太遠的就不能冒奏了。等到了慶曆年間,范仲淹執政,開始改革,即"<strong>慶曆新政",他向仁宗上書《答手詔條陳十事》,第二件就是"<strong>抑僥倖",即要求改革恩蔭制度,當然新政失敗,此次恩蔭改革不了了之。但是問題還是要解決,到嘉祐年間,恩蔭改革再度興起,朝廷相當一部分重臣強烈要求改革,他們也知道,這樣玩下去,蛋糕大家都想吃到最後大家都吃不到,因此嘉祐元年,頒行蔭補新條,其中最重要的是廢除了聖節蔭補,嚴格限制恩蔭範圍。此後神宗熙寧年間又頒行新恩蔭法,裁抑外戚恩蔭,並普遍降低了恩蔭品級,此後宋朝恩蔭制度就一直大體沿襲。宋哲宗時元祐更化也進行了恩蔭改革,宋徽宗時政治黑暗恩蔭愈發不可控制,但是他也規定了文官必須工作十五年、武官必須工作二十年才可以得到蔭補。

作用和影響

籠絡了人心。恩蔭制度保證了高官權貴子弟進入仕途的道路順暢,緩和了官僚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把最頂層的統治階級都弄成了利益共同體,那大家自然一起跟著趙家幹事業。雖然內容上有所區別,但是宋朝的恩蔭制度仍然是世襲特權的延續,能夠最直接地把人團結起來。比如太宗朝,為了籠絡宰相盧多遜,太宗趙光義在盧多遜兒子盧雍入仕時,就給他蔭補為水部員外郎,這可是正七品的官職。

前人挖坑後人填——淺析宋朝優待官員的恩蔭制度

宋代官員影視形象

鞏固了統治。恩蔭制度,較為穩定地為宋朝提供了一支素質可用中下層官員隊伍。在宋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統治疆域迅速擴張,隨之而來的是官員緊缺,而恩蔭制度則是從另一個方面解決了這個問題。首先是忠心可靠,恩蔭入仕的官員,整個家族都在趙宋集團打工,自然到了地方能擁護中央統治;其次是能力可用,高級官員的親屬,肯定有一定的文化素養,稍微鍛鍊下,開拓可能不足,守成應該問題不大。有這樣一支官員隊伍,自然能夠鞏固統治。

前人挖坑後人填——淺析宋朝優待官員的恩蔭制度

造成了冗官。這個就太明顯了,宋朝入仕,有貢舉、奏蔭、攝署、流外、從軍五種方法,其中奏蔭在宋朝是超過科舉的重要進入官場途徑,宋人自己都說,"<strong>欲清入仕之源,莫若減任子之法",要想控制冗官,最好就是減少恩蔭。恩蔭制度發展完善的背後,就是冗官現象的無法控制,太宗朝末年,冗官就初見端倪,有大概兩千多人安排不了,等到仁宗時,有一萬餘人,到了徽宗年間,增加到三萬一千餘人。

導致了腐敗。恩蔭制度的無法控制,就導致了一批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進入了官場,王安石就說過這些恩蔭官員,"<strong>庠序不教之以道義,官司不考問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義",上學不讀書,領導不考察,父兄不教導,甚至有些是三五歲就當了官,毫無才能,也無經歷,這樣很容易就造成吏治腐敗,官場混亂。

  • 小結

一個王朝的興起,是一家一姓帶著一大批人的興盛,宋朝統治者就利用恩蔭制度,網住了帝國的精英階層,從而維護自己的封建統治。而恩蔭制度在宋朝的不斷髮展變遷,也體現出宋朝統治者與官僚集團的基本關係,用之則揚,棄之則抑,只要集中皇權穩定之後,統治者必然會發起改革,來限制恩蔭制度,確保自己統治的穩定,反之,如果是統治者的弱勢時期,那必然後利用這個最簡單地方法來拉攏利用官僚集團。所以有太宗、真宗的擴大任用,也有後來仁宗、神宗的限制改革。


1.《北宋文武官員恩蔭制度探究》,白文固;

2.《宋代蔭補制度研究》,遊彪;

3.《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