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01關於石雕

關於石雕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新石器時期,當時石器加工是我們祖先在外謀生一種必備的技能,為了能在艱苦的生活中活下去,石雕便就一直延續到如今,而關於石器的藝術創作,從人們最早追求“實用性”,到最後為了滿足不同的社會環境和制度對於石器的需求,從而延展出不同的類型和風格特點的石雕文化。

中國有句古話:“無規矩不成方圓。”放在石雕上面也是很應景,石器原本就是一件不規則的東西,古人對於它的審美不斷的發生改變,故此也在雕像家的手中變得很“規矩”,漸漸隨著漫長的歷史,石雕藝術的創作也不斷的發生演變,在類型上和樣式風格上都有別樹一幟的美感。

而在秦漢時期,中國石雕在藝術上有著突破性的發展,一些大型圓雕和浮雕也在相繼出世,比如氣勢磅礴的漢代茂陵霍去病墓石雕,僅僅靠著就地取材,巧妙的雕琢這些石器,在遠遠看過去,就有一種渾然天生的自然之美,恍若置身其境,正如魯迅先生給予的高度評價:“廣惟漢人石刻,氣魄深沉雄大,粗獷豪邁,渾樸古拙。”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漢代茂陵霍去病墓石雕


02雕刻藝術與文化影響

(一)文化影響下的秦代雕刻藝術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中央集權統一的目標,在先後吞併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後,37歲的他自稱始皇帝,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正式全面的進入了君主專制的封建時代。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

吳王闔廬之冢“卒十餘萬人治之,取土臨湖,葬之三日,白虎居其上,故號雲虎丘。”

從這段文獻記載來看,陵墓石雕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是秦代的陵墓石雕卻在史書上只留下隻言片語,並沒有像描寫漢代石雕文化那樣隨處可見,可能一個原因就是秦代存在的週期很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始皇帝在民間大肆推行“焚書坑儒”,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人數量的驟減。

但是也可根據兩漢時期陵墓石雕中普遍出現的石虎來看,再加上石虎在戰國就已經出現,而白虎這種神瑞本身就有著鎮墓驅鬼的作用,所以秦陵中沒有可能不用,關於這點,其實也可以在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兵馬俑”中尋得答案,雖然俑人和石雕並沒有本質的聯繫,但是都作為一種帝王的陪葬品,還是具有一定的淵源。

所以帶著這點關係,來看看秦朝文化。

嬴政在還沒有統一六國的時候,其雄心壯志便是振長策吞六合、建立唯一的中央政權,所以他在完成這個夙願之後,在“非令壯麗無以重威”的觀念下建築營造宮室,所以不惜大興土木,建造規模恢弘的阿房宮、陵寢,這點雖說有點勞民傷財,但是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時的藝術作品的完成,這個裡面就有帝陵中的石雕,和地下葬俑陶塑一樣,這些厚葬在造型上要力求雄渾壯闊,以襯皇帝宏偉壯麗的功績,在人心方面達到威懾內外、紀功銘德的禮教功能。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秦皇陵兵馬俑


(二)文化影響下的漢代雕刻藝術

和秦代石雕文化不同的是,漢朝人們格外注重神道和放置神道石刻,因為一方面由於漢朝初期經濟較落後,當政者不得不採取“黃老之術”來恢復經濟,加上漢代受“楚風文化”頗深,關於這點,在往期文章《 》一文中有所涉獵,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漢代人們對於楚風文化中的一些神話人物尤為信奉。

西漢經濟在漢武帝時期以屬富足,人們在普遍追求精神方面的同時,也讓他們不得不思考死後的事情,再加上當時儒學孝悌文化興盛,使得“上陵之禮”慢慢開始盛行起來。

這就意味著這些墓葬的規格和建築形制也要隨之發生變化,墓前的石雕建築應運而生,由此也算是拉開了中國陵墓石雕藝術的帷幕。

漢代眾多的石雕代表中,要以漢武帝時期霍去病的墓最為典型,霍去病為西漢著名將領,整個人一生便是為了西漢追退匈奴戎馬一生,但是元狩六年前英年早逝,當時年僅為24歲。漢武帝痛失愛將,為了感懷,故此給予他恩遇,讓他能和自己一起葬在茂陵。而

他的墓前的石雕,整個石刻群以“為冢象祁連山”之意,為了追極為自然的石雕,便令能工巧匠在石頭上雕造各類天趣宛然的動物和人物,讓這些石雕得以存於墓冢中,其中的“馬踏匈奴”是整個墓葬中的“精華”,這個傲然卓立的戰馬,踏立於一執弓握箭的人物之上,大概霍去病的所有輝煌功績便存在於這一人一馬的石雕作品中。

霍去病的墓葬中的石雕便是循石造型中一個最輝煌文化,其中的石雕雕刻簡練,但刀刀都蘊藏的頗有力度,在講究自然的同時又充滿了古樸渾厚、沉雄博大的將軍氣魄與石雕風格。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馬踏匈奴


03雕刻石雕的造型特點

(一)天然成就

在受“黃老之術”的西漢初期,對於一些“自然生靈”無一不充滿敬畏,這些思想在石雕塑造上便成了一件不得不提的的事情。正如上文中提到的霍去病的墓葬石雕中,極大的程度上就地取材,一些自然生成的雕塑,再依據本身的特點加以創造。

在霍去病的眾多的石雕中,還有“人與熊”這件,這座雕塑的本體為一件大型鵝卵石,在它本身的自然輪廓上面進行雕刻,只簡單的加了輔助浮雕技巧,就生動的展示出來野人由於與熊搏鬥,一隻眼睛瞪得賊大,就連兩隻腿也表現的惟妙惟肖而向後伸展,這些自然之中產生的“殺氣”,將這塊石頭注入了靈氣,成為了一件不朽的作品。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茂陵


(二)動感和誇張

漢代雕塑文化中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喜歡用“動態”之美,運用一些直接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來展現動態美,其中以武威出土的銅奔馬為最,這件藝術品也成為了甘肅的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雕刻家運用誇張的手法,展示出來三足騰空、一足踩在鳥背上凌空而起的的駿馬,這個畫面雖然是靜止的,但是這匹良駒騰空而起的一個動作,似乎就具有古人們常說的一種“樹欲靜而風不止”的美感,將這件藝術品刻畫的極度傳承。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馬踏飛燕


(三)圓雕、浮雕和線刻

古代的雕刻工匠通過高浮雕形式來描畫出繁密的曲線,藉此來陪襯主體來作為裝飾元素,似乎中國的藝術更注重以“線”的描繪來表現,這種表現手法有點像是由繁入簡的抽象手法,像是宗資墓前石辟邪靈異的身軀周圍,有一些密集拱起來的曲線,這點有點像是衣襟上的裝飾物,或許也是由於當時的雕刻技術有限,這些線的不協調,其中有粗有細,類似於波濤,這也就印證了神獸是遨遊在其中的,這種不嚴謹的細線中,在這些莊嚴的陪葬品中有一種動態的韻律。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宗資墓


(四)動物寓意

不管是以道家學說來看,還是以楚風瑰麗的文化看,漢代人們普遍對於一些自然生靈和聖獸都有一種敬畏感,故此能在很多的石雕中找到以動物為原型的石雕。比如著名的漢代墓葬——張騫墓石獸。

關於張騫是絲綢之路的著名功臣,前後兩次出使西域,為漢王朝聯絡西域各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在元鼎三年逝去,葬在現今的陝南城固縣。而他的墓前的整個石獸都採用石灰岩質的圓雕作品,據一些學者對這個墓葬的研究,發現這個石獸極有可能是東漢明帝時期為了紀念張騫的功績所造,且先拋開這個石獸的雕刻年代不管,就單單以造型來看,這個石獸不僅身形矯健具有一般動物的造型,而且就肩部所刻的雙翼為這個石獸增添了不少的神話色彩,在如今看來也是讓人嘆之不絕,雄壯之姿猶存。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張騫墓前的石雕


04藝術成就

上面提到,石雕文化與當時的厚葬迷信密不可分,石雕文化便藉助著秦漢兩朝不同的政治文化,先後獲得了很大的發展。秦朝時期的雕塑是一種寫實風格,融合了帝王王權之上和法家現實主義思想,這些的背後,無一不是思想勞動者對於創造力的再一次革新,秦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貴族”王朝,其創造出的藝術珍品是有著雄偉磅礴的實質。

漢代的藝術,融合了楚風的浪漫恣肆、豪放不羈的風格,還有道家思想中的“自然而然”的思想,這兩種的思想並沒有取得一定的融合,在石雕工匠繁密複雜的雕刻中分出了風格不一的石雕,卻在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構成了如今我們看到的石雕。

秦朝與漢朝的石雕文化自從興起,它在造型藝術上面和雄渾風格上面有了一定的統一,這點的創作風格,在文化藝術上面說,自漢以後的歷朝歷代在雕塑領域方面,無一不是以秦漢雕塑作為“官方模板”,為此,顧森先生在《

秦漢藝術史》中將此不惜大揮筆墨:

漢畫像磚、石既有商周銅器的傳統可繼承,又有自戰國以來出現、而在漢初就高度發達的漆器工藝中的圖繪技法可借鑑。

正是我們國家不同於世界其他藝術的風格,也使我國雕塑文化可以獨樹一幟。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05小結

秦漢時期是我國曆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朝代,其中的許多文化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的石雕藝術也具備了一定的突破發展,但由於秦代大型石雕僅僅只能存在於史書上,並沒有實物可以佐證,但在秦漢歷史上的石雕創作風格上都具有一定的氣勢磅礴,特別是一些圓雕和墓室浮雕藝術相繼問世後,讓整個的秦漢石雕文化燁燁生輝。

幾乎每一件藝術品都逃離不開所處時代對其的影響,石雕文化的不同造型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那個朝代對此的精神態度,也正是這些文化讓現在的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這些震撼人心的藝術品。

-END-

參考文獻:

劉宗超·《漢代造型藝術及其精神》、《史記·平準書》、長北·《中國藝術史綱》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一經後臺檢測轉載到其他平臺,後果自負。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馬踏飛燕:秦漢的眾多石雕文化,為何說能上起商周,下至唐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