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的風格是如何看出來的?先從筆法還是先從結構?

千千千里馬


常言道,字如其人。書法家的風格,從他們各自的書法作品中可見一斑。下面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不同風格的作品展示給大家。讓大家先睹為快~~

看!有的作品風格古樸,有的作品風格典雅,有的作品風格靈秀,有的作品風格甜美,有的作品風格蒼勁……風格的形成融入了書法家的學識、審美、氣質、思想、情感、人品。是人與藝術的有機結合。

欣賞書法時,要從整體到局部——章法、結構、筆法;學習書法時,從局部到整體——筆法、結構、章法。

我最早學習楷書時就是學的趙體,我喜歡他典雅的風格。後來學行書,依然臨趙孟頫的行書。

趙孟頫的行書《洛神賦》字體秀美多姿,結構縝密,點畫精到——放大後的每一個字都完美無瑕,實在令人歎為觀止。這就是趙孟頫的風格。

可以說趙孟頫的行書有很多地方有王羲之的影子,但還是略顯拘謹,整體的氣勢和神韻不如王羲之的瀟灑、飄逸。

在學習中,可以借鑑他們各自的長處。先學趙孟頫的單字筆畫、結構,有了功底以後,成文時再學王羲之的章法、氣韻。

眾所周知,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受到歷代書家的推崇。因為那是王羲之在蘭亭與四十一位名流集會時的即興之作——有感而發,一氣呵成,優美俊逸之氣自然天成,表現了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不愧為千古傑作。這就是王羲之的風格。(據說,當時王羲之喝了酒,酒醒之後又作了幾篇,都無法與之相比了)

讓我們再欣賞一遍王義之的行書《蘭亭序》(附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是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觴為妄作。後之視之,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