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咤风云苇间居士边寿民传奇一生

边寿民(1684年—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江苏山阳人(今淮安区),晚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清代著名画家。曾考中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有“边芦雁”之称。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出身寒门山阳边氏是世代书香之家,但边寿民祖与父都无功名,属于寒门。他自幼聪颖,诗文书画,为长者所称,虽境遇困穷,却能坚守寒士清操。据传,他对于同宗富家、同里豪绅,不乐往来,安贫守道,课徒之业,以文字笔墨自适。

早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边寿民20周岁之际,即入学为诸生,但由于他鄙薄章句帖括之文,应乡试而不中式,乃更寄情于诗画。他居住在山阳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远离闹市,清幽静寂,四面环水,芦苇丛生,风景绝佳,入秋尤宜,秋水澄碧,芦花飘白,蓼花透红,游憩其间,此身如在画图中。他有《忆江南·苇间好》云:

苇间好,明浦豁西窗。两岸荇芦侵阔水,半天紫绿挂斜阳。新月到回廊。

苇间好,最好是新睛。寺后菜畦春雨足,城头帆影夕阳明。人傍女墙行。

苇间好,初夏最关情。浅水半篙荷叶出,深芦一带水禽鸣。雨后杂蛙声。

苇间好,重九雨霏霏。古寺客穿红叶出,小舟人载菊花归。酒熟蟹螯肥。

倾接文儒

淮人程嗣立(字风衣,号水南,1688—1744年)工诗,善书画,好交游。家有柳衣园(在城西北河下镇),园有曲江楼,日与文士聚会唱酬于其中。边寿民等经常参与曲江文会,同会者有“曲江十子”之称。“曲江会课”,颇负时誉。边寿民友人中,相交最厚者,周振采(1687—1756年),字白民,号菘畦,山阳人;陆立(1689—?年),字竹民,亦山阳人;时人合称为“三民”。友人史震林为作《三民合记》。《合记》谓寿民“有草亭,匾曰‘莲叶仙舟’”,“土阶积苔,座无俗客”。寿民尝谓客曰“俗盖有二:粗俗可耐,文俗难忍。”客曰:“粗俗则易知矣,文亦有俗乎?”寿民曰:“姑举其略:古也而馊,今也而油,赘言若疣,套言若球,佯问若搜,强辨若咻,偷视侧眸,假听点头,足恭意偷,目高气浮,钓名胜钩,刺利胜矛,步如曳牛,坐如锁猴。”边寿民经常出游,甚至长期羁旅在外,在他的诗词中反映甚多,60岁左右曾作一阕自述生平的《沁园春》,云:自笑鲰生,五十年来,究竟何如?只诗囊画箧,客装萧瑟;瘦驴疲马,道路驰驱。大海长江,惊风骇浪,冒险轻身廿载余。真奇事,却公然不死,归到田庐。苇间老屋堪娱,纵三径全荒手自锄。爱纸窗木榻,平临水曲;豆棚瓜架,紧靠山厨。卖画闲钱,都充酒价,词客骚人日过余。余何望,尽余年颓放,牛马凭呼。

归来定居、建成新屋后所作的一阕自抒情怀的《满江红·苇间书屋》:万里归来,就宅畔诛茅结屋,柴扉外,沙明水碧,荇青蒲绿。安稳不愁风浪险,寂寥却喜烟霞足。更三城宛转一舟通,人来熟。泉水冽,手堪掬。瓮酒美,巾堪漉。只有情有韵,无拘无束。壮志已随流水去,旷怀不与浮云逐。笑吾庐,气味似僧寮,享清福。

  • 鬻画远游

就经行地域言,扬州、苏州、杭州一带是他常游之地。雍正五年(1727年)他44岁时和雍正九年(1731年)48岁时两度作江汉之行,所以有“楚水吴山都历遍”之句。他还远适北国。他在《柳梢青·雁》中所云“塞北风霜,江南烟树,到处为家”,虽指雁言,亦为以雁自喻。而下文“匹马秋风,孤舟夜雨,人在天涯”则实为诗人自道。就出游时间言,所谓“廿载余”,约指他25岁至49岁,即康熙四十七年至雍正十年(1708—1732年)这段时期。其间,由40岁至49岁,即雍正元年至十年(1723—1732年),他的行踪,或游杭州西湖,或在山阳会友,或作江汉之行,或在扬州作客,或在江阴作画,几乎每年都有记载可考。在25岁至39岁,即康熙四十七年至六十一年(1708—1722年)这15年间,正当壮盛之年,罕见记载,未悉行踪,如有经年远游当在此际。

就在外活动言,旧时文人漫游四方者,或入幕依人,或访友揽胜,或卖文鬻画。边寿民游览名胜如西湖、黄山则有之,然不甚频繁;受聘入幕,则毫无迹象;“饥驱作客”,卖画谋生,自是他的主要活动内容。然而,人们不能不胸存疑团,出外仕宦、商贾、旅游者多,边寿民何以特别担惊受怕,以致归来定居之后,犹有余悸,深为慨叹呢?康、乾之世,宇内安然,南来北往还较方便,边寿民何以采用“冒险轻身”这样十分严峻的字样,又何以产生自必死而视“不死”为“奇”这样非同寻常的心态?边寿民所云“壮志已随流水去”真相何如?其远行的经历遭际“究竟如何”?

漫游期间,边寿民的画传遍南北,声名日盛。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在王府中“张其画四幅于屏”。尝劝边寿民“一游都门,可博进取”。对于封建时代的寒士来说,直接受知于帝王,确实是一条猎取富贵的捷径,清前期以诗或画邀恩宠、备侍从者,不鲜其例。然而,边寿民漠然不以为意,可见他志不在此。约在雍正元年(1723年),边寿民自绘《苇间老人泼墨图》;乾隆元年至十二年(1736—1747年),又先后请友人为绘《苇间书屋图》6幅。他在待客、访友、出游当中,随时随地为二图征求题词,分装成册。这是他40岁后30年间锲而不舍的一项重要活动。身后,二图先后归淮人屠潢、胡云樵、朱虞生,后由淮人何楚侯携藏京寓,1979年何君病逝后,下落不明。

  • 壮志旷怀

据丁志安所藏二图题咏抄本题《泼墨图》者80人,题《苇间书屋图》者50人。众多同时代人的题咏,是探索、研究边寿民其人其诗其画的珍贵资料。

程嗣立题《泼墨图》云:“苇间主人何所有?秃笔一枝墨一斗。十指夺得化工心,生气遂令君公走。东涂西抹日不停,怪怪奇奇发性灵。此中有歌亦有哭,谁能于此求其真!”

王敛题《泼墨图》云:“海内知名称同调,长歌短句漫相赓。愧我无端淮上游,公余偶得识清流。……造君庐,披君图,睥睨啸傲一丈夫!”

郭焌(1714—1755年)题《泼墨图》云:“我年三十走京师,耳闻其名今见之。一见使我低头拜,再见三见神魂痴。……十年足迹半天下,屈指朋游皆丈夫。淮安交得周与程,常叹老边绝代无。……如此翁者那可得,于思于思万人特。雕龙有谈信惊座,射虎若骑能杀贼。几曾将相与侯王,空尔东西与南北!外间只说边芦雁,今我披图长太息!”

任瑗(1693—1774年)题《泼墨图》云:“边叟从来淡荡人,劝之弹冠动即嗔。闭门煮水何酸辛,陶诗欧帖无点尘。余事水墨妙入神,飕飕腕底风雨声。须臾绢上物态新,捶床大叫掷冠巾。花啼鸟语真宰惊,一足倒屣倾公卿。吁嗟乎!豪气未除头已白,名高恐有人踪迹。”王文震题《泼墨图》云:“好古如君更好奇,睭崎历落不时宜。”

曹学诗(1697—1773年)题《苇间书屋图》云:“荷花结屋蕙为宫,古树欹斜系短蓬。海内风尘闲韵客,客中岁月老英雄。半生活计鱼虾足,四面比邻雁鹜通。何处诗情偏淡远,残阳欲尽笛声终。”“濯缨何必觅沧洲,廉让中间筑室幽。鹤渚凫汀红蓼国,雨花风叶碧云秋。江湖空负澄清志,烟水聊为啸傲游。泼墨自多飞动意,轩窗鱼鸟各沈浮。”

这些题咏者都是和边寿民交游唱酬的同时代人,有些还是好友、密友、同调、知音。这些题咏揭示边寿民的睭崎历落、睥睨啸傲、大叫狂歌的性格和风貌,指明水墨乃其余事,以绘画称非其初衷,“边芦雁”盛名未能尽其生平。这些题咏惋惜“英雄”老去,宏图“空负”,是对于边寿民的自伤自叹的印证,也为我们理解他的“壮志”“旷怀”等等提供注脚和线索。

边寿民的家庭情况,记载甚少。原配夫人姓氏不详,似先逝,无所出。他有一阕《望湘人》记述晚年的遇合:笑鲰生老矣,未了情缘,白头红粉相聚。竹院清幽,茅斋冷落,雅称荆钗裙布。最爱焚香,颇知涤砚,解摊缣素。每教侬技痒神飞,多少墨花生趣。从此家园朝暮,把吴山楚水,都忘津渡。便兴发清游,也买画船同去。竹西歌吹,江南烟月,到处应多词赋。还记取泼墨图中,添写个、人眉妩。

朱星渚(1658—?年)题《泼墨图》所云“姹女添香傍笔床”,“直教俊煞紫髯郎”,暗指“白头”画师获得“红粉”知己。边寿民身后,程晋芳作《偶过东城怀边苇间成七绝句》,有“弱妾孤儿夜哭哀”之句,“弱妾”当即此“红粉”知己,孤儿则谓边溶,自是伊人所出。

尺寸:

三尺


作品特点:

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因他画芦雁,称其所居名“苇间书屋”。


作品欣赏


叱咤风云苇间居士边寿民传奇一生


叱咤风云苇间居士边寿民传奇一生


叱咤风云苇间居士边寿民传奇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