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远程医疗战“疫”显身手

本报记者 刘琴报道

1月29日、2月6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两度“上线”广东远程医疗平台,为重症患者远程会诊。

在此之前,四川完成全国首例5G双千兆新冠肺炎远程会诊;浙江嘉兴桐乡患者跨越60公里接受了全国首例远程超声机器人超声检查。

近日,一批5G远程医疗小推车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启用,来自全国的专家可以通过远程医疗系统对隔离区患者进行诊断。

……

5G远程医疗跨越空间距离,在抗击疫情中搭建起了医生与病人的“生命之桥”,此外它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5G远程医疗大显身手,彰显科技力量。

远程会诊

让患者救助更高效

2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信息化支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充分发挥各省份远程医疗平台作用,鼓励包括省级定点救治医院在内的各大医院提供远程会诊、防治指导等服务,借助信息技术下沉专家资源,提高基层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处置疫情能力,缓解定点医院诊疗压力,减少人员跨区域传播风险。

而就在通知发布的前几天,贵州、四川、广东、浙江等省已经率先开展了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的远程医疗会诊。

1月31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和德江县民族中医院之间,是一场跨越295公里的远程医疗会诊,贵州省人民医院专家综合患者情况初步排除了一例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月26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已将5G+双千兆网络技术首次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医疗救治。1月29日,广州、深圳、珠海三地通过广东远程医疗平台连线,成功完成了5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危重病例的多学科远程会诊。2月2日下午,浙江省人民医院桐乡院区感染病科一名患者接受了远程超声机器人的超声检查,操作机器人的医生不在检查科室内,而是远在60公里外的浙江省人民医院。据悉,这是全国首张远程超声诊断书。

据悉,近日在北京与武汉两地也开展了5G远程医疗会诊。2月8日上午,北京医疗队北京朝阳医院医疗团队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与北京朝阳医院本院的专家通过5G技术实现了远程病例讨论。

2月9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与武汉火神山医院紧急连通了5G远程会诊专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实时为火神山医院的重症患者救助提供远程会诊指导和技术支持,这是两家医院之间首次开展5G网络远程会诊。

5G远程医疗减少了新冠肺炎患者转诊、巡诊等过程中产生的交叉感染,患者的救治也不再受时间、空间限制,有效遏制了疫情的蔓延,为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

远程医疗

让疫情防控更精准

5G远程医疗不仅能使患者实时快速得到救助,而且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在南昌高新区,一辆接入5G网络的X线影像检测车,直接开到了高新区麻丘镇宝塔村,为武汉返乡人员和密切接触者上门拍X线胸片,现场阅片,远程会诊,快速甄别肺部感染情况,3-5分钟就可以出结果,可快速排查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据了解,这是南昌高新区利用科技手段助力疫情防控工作的具体实践。

“刚刚胸片检查结果已经出来了,显示一切正常,我心里很高兴。”一位刚刚从武汉返乡回到宝塔村的村民在接受胸片检查后表示。

在合肥高新区,驻区企业影联云享医疗公司开发的“影像云远程医疗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已通过远程影像会诊在线筛查88000余病例,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员流动,减少了医生和患者之间、普通民众之间的直接接触,有效切断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途径。

在苏州高新区,驻区企业苏州科达的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已相继为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安徽、宁夏、海南、甘肃等8个省,数十个地市卫健委、医院、疾控中心相继提供了新冠肺炎防控培训和疫情管控的沟通渠道。其中在甘肃省,105家医疗机构,包括市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院等均通过科达提供技术支撑的远程医学信息平台开展了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培训,培训人次达2000多人次,远程医疗平台为防控疫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服务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