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是朱元璋的第几代孙子?

滴血微笑


朱元璋给二十多个儿子每人子孙后代取名字制定了不同的派语。

朱元璋的儿子们姓名都是两个字,例如朱标、朱棣、朱植、朱权。从孙子开始往后男丁取名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姓朱,第二个字是固定派语,第三个字必须按火、土、金、水、木五行轮回取偏旁。

老四永乐皇帝朱棣这一支系的派语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共二十字二十代。

可是只传到第十代由字辈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就灭亡了,崇祯是朱元璋的第十二代孙。


西贼闻之心胆摇



明朝历12世16帝,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当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第12世孙。

明朝是按照传统王朝继承法则的,父死子继,如果皇帝无嗣或者其他特殊情况,就按照兄终弟及来的,而明朝有四个平辈兄弟先后继承皇位,如建文帝与明仁宗是堂兄弟(这个情况特殊点,明成祖朱棣起靖难夺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成祖死后仁宗继位,而仁宗与建文帝是堂兄弟,但跟普通意义上的兄终弟及没关系),明英宗与明代宗是亲兄弟,明武宗与明世宗是堂兄弟,明熹宗天启帝与明思宗崇祯帝是亲兄弟。

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在应天府(今南京)建立了大明王朝,原本打算将皇位传给太子朱标,无奈天不遂人愿,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只好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并在死后将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之后,开始着手削藩,朱棣不满建文帝的削藩举措,以“清君侧”的名义带兵攻入了应天府,篡了侄子的帝位,自己做了皇帝,即明成祖,从此明朝的皇位就在朱棣这一脉传承了下来。

朱元璋在生前给后世皇子取名定了一个规则,于是就给每个儿子写了一首20字的“打油诗”,太子朱标一系: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燕王朱棣一系: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朱元璋的儿子们名字为两字,从孙子辈开始取三个字的名字,名字第二字要从自己一系的20字“打油诗”中按照辈分循环使用,第三字为带有五行偏旁的字,按照“木火土金水”的顺序循环使用,可没那么多带“五行”的字,所以就造了许多字,堪称“元素周期表”。

崇祯为明成祖朱棣一系,取名自然按照朱元璋给燕王朱棣一脉定下的取名规则,到崇祯皇帝这一代,轮到一个“由”字,所以崇祯皇帝的名字是“朱由检”,对照以上“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的顺序就可以看出,崇祯皇帝为第十代“由”字辈,是朱元璋的第12世孙。


麟史Rain


崇祯是朱元璋的第十二代孙,明成祖朱棣的直系。



明太祖朱元璋草创明朝,立自己的长子朱标为太子,可惜后来病逝,太祖伤心不已,坚持立朱标的次子(长子朱雄英,早夭),也就是自己的皇太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这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按正常情况,明朝的皇帝都会出于朱标这一支,可是历史的精彩之处就在于,你永远都猜不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的四子,当时的燕王朱棣打着靖难的口号,起兵造反,建文四年成功打入南京城,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朝的帝系就此发生转变。

朱棣在位时五征漠北,大大打击了北元残余势力,他曾下过这样一道圣旨:

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他做到了

他的子孙崇祯,也做到了。

传到崇祯的时候,明朝外忧内患,内有农民起义军造反,外有后金在关外虎视眈眈。

已是独木难支,大厦将倾了。

崇祯十六年(1634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打入北京城,崇祯最后在景山自缢,留下一封大书。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死时身边仅有一个太监陪同,明朝灭亡。

崇祯完全可以离开北京,前往南京保存实力,以图将来恢复山河,最起码也能保留一半国土,延续大明的统治。

可是他没有。

又想起来了那句话

我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就是明朝皇帝的气节,这就是我喜欢明朝的原因。


北枳读书


崇祯皇帝朱由检这一脉可以上溯到燕王朱棣,朱棣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嫡四子。母为孝慈高皇后马氏。

燕王朱棣一脉字辈:高瞻祁见祐 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 简靖迪先猷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太宗文皇帝朱棣→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宣宗章皇帝朱瞻基→英宗睿皇帝朱祁镇→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兴献王(明睿宗)朱祐杬→世宗肃皇帝朱厚熜→穆宗庄皇帝朱载坖→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光宗贞皇帝朱常洛→思宗烈皇帝朱由检

由以上世系可以看出,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朱元璋的第十二世孙


代贞


12世孙。


长岛男爵


明朝朱元璋皇帝是开国皇帝(1368年),崇祯皇帝是明朝末代皇帝、亡国君(1644年)。明朝1368年~1644年(一说亡于1683年) ,共16位皇帝,末代皇帝崇祯是朱元璋的第13世孙 ,有着直系血缘关系。

崇祯皇帝朱由检(1611-1644),父朱常洛,母刘氏,崇祯为朱常洛第五子。崇祯的前几任皇帝爷爷万历、父亲泰昌、兄长天启都是昏庸之辈,荒废朝政,国力衰退,宦官当权,官场黑暗,待崇祯主政时已是个烂摊子。

朱由检与其兄长朱由校在位时间都很短。崇祯16岁时继承帝位,遇上小冰河期天气异常寒冷,灾荒频繁,加上外敌频繁入侵,大明帝国已在风雨中飘摇。

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节俭朴素,并六下罪己诏,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

大明后期多次对西南用兵,镇压反叛,浪费了巨大的国力。当时朝廷急需用钱,赋税繁重,先涝后旱,且是连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国库又无钱救济,致使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正是此时起兵造反的,又遇上了满族主儿努儿哈赤、皇太极,异族崛起,内忧外患,局势危急。

崇祯救国心切,下药太猛了,走马灯式撤换大臣,要官员拿出政绩,结果欲速则不达,一生用人无数,却没有一个知己的,乃至城破之际崇祯亲自敲钟,但无一臣子闻钟声而来。

自朱元璋改革科举制度后,选拔出来的官员不是最优秀的。明朝官员多为文官,个个唯利是图,国难当头也死守着那点财宝。崇祯为筹军饷让大臣们捐款,一个个却喊穷叫苦。如崇祯要国丈爷周奎捐钱,可他十分吝啬,还跑到女儿那里哭诉,崇祯只好放过他,但明朝灭亡后,周奎家抄出的财产令人瞠目结舌。

崇祯为人刻薄寡恩,对臣下猜忌心重,许多大臣要么下狱,要么被杀,要么投降于农民起义军或是异族。后来,崇祯竟中了后金的反间计, 凌迟处死抗清名将袁崇焕,自断一臂。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崇祯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可用“无力回天”四字来概括崇祯的一生,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网络图片)

[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


天宁阁


我大明太祖老朱元璋皇帝当初为了让自己子孙世代不饿死分封在各地的藩王,经过几百年的养肥,正好给明末各地的农民军充当了大量的补给站和立威碑,劫掠王府得财充作军饷,斩杀藩王可以立威壮声势。老朱要是知道后期自己的私心反而给民军养肥了大量的野怪用来专属发育,应该会气的死去活来一百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