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思想算不算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覺得如何?

謝玉仁1


對當時社會,孔子思想是中華民族文明一部分,那時候人們大多數人處文盲,法盲,民族衝突,家族衝突,國與國之際衝突。家法大於國法,家族利益至上,宗教信仰神聖高於皇權,思想,道德,行為,法制法規不完善,孔子用的學術規範,準則引導人們,思想,道德,行為統一起來。促進社會走向文明,明確了方向,對人的自我標準,準則,素質素養作出卓越的貢獻。我不要以現代的思維思想來著過去,就想像兒子現在思想,工作,生活來看我們現在的父親母親,從思想思維,肯定也陳舊的東西,年輕人也接受不了,難道父母錯了嗎?不,社會在進步,文明也在進步,我們對國家五千年文明史,不要抱著批判的心態,應去發挖文明的內涵,吸收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如何詮釋全新的適合新時代定義,比如思想,道德,素質素養,行為,準則,孝,順,做人的標準。時代時間不同,需求不同,若干年後,我們現在思想也很陳舊,我們子孫以否定批判的心態面對嗎?


俊成發發發666


孔子思想算不上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充其量不過是偽學,歷史的垃圾而已?

毛偉人曾說過″一切反動派都是尊孔的"?

正如大清入關採取大興儒學策略,搬出孔子扯虎皮當大旗,奴役人民?

又如二戰日本侵略中國,也拉出孔子採取同樣策略?成立許多孔子《國學》學社, 用來殖民國人?

歷史證明這一點,″一切反動派都是尊孔的",為其統治,奴役目的,推崇孔子做為合法的代言人。。。


鑫挺83563181


不算。沒有資格。充其量是封建反動統治者愚弄奴役人民的“遮羞布”,“白手套”,“敲門磚”。

是精神鴉片,“毒雞湯”。

是愚民說教,“洗頭水”。

是桎梏枷鎖,“手腳銬”。

連“文化”都談不上,更不要說“文明”。

“文明"的標誌是科學民主。即民主法治,科學技術。孔子的言論則恰恰相反。

如果是中華“文明”。中華炎黃子孫就不至於落後捱打,就不至於割地賠銀,就不至於王朝輪迴更迭,就應該早已進入民主共和,民主法治。科學技術就不至於落後世界發達文明國家幾十年上百年。


居家活佛


可以肯定地說孔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明五千年,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但個人認為主要包括語言文字 、文化典籍、民族精神、道德倫理幾個方面。而儒家思想既有文化典籍又有道德倫理。特別是中國人民一直恪守的“仁義禮智信”,更是家喻戶曉,深入人心。並且也成為歷代統治者治國安邦的理論之一。

那麼什麼是儒家思想呢?儒家思想是由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學說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週三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象小學生現在學的《三字經》、《弟子規》等,就是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著作編寫的,因此也在儒家思想之列。

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儒家思想也在不斷地調整與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當代文化的需要。





梅花寶劍2


談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理解什麼叫中華文明。

什麼是思想文化?如果這些概念太模糊那就沒法說清楚。


首先應該明白,中華文明是以《大道》為基礎,有《道德經》和《易經》,其實他們的根據都是以先天大道為基礎。是中華文明,先祖對宇宙的認識和理解。

由於其起點很高,對於個人的道德修養,文明傳承的道德修養非常高。

由此就決定了,其文明的起點是很高的,繼承這種文明的人和國家,就要求具備相同的修養,學識和認知能力。

否則要想繼承,這種“大道統一”的學說,並運用於人類文明管理,就不是那麼簡單。

一切學術文化思想,都是先祖對世界的認識,對天地宇宙的認識。


孔子的學術思想,也是他對先祖文化的一些總結和認識,其中也加入了他的一些主觀的概念,對大道的理解並不完善。

也就是孔子儒家學派,只能反映他自己對宇宙天地世界的認識。對人類社會文明的理解。由於他的思想定義過於的偏向於固化教育,是有一定的教條和侷限性的。因此如果繼承完全他的思想文化。必然就會導致一個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走向僵化。甚至於出現道德文明思想倒退的現象。


因此所謂繼承誰家的文化,並沒有什麼用,我們真正應該繼承的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方法。他們是如何去認識這個世界的方法。


孔子對世界認識有他自己的一些理解,但那畢竟是他自己個人,以及團隊對世界的認識。並不能夠代表,我們自己對天地宇宙知識的認識,天地宇宙的知識是無限的,需要我們不斷的去求真探索。


請問,我們應該繼承什麼?

我們應該追求他們這種思考,探索真理的精神。

應該追尋先祖,探討宇宙大道學說的道德精神。


應該繼承中華先祖,對天地宇宙大道,求真務實,不斷進取和探索,完善和提升自我,道德修養和精神文明的認知能力,靈魂思想境界。

只有如此,才能稱之為真正繼承中華文明。

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在先祖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的推動中華文明,朝著宇宙大道的方向昇華,不斷推動中華文明向上發展。


否則我們就會停滯不前,進入衰退的歷史尷尬境地。

因此我們要推動中華文明進步,就必須要求我們的子孫後代,嚴格律己,不斷的求真務實,實事求是,不得說謊,不得務虛,必須有道德自律精神,不斷的提升自我的生命境界,只有如此,才能不斷的完善和推動中華文明的科學智慧文明,引領世界,引領中華文明,走向更遠的將來。



星宇互聯智慧之光


樓主你這是在說政治,不是文化,充其量是政治權力對文化的選擇。你這段話裡涉及到文化的就只有道家的形而上學。

好吧,那我就請教一個關於道家形而上學的問題,希望對中國文化了如指掌的樓主為我解惑。

道家的經典首推道德經。道德經開篇是這麼說道的:“道可道,非常道。”,雖然老子認為道不可說,但是還是說了五千言。那麼我的問題是,既然道無法說清楚,那麼老子是怎麼知道的?或者說他是通過什麼方式知道的?


再請教一個問題。道家提倡絕聖棄智、清靜無為。但是在亂世中卻總是會出現道家人物運用聰明才智來撥亂反正,建立豐功偉業。作為樓主認為的文化核心,道家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說一套做一套”的矛盾的?


最後一個問題。在古代所有的經典中,《易經》被稱為眾經之首,包括道家文化在內的幾乎所有文化都受到了易經的影響。您說儒家文化算不得中華文化,但是孔子偏偏是繼伏羲、周文王之後對易經的發展最具貢獻的人,易經中的繫辭就是孔子的作品。而後世中易經的集大成者邵康節也是儒家的人。樓主對此不知有何看法?


蛋蛋文化知識影視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其學說不僅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發展進程,還深刻地影響著每一箇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以孔子為代表創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流和基礎,時至今日仍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積極作用。孔子不僅屬於歷史,也屬於當代,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候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對春秋末期急劇變革的社會現實,汲取夏商的文化營養,繼承周代的文化傳統,創造了以“禮”、“仁”、“中庸”、“教”與“學”為主要內容,包括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內的完整學說。孔子的學說內涵豐富,自成系統,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禮”

禮”是孔子思想學說的一個重要範疇。“禮”作為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由來已久。孔子曾經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孔子認為,到了周代,“禮”發展得最完備,因此,他最為崇奉的是周禮。在孔子看來,“禮”是從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孔子所謂的“禮”包含內在精神和外在形式兩方面。其內在精神是維護當時的宗法等級制度及相應的各種倫理關係。在《禮記·哀公問》中,他明確指出:“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交也。”所以,他認為講禮,更重要的不在於形式,而在貫徹其內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別強調“仁”的價值和作用。他認為,“仁”既是每個人必備的修養,又是治國平天下必須遵循的原則。對個人修養,他主張“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衛靈公》)。教導學生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對於為政施治,他倡導立足於對人的關心愛護,以教化的方式來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學方法論的意義,又具有品德修養的意義。就方法論來說,其要點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對於這種“中”與“和”的思想,孔子主張不僅要作為一種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方法來看待,而且還應該通過修養和鍛鍊,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質中,成為人的美德。他曾經感嘆地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他自己在為人的風格上也做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們的尊敬。

“教”與“學”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與“學”的思想是他思想學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以前“學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貴族。孔子創辦私學,提出“有教無類”,改變了“學在官府”的舊局面,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孔子自稱“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述而》),他的學生來自十一個諸侯國,有各種出身的人。對於學習目的,孔子通過弟子的言論提出“學而優則仕”的主張,支持平民出身的學生從政施展才能。

在教學方法上,孔子善於發現學生各自在性格和學業上的特點,主張因材施教。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他循循善誘,注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





山西觀媒君


孔子的思想有優秀的,也有糟粕的。總的來說,其思想體系並不算優秀。尤其是德,他崇尚的德絕大部分都是愚民的,守舊的。如果依孔子所言,社會肯定是死水一潭。


用戶9173239586216


在中國解放前的思想應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以官員及文人為代表的少數人,以儒家學佔多,另一部分則是一盤散沙的大多數低層人民以至親,家族方式為主的思想。


大先知377


孔子的思想算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他提出的倫理道德和完美人格為後世幾千年的樹立了標杆和典範。他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等思想是人區別於野人的重要標誌,人不再僅僅依靠本我的慾望為所欲為,反而,人們對自己的行為有所限制,有了更高尚的人生追求。他的整套學說不是僵化的標準,而是自然而然的行為。他思想的核心是“情”,因為人有同情心和慈悲心,所以在面對他人的時候,在處理問題的時候,人不僅僅是為所欲為,自私自利,而是可以為別人著想,相互尊重,人際關係才能有良性的互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