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张雪峰提议扩招2020研究生以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

遺落的旧时光


研究生不同于大学本科或专科,它是一个国家的高精尖人才,需要我们集中最优的教育资源来完成,才能保证整体的一个水平。如果扩招,本就薄弱的优质教育资源被稀释,我们又怎么才能确保向真正需要重点培养的人才提供足够的优质教育资源呢?倘使这样,我们的高精尖人才会出现断崖式短缺,这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不能接受的恶果。

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一个方面,更不能头疼医头的短视。


线上夜班


扩招2020年研究生,缓解就业压力的建议,作为应急之策,自有其合理性。但总体而言,缓不济急,弊大于利。

第一,指标投放会引发社会大争议。

2020年研究生招生指标已提前下达到各个高校,一旦决定扩招,首先面临的问题必然是,扩招指标如何投放?平均主义?撒胡椒面?那么可以预见的结果,报考名校、骑线的考生自然是欢天喜地,但是对于一大批顾虑名校竞争压力,退而求其次的考生,可能会抱怨此举不公平,因为如果提前知道名校要扩招,他们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志愿选择。此外,对于一大批西部地区院校而言,原本就需要通过调剂才能录满,扩招之后需要调剂的数量更多,许多原本第一志愿骑线的考生有机会通过调剂“捡漏”,现在也变得不可能,生源结构进一步“劣化”。向一流高校倾斜?一流高校原本就面临教学、科研、生活保障等硬约束,盲目倾斜会进一步加剧这种短缺;向普通高校倾斜?一大批优秀考生高分落榜,这种显失公平和效率的做法,更是会让决策部门成为众矢之的。

第二,扩招惯性会引发培养大滑坡。

2020年研究生扩招是作为应急建议提出的,但是这样一项应急性的政策,一旦获得执行,就会获得生命一般,自发地想要运行下去。主要基于如下分析:从大学自身角度,如果大学筹集到足以应对扩招的资源,它必然希望这些资源的使用不是一次性的,而要持续运行,从而摊薄成本。因此,大学对政策制定者的反馈必然是积极主动的。从政策建议人角度,他会乐见这项政策持续推进,因为这对其个人声望也会是一个持续加成(不排除某天政策建议被批,但他的建议是一次性的,也并无风险),至少他不会坚决反对。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有关建议可能正中下怀,也乐见它从一个临时性的举措变成一个常规举措。但是,这对于本就相对薄弱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

第三,升硕冲动会激化学历大贬值。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为我们国家改革发展建设提供了一大批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的一些改革举措,比如专升本改革、高校扩招等,也客观上造成了社会上愈演愈烈的学历大贬值。海量供给之下,用人单位的胃口越来越高,能招本科,就尽量不招专科;能招研究生,就尽量不要本科。可以说,高校升格、扩招,一定程度上为“唯学历论”不良风气大行其道提供了土壤。目前,我们国家硕士阶段教育的定位仍然较为尴尬,某种程度上硕士教育沦为本科后教育,成为本科找不到好的工作,读两年硕士延迟毕业的一种选择。这一背景下,无论出于什么良好的愿望,此举都会对社会上已经存在的升硕冲动火上浇油,进一步造成硕士在内的各级学位教育的集体贬值。



助考官


疫情影响、研究生扩招、复课这几个话题热度最近持续发酵。

尤其是在考研成绩出来之后,研究生扩招的呼声不绝于耳,原因也很简单:疫情之下,企业正常运营受到影响,招聘人数下降或者直接裁员,对于今年毕业的应届本硕生来说,2020年或成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就业形势将十分严峻。

其中影响最广的大概是考研网红名师张雪峰老师。

首先我们要确认一下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由上图可看出,其本人的确发了这条微博,而关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缓解就业的政策,也确实存在。

今年就业压力到底有多严峻?

1.从毕业生人数来看

据教育部官网消息,10月30日,由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召开的2020届全国高等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在京举行。

会议中提到:2020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

而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则分别为763万、795万、834万人,显然就业压力是十分严峻的。

而在这874万人中,报名考研的人数大概为341万,按照往年的报录比4:1算,录取人数最多也就是85万人,剩余的789万人将何去何从?

2.从企业发展状况来看

受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不少企业都面临着经营受阻、市场受挫、成本上升、人心涣散等难题。

据燃财经调查:30.4%的企业表示将会减员缩编,29.68%无法为员工按时发放工资,复工首周招聘职位数量同比下降71.66%,目前大约有17%的人宁愿拿着基本工资也不敢贸然跳槽。

更有一些公司开工首日即裁员500人,众多行业巨头也纷纷降薪。

本来是金三银四的招聘季,如今变成了就业紧张季。

那研究生扩招可以缓解就业趋势吗?

理论上肯定是可以的,没有那么多的毕业生找工作,就业压力自然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对比2008年,高校毕业生为559万人,研究生扩招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的,而2020年的874万毕业生,一定程度上来讲算不算杯水车薪呢?算不算扬汤止沸呢?

而在笔者看来,缓解就业压力的最佳途径就是释放足够多的岗位数量,这需要依靠企业的发展,这就不在一般人能够影响的范围之内了,大规模、大范围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创业才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根本途径。

而对于造成压力的毕业生本生来说,也要转变“搞不成、低不就”就业观念,同时充实自己,增加工作经验,提升本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能够博得一席之地。

个人观点,欢迎各位老师一块交流。


家里蹲大学毕业生


用研究生扩招的方式来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这种做法不仅杯水车薪,起不到任何作用,还会破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今年,全国高校各类毕业生达到了870余万,就算没有疫情,今年的就业形势也非常严峻。而当前,受疫情影响,大量企业正处于自保状态,连现有员工的工资都不能全额发放,更别谈新进职工了。因此,本年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不过,就业问题最终应该从就业市场上去解决,靠升学、灵活就业等形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就业问题,靠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更是一个昏招。

首先,扩招的研究生计划对解决就业问题是杯水车薪。研究生招生指标,近年来一年7、80万,按照正常节奏,今年不会超过90万。即便扩招到50%,也就增加50万指标,这个数字对于几百万本科生来说,作用不大,更何况,考研者里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往届生。而且,真正能上研究生的人,就业可能不成问题,反倒是考不上研究生的人,就业才是大问题。

其次,目前研究生招生计划已经确定。高校硕士研究生指标是根据学校学科实力、师资力量等指标来确定的。如果不增加学位点,原则上是不增加招生计划的。如果要扩招,那必须在每个学位点上都平均增加。这个工作牵涉面太大。即便是要调整,今年也来不及了,也只有等明年。

最后,增加研究生指标将影响培养质量。目前国内研究生的数量已经不算少了,甚至很多学校一名研究生导师带10个以上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很难保证。如果招生计划再增加,高校的负担会更重。到时候又会培养出大量水货研究生,造成新一轮的就业难。

所以,真经并不支持研究生大幅度扩招,更不提倡把考研作为逃避就业的一种渠道,就业问题,迟早要面对。面对今年的形势,不妨降低一些要求,先就业再择业。


高校人才真经


疫情之下,扩招2020年研究生来缓解就业压力实在不妥

一、研究生导师制导致扩招能力有限,扩招太多必然降低研究生培养质量。一旦扩招便意味着教育系统对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全面改革。2020年如果扩招了,那接下来2021年呢?一旦停止扩招,教育体质造成失衡,势必导致教育改革的失败。

二、目前正是研究生考试成绩公布的时间段,很多考研失败的学生正在犹豫是否再备战一年,而张雪峰老师又是网红考研老师,有点博眼球和追求功力的嫌疑。

三、一旦研究生扩招,那将来势必会增加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这不还是同一波人再抢就业市场吗?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所以为了解决今年的就业压力,扩招2020年研究生不可行!


堂小皇


以扩招2020年研究生,缓解疫情下高校就业压力,从表面上看,两者甚有关联,存在其中可行之处,但实质甚为不妥,疫情和就业,牵强联系,无理无据。

目前,正是考研出成绩的时期,是考研的第三阶段,张雪峰正直此时发布扩招考研的建议,却有迎合部分考研人,以博取和吸引学生党关注之嫌疑,像考研这样的国家大型选拔考试,从报名,考试,招生,录取,都有其流程和明确选拔标准,缓解就业压力,建扩招之策,无理无据,甚为不妥。格局之中,仅以小心,无日后江山,况有何依据就业需要缓解,更以何名连于考研?

疫情缘故,确实各地学校,存在延迟开学现象,一点主要是保护学生群体遭受疫情之害,再者,显示社会群体共抗疫情的共同努力。高校的招聘会确有推迟,但不是没有,就江苏高校而言,疫情期间,通过互联网举办招聘会,在线面试,形式多种多样。相信开学后校园招聘会,将一并释放,所以疫情和就业压力,并无关系,献言建策,硬为关联,实属牵强。




Andyry


就业压力一直存在,扩招研究生就能解决就业压力?怎么可能。读完研终究还是要回归社会,所以就业压力会一直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