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吳用相比,誰更厲害?為什麼?

絕世神僧大輪明王


人家施耐庵都明說了;“吳用(無用)”,你還拿他和諸葛丞相比,什麼意思?看不起我諸葛丞相,想我諸葛丞相“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小小的吳用怎能比。

既然要對比,那就來看一下。

首先我們從兩個人的接觸層面分析

吳用,綽號智多星,經常把諸葛亮作為自己的偶像,自己號稱加亮先生,落草前,主要職位是鄉村教師。

吳用每天面對的,大多數是一幫沒文化的草寇,用的都是江湖計量,自己能獨佔鰲頭,也就是總之我最有文化。

吳用在他們面前背誦一首鵝鵝鵝,曲頸項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李逵一干人都會跪在地上說好棒好棒啊。

諸葛亮每天面對的,不是曹操孫權集團的各種頂尖人才和軍事強敵,就是本國內政的事務。

而吳用呢,只需要跟大家說,“來!乾了這碗酒,大家燥起來!”下面的人便會說:“軍師哥哥,我們都聽你的!”

這方面,吳用連給諸葛亮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再來看看所作的事業

諸葛出場,帶著自己的三分天下論,幫助劉備實現三國鼎立,又被劉備託孤於白帝城,成為後期蜀漢的實際掌權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何人能比。他的戰略眼光,足以和華夏史上任何大戰略家直接對話。

吳用出場,手持鐵鏈,謀劃智取生辰綱。

智取之後,毫無佈置,致使自己差點蹲大牢、砍腦袋。典型的小富即安,上無謀國之機,下無謀身之智。

輔佐晁蓋時,三心二意,見宋江勢力越來越大,就見風使舵,自動改換陣營——晁蓋帥兵攻打曾頭市,不點吳用隨軍出征,是他看出來了,吳用已經拋棄舊主,另攀高枝。

梁山前有王倫,後有晁蓋,都不主張被招安,宋江反其道而行之,吳用對宋江不敢有片言隻語的規勸,只敢指示下屬暗地裡搗亂,一輩子都在玩兒“智取”這一套把戲。

梁山大軍,幾次被宋徽宗安排駐紮在陳橋驛,這是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地方,換言之,是宋政權的一個兵變奪權、奪國之地。

這種明顯得不能再明顯的操作,只說明朝廷招安絕無誠意。身為謀士、軍師,吳用和任何人一樣,一點兒門道都看不出來。這洞察力,不過常人而已。

如果不是水滸故事太出名,吳用佔了便宜,就這謀略水平,倒貼錢,任何不想趕快死的組織,都不敢要。

一不能為己謀,二不能為主謀,三不能為國謀。要他幹嘛!

人品的對比

我拍案而起。

一首藏頭詩,讓盧俊義家破人亡,盧俊義本人,差點死在牢裡。為了把朱仝弄上梁山,指派李逵砍死一個四歲的小男孩。

諸葛丞相的人品沒的說吧,就算黑粉也不會從人品方面黑,因為沒得黑。

人品這方面,真讓人頭大!

算了,就到這吧。

吳用一個虛構的人物,讓他自己來,他也不敢說要和諸葛丞相一比高低。

疫情在家,隨手答一發,各位看個熱鬧。


遨遊者


吳用是《水滸傳》裡的虛擬人物,自號“加亮先生”,很有幾分與諸葛亮隔空相比的意思。但是無論是《三國演義》中被神話的諸葛亮還是正史中的諸葛亮,都全方位吊打吳用。


比格局

諸葛亮一生都在為匡扶漢室而勞心勞力,他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並身居宰相之職,將蜀地治理地井井有條。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又成為託孤大臣,劉禪也喊他“相父”,成為蜀漢的靈魂核心人物。

雖然六出祁山都沒有取得成功,最終病逝於五丈原。但是終其一生,諸葛亮都在用生命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終成為萬世之楷模,忠臣和智者的代表人物。


如果說諸葛亮做到了一個割據政權的宰相,力圖統一中國,吳用就是徹頭徹尾的小打小鬧。本質上,梁山充其量就是一群山大王,只有幾萬兵馬,依靠地利打退了朝廷的幾次進攻而已。


雖然被宋廷招安後,梁山一夥人身份被洗白,但是事實證明也只是高俅等人的驅虎吞狼之計。吳用後來被封了一個武勝軍承宣使,聽著挺唬人,也只是一個正四品的虛銜而已,這樣的小格局,如何能比諸葛孔明相比?

比謀略

諸葛亮被稱為臥龍先生,吳用號稱智多星,二人都是以足智多謀著稱。但是兩相比較,就會發現二人的謀略是雲泥之別。


諸葛亮未出山之前,就以隆中對為劉備指明瞭三分天下之路。事實證明,劉備先後奪取荊州和益州,天下已成三足鼎立之勢,諸葛亮的戰略目標已經實現,至於後來關羽丟荊州,蜀漢僅以益州對抗曹魏,實非孔明之過。


吳用自始至終,未能給梁山提出一個可行的戰略規劃。最終,梁山等人的悲慘結局,也足以印證吳用著實“無用”矣。


大的戰略層面比不過,小的謀略方面,吳用也是被諸葛亮完爆。偽造蔡京書信時候出的紕漏,放走高俅之後的馬後炮,都說明了吳用謀事不周。打祝家莊、曾頭市以及大名府等,吳用只有一招,通過內應裡應外合,頗有黔驢技窮之感。


反觀諸葛亮,不管是赤壁之戰時,說服孫權聯合劉備抗曹,還是獻計平定荊州四郡,乃至於病死後嚇退司馬懿,都能看出他的智計超群,而他的八陣圖更是成為千古傳說,為歷代世人所推崇。


若是《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更是有驚天地泣鬼神之才,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等光輝事蹟比比皆是,除了用錯了馬謖之外,稱得上算無遺策。

所以不管是大的戰略還是小的謀劃,諸葛亮都遠勝於吳用。


比道德

諸葛亮一生品行高潔。他的《誡子書》中的“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成為後人修身立志的座右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則是他一生的寫照。


諸葛亮死時家裡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下葬一切從簡。蜀漢多地上書請為諸葛亮立廟,百姓也紛紛在道路兩旁私自祭奠他。而他的兒子和孫子,也一同為了蜀漢戰死在沙場,沒有辱沒他的名聲。


反觀吳用,毒計百出,根本沒有道德約束。最典型的就是為了逼朱仝上山,故意唆使李逵殺害一個四歲的小孩。為了騙盧俊義上山,在他家題反詩,害得盧俊義後來家破人亡,不得不逼上梁山。

總結

比格局、比謀略、比道德,吳用與諸葛亮實在是差得太遠。諸葛亮是大智慧,吳用只能說是小聰明。前者是人們心中智慧的化身,後者只是結局悲慘的梁山好漢中的一員,甚至不如武松、魯智深等角色深入人心。


機智的小熊貓


三國與水滸當中,都有一個非常出色的軍師,只要是稍微文學常識的,就是到是諸葛亮與吳用。雖然沒能並立於世,兩人的特點卻是驚人的相似。首先就是相貌,都是書生樣子,羽扇綸巾,其次就是智謀,都是各自名著當中的第一人。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吳用也稱智多星,兩人相比,到底誰勝過誰?

一、成就 諸葛勝,兩人出身都是草民,最後的成就卻是不一般。諸葛亮位至蜀漢丞相,寫《出師表》,大治川蜀,在後世的評價當中,也是令人倍加讚歎,自己死後也被封為武侯。而反觀吳用,是個沒考上的秀才,以詭計多端出名,最後成就是梁山的三號人物,也就是土匪窩子的老三。沒有留下任何功績,所以從這一點上面講,諸葛勝。

二、計謀 諸葛勝,說起謀士,最為重要的就是計謀。這次我們先說吳用的計謀,智取生辰綱,使得是迷魂藥的手段,賺取盧俊義,人家活得好好地將其逼得妻離子散,最後走投無路上梁山。當然,吳用使出的計謀很多,但大多數都是鬼點子,其中還不乏黑暗手段。但是丞相這邊就不一般了,火燒新野、赤壁之戰,無論是哪一個,都是拿得出手的大戰役,大智慧。所以單單從智謀上來比較兩人,吳用就落下諸葛亮不止一個檔次。

三、忠誠 諸葛勝,作為軍師,就要對於自己的君主忠誠,這一點諸葛亮完勝吳用,在位幾十年,每天都鞠躬盡瘁,不僅在劉備時期任勞任怨,到了阿斗時期,即使知道自己的主子無能,依然兢兢業業,恪守一個丞相的本分。反觀吳用,與晁蓋本是一村之人,有過幾十年交情,卻沒想到宋江剛上梁山沒有幾天,吳用就忘了以前與晁蓋的交情,直接跟著宋江混了,而且晁蓋身死,中間估計也有吳用等人的影子。

四、大局觀 諸葛勝,作為軍師,除了一些計謀之外,最為重要的就是能夠給自己的主公制定一個正確的大局觀。諸葛亮未出隆中之時,就已經對天下大勢瞭如指掌,還給劉備制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大局觀,但是反觀吳用,這一方面更是差得遠。朝廷本來就軟弱,欺壓百姓卻被外族欺凌,而梁山是天下英雄集結之地,如果與官府抗爭,勝算非常大。但吳用與宋江,腦子裡就只有招安,最後將好漢們差不多害死了七成,罪魁禍首其實就是這個智多星。

其實從作者的給他們的名字身上就能看出兩人的差距,一個是臥龍,另外一個是“無用”,所以二者之間誰優誰劣,也是一目瞭然。無論是現代,還是古代人對於兩人的評價,差距都是非常大的。諸葛是有名的忠臣,智謀的化身,很多地方甚至為其建起了宗祠,反觀吳用,碌碌無為,人們也是對他褒貶不一。不知道大家覺得諸葛亮與吳用,誰更厲害一點呢?歡迎與我們交流哦。


牧之文化


如果把吳用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相比,乍一看還真像那麼回事,兩個人都是創業型團隊的智囊人物,又深得領導的信任。

但是,智多星吳用怎麼能與諸葛亮媲美呢?諸葛亮是大智慧,而吳用只是小聰明,恰恰是他的小聰明為他的職業發展埋下了隱患。吳用在梁山上不光是第一謀士,他還分管招兵買馬的工作。

柴進與殷天錫之間存在金錢糾紛,李逵在柴進家避難,本來是可以好好坐下來談的一件事,談不攏再想別的辦法。可是,李逵一下子打死了殷天錫,事情的性質發生了變化,給了高廉收拾柴進提供了口實。柴進本是帝子皇孫,從小家裡就有礦,衣食無憂,打死也想不到自己會被“逼上梁山”。誰曾想,這個逼自己上梁山的人竟然是口口聲聲與自己稱兄道弟的智多星。

在吳用的鼓動下,李逵打死殷天錫逼得柴進上了梁山。又指使李逵摔死小衙內,害得朱仝好人不能做,只得投奔梁山。

阮氏兄弟以打漁為生,自從他們跟著吳用混之後,雖然有過一段吃香的喝辣的生活,但是烏龍嶺之後,阮小二和阮小五戰死他鄉,阮小七九死一生,也沒有享受所謂的榮華富貴,最終化名蕭恩深藏功與名。

為什麼要提這些人呢?這些人因吳用而上梁山,雖然大難不死,但他們還是嚮往上梁山之前的生活。





海學390


這個比法很開腦洞,雖然兩個人感覺上都是在大老闆身邊出謀劃策,我個人認為兩者的謀略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諸葛亮的智謀的智謀著眼點是天下,是以天下為己任那種胸懷,所以才有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那種境界。

而吳用則是幫著各個老闆挖坑:有組織,無原則,目標是小團伙的利益最大化。

如果吳用的的能量是螢火之光,那諸葛亮堪比太陽!




石頭1974


諸葛亮與吳用相比,肯定諸葛亮更加厲害!

(一)諸葛亮的出身比吳用更好!諸葛亮出生于山東琅琊諸葛家族,雖然到他這一代家道中落,但是他依然受到了良好的世家教育,不論是他的長兄諸葛瑾,還是他的恩師水鏡先生司馬徽,或者是他的好友徐庶等人,都是一時文人豪傑。吳用按照《水滸傳》的說法,只是一個普通的鄉村教師,因此可以推斷他出身低微,甚至不入流。因此,在文化學識和眼光眼界上,諸葛亮都更勝一籌!

(二)諸葛亮的平臺比吳用更好!諸葛亮自從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就跟隨劉備東征西討,不論是在荊州還是益州,他一直都是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不論是處理政務還是治理州郡,他都可以做的很好!吳用一直是水泊梁山的首席軍師,但是水泊梁山只是一個山寨而已,最多隻是一個鄉鎮而已!不論是治理範圍還是治理難度,與諸葛亮相比,都不在一個水平之上!

(三)諸葛亮的水平比吳用更好!諸葛亮不論是向劉備提出的《隆中對》,還是入川之後的治理西川,無一不顯示出他的戰略眼光與治理水平!吳用加入水泊梁山之後,從未對梁山的長遠發展提出過具體規劃,整天給人一種陰謀詭計的感覺,他拉攏別人上梁山,好像從沒正大光明過!

綜述所述,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諸葛亮都更加厲害!




貓哥讀歷史


毋庸置疑,諸葛亮厲害。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而吳用只是小說中的人物,只是輔佐宋江霸佔一方,無論是從哪個當面對比,都不可能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首先,從國家層面說,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後出山輔助劉備,一心助劉備恢復大漢江山。從隆中對三分天下,到聯吳抗曹,到借荊州,再到幫助劉備攻取西川,奠定天下三分的局勢。又在劉備去世後,輔佐少主劉禪,內定國政,外平南蠻,北伐曹魏,為恢復漢室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未能成功,但仍是讓人後世銘記的忠臣良相。反觀吳用,先是和晁蓋等人劫皇綱,再是幫助宋江等人嘯聚梁山,和朝廷對抗。雖是不得已,但和諸葛亮立志報國有天差地別!

其次,從軍事才能來說,二人雖同為軍師,但軍事才能完成不能相提並論。諸葛亮幫助劉備從空有皇叔之名,到聯合孫權打敗強敵曹操。再幫助劉備平定荊州諸郡,西取漢中,奠定三國並立的局面。並擊敗曹操,穩定蜀漢政權,如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都是其軍事才幹的表現。反觀吳用,大多次指揮戰鬥,無非就是藉著梁山地勢險峻,以守為攻。打敗前來征伐的敵人,以至於到最後遠征方臘,對於攻城,都是強攻。導致梁山好漢死傷嚴重!

最後,從為人來說,諸葛亮雖才智過人,但並沒有以才傲人。都是以德服眾,就連五虎上將的武聖關公也是對他尊敬有加,而張飛更是言聽計從,由此可見其德更在才之上,由此才能將相合力,共同打下一片天地。反觀梁山諸人,各有山頭。而作為軍師的吳用,本應該協調好各方面的關係,以達到如臂使指,然,並沒有,只是一味之和宋江謀劃。並沒有考慮其他兄弟的感受,德不如也!

所以。諸葛亮受後人敬佩,而流芳百世。吳用大不如也!


華夏長河五千年


很高興我用我的觀點來回答諸葛亮和吳用相比誰更厲害這個問題。

首先,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是實實在在改寫了中國歷史的人物。在羅貫中老爺子的《三國演義》中更是神通廣大,可呼風喚雨,未卜先知,半人半神。

吳用(?~1124)字學究,是小說《水滸傳》中登場的虛擬人物,梁山排名第三,上應天機星,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車市村人。吳用滿腹經綸,通曉文韜武略,常以諸葛亮自比。

兩人比較的話,無論是歷史中的諸葛亮還是小說中的諸葛亮要強過吳用幾條街。咱就把小說中的諸葛孔明和吳學究對比一下吧。諸葛亮是三國蜀漢丞相、軍師,肩負著一國的軍國大事,後主時期更是一己之力支撐著國家機器運轉正常,還要帶兵北伐。吳用是水泊梁山首席軍師,聰明過人,幫頭領宋江出過很多主意,很多都是為人不齒的餿主意,自己很少帶兵,用狗頭軍師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且梁山不過一個山寨而已。吳用是宋江招安的鐵桿粉絲,即便後期戰場上吳用也僅起了個謀士的作用。

諸葛亮操控的是國家層面的戰略大局,吳用是幫宋江打理山寨的小謀士。二者比較顯而易見。

諸葛亮上通天文,下俯地理,可借東風,未卜先知,甚至最後還要逆天禳星改命。吳用上的了檯面的事沒幹幾回,聰明還耍的都是小聰明。

諸葛亮發明了諸葛神弩強軍、木牛流馬運糧、孔明燈傳遞信號……。吳用呢?

諸葛亮寫下了《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吳用呢?

所以說吳用和諸葛亮根本不在一個層次,吳學究跟諸葛孔明差的太遠,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吳用拿什麼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一代賢相相比呢?






魂寄安陽河


諸葛亮無論是政治、謀略等方面軍事吳用相比更勝一籌。

吳用,字學究,北宋時期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人。

  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與晁蓋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書給蔡京獻壽的十萬貫生辰綱,為避免官府追緝而上梁山。為山寨的掌管機密軍師。梁山幾乎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由他一手策劃。


  說起《水滸傳》梁山上的軍師智多星吳用,書中是這樣形容:“謀略敢欺諸葛亮、略施小計鬼神驚”,但筆者再閱《三國演義》後,平心而論,吳用和諸葛亮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吳用,只是在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做鄉村教師,只是動了劫生辰綱的念頭,想發上一筆橫財,就此享用一生罷了。從《水滸傳》中描寫吳用也沒有遠大的理想目標,只是生辰綱案發,吳用與晁蓋不得已落草為寇。


從書中可以看出吳用和諸葛亮相比有以下幾點差距。


首先,可以說吳用的戰略眼光很一般。

  吳用自上了梁山後,並沒有提出什麼遠見卓識和綱領性方略,連類似朱升那樣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大處著眼的方略也沒有,倒是宋江提出了“替天行道”這一政治綱領,可見吳用戰略眼光很是平淡。

  歷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都有極高的前瞻性和驚人的預見性,像毛主席在抗日戰爭初期就預見了抗戰的三個階段等等。所以吳用從“大局觀”沒有戰略眼光,書中也沒有特別的描寫,由於吳用沒有遠見卓識,最後導致梁山好漢以悲劇告終。


其次,吳用在謀略上疏漏也頗多。

  吳用在具體的戰術謀略上疏漏也不少,比如偽造蔡京書信一節中,最後還是被黃文炳發現書信的破綻,而吳用等戴宗去了許久後,回來喝酒時才想起來其中的失誤,當下拍腿後悔不迭。

  又如,高俅被擒上山後,假意答應回去後替宋江等在皇上面前爭取招安事宜,又藉口要個精細的人跟隨他回去,宋江招安心切,當場派聖手書生蕭讓跟高俅去,吳用卻又讓鐵叫子樂和也去。可高俅剛下山,吳用便擔心的說:“我觀此人,生得蜂目蛇形,是個轉面忘恩之人。

  他折了許多軍馬,廢了朝廷許多錢糧,回到京師,必然推病不出,朦朧奏過天子,權將軍士歇息,蕭讓,樂和軟監在府裡。若要等招安,空勞神力!”軍師吳用既然明知這樣,放了高俅也就罷了,為什麼不但不阻攔宋江派蕭讓去,自己又讓樂和也跟著去?難道是怕蕭讓被“軟監”起來太寂寞,讓樂和陪他說說話、閒來解悶?



其三,吳用沒有獨擋一面把握乾坤的氣度。

《水滸傳》在描寫征討方臘之前,因朝廷猜忌,既沒有封賞梁山眾好漢,又出榜禁止梁山諸人不得擅自入城。一時“眾將得知,亦皆焦躁,盡有反心,只礙宋江一個。”

  這時李俊,張橫,張順,阮家三昆仲來對吳用說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權,閉塞賢路。……如今倒出榜文,來禁約我等,不許入城。我想那夥奸臣,漸漸的待要拆散我們弟兄,各調開去。

  今請軍師自做個主張;若和哥哥商量,斷然不肯。就這裡殺將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

  在這緊要關頭,吳用不敢扛起這杆大旗,更不敢做主,吳用是這樣說的:“宋公明兄長,斷然不肯。你眾人枉費了力,箭頭不發,努折箭杆。自古蛇無頭而不行,我如何敢自主張?這話須是哥哥肯時,方行得;他若不肯做主張,你們要反,也反不出去!”

  吳用明知宋江不肯,又來告知宋江,宋江驚問是誰,還好吳用是有點良心的,沒有把這些水軍頭領的“黑名單”交上去。宋江於是做出一副嘴臉來開全體梁山好漢會,將此事壓了下去。


  如果這時候吳用等和張楊一樣也來個“兵諫”,逼宋江造反,到時候也不由得宋江不依。 但是說起來吳用和宋江還是大不相同的,宋江對梁山其實並無感情,梁山在宋江眼裡只是個藉以發跡的本錢而已。宋江似乎於此。而吳用對梁山是有深厚感情的,從吳用的最後自縊的結局,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這一點上吳用之死相比諸葛亮的“運祚身殲軍務勞”的結局更具悲劇色彩。

  最近,筆者再讀三國感覺諸葛亮是所謂“廬中先生獨幽雅,閒來親自卻耕稼,專待春雷驚夢迴,一聲長嘯安天下”的豪邁人物。


無論是政治、謀略等方面與《水滸傳》軍事吳用相比更勝一籌,這是因為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

  諸葛亮具有不凡的戰略眼光。諸葛亮與吳用不同,身臥隆中之時就早已將“西川五十四州”之圖繪好,提出了以西蜀為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事實證明後來世事的演變也是按隆中對的大政方針發展的。

  諸葛亮料事如神,就用下圍棋為喻,諸葛亮好比高手觀人下棋,對局人一招壞棋落下後,旁人還都不覺得怎麼樣,諸葛亮就早已算出勝負已分。如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 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範。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聯盟建立。

  使得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而吳用隨手棋太多,常常自己剛落下子後,馬上又撓頭嘆氣,《水滸傳》中的江州偽造蔡京家書救宋江、東平府顧大嫂協助史進越獄和杭州攻打八門趁虛而入,這些都是吳用的瑕疵計謀,最後被對方識破。


第二,

  諸葛亮精通兵法。諸葛亮精通兵法,可以說眾所周知,比如諸葛亮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火燒赤壁、水淹七軍等一系列生動精彩的故事,使人過目不忘。書中描寫的何等機智豁達、出謀劃策,遊刃有餘,簡直就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有情有義、細節迭出。

  諸葛孔明先生一生用兵謹慎穩當,很少折損大將。而《水滸傳》軍事吳用用計雖有雷同,但多數都是派內應,先在內部鬧將起來,然後裡應外合而取勝。如攻打祝家莊是這樣,曾頭市也類似,鬧華山大略也如此,最後徵方臘還是依樣畫葫蘆。《水滸傳》中的吳用幾乎不能信手拈來幾處發現其大智大勇的範例。 諸葛亮還精通陣法,在《三國演義》中隨便排個陣就夠司馬懿喝一壺的。所以嚇得後來司馬懿不敢交手了。而吳用呢?《水滸傳》中在攻打遼國時蠻夷之族排的陣卻不識得。

  倒是地煞級的朱武看出是“太乙混天象陣”,最後還是宋江做夢,夢中得九天玄女指教,方才破了“太乙混天象陣”。


第三,

  諸葛亮對農田水利建設貢獻卓越。諸葛亮對包括都江堰在內的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建和維護非常重視。

  以都江堰為例,《水經注》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卷33《江水》)諸葛亮把保護和改善都江堰等水利設施看作農業的根本,國家發展的資本,專門設置堰官,加強管理,並抽調士兵常年進行保護和修理,使大小渠道暢流無阻,為保證農業生產起到了關鍵作用。

  諸葛亮的農戰思想是其實現北伐魏,東征吳,達到興漢之終極目標的思想基礎,因此,蜀漢在同魏、吳的長期戰爭夾擊中能夠獲得較長時間的生存、發展,與諸葛亮的農戰思想有直接的關聯。

  而《水滸傳》中宋江、吳用對發展農業生產根本沒有計劃,一心想著招安。當時水滸梁山在興旺時期人馬最少也有六七萬之眾,要養活這些人馬的花費可是不小。


  每天每人吃一斤糧食一天就得支出六七萬斤糧食,梁山好漢要長期盤居水伯梁山抵抗北宋官兵的圍剿談何容易?逼得眾好漢沒有了退路,最後只有隨同宋江、吳用一起招安。 《水滸傳》中108名好漢各分為36天罡,72個地煞。


  智多星吳用的智慧是梁山眾好漢中一流的,書中描寫真實而實在,《水滸傳》還把他比作諸葛亮。筆者最近再閱《水滸傳》對吳用的描寫,與《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寫有著不同之處,甚至可以說二者不可相提並論: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可謂高瞻遠矚,而《水滸傳》中吳用則處處因事而施計、依“主”而定策,並無戰略遠見;


  諸葛亮目標主張始終如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和吳用誰最厲害?從《三國演義》與《水滸傳》這兩部經典名著已經做出瞭解答。在人生目標與社會理想層面,諸葛亮是救民為國,一以貫之;吳用是由“圖個一世快活”到“扶國安民”,又迴歸到追求“快活”。

  所以我們通過各種事情的比對,不難看出:在智慧才能層面上,諸葛亮是具有大智慧的傑出戰略家,吳用則是戰術家而缺乏戰略眼光。


觀察號


諸葛亮無論是政治、謀略等方面軍事吳用相比更勝一籌 吳用與諸葛亮誰最厲害 吳用,字學究,北宋時期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人。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與晁蓋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書給蔡京獻壽的十萬貫生辰綱,為避免官府追緝而上梁山。為山寨的掌管機密軍師。梁山幾乎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由他一手策劃。 說起《水滸傳》梁山上的軍師智多星吳用,書中是這樣形容:“謀略敢欺諸葛亮、略施小計鬼神驚”,但筆者再閱《三國演義》後,平心而論,吳用和諸葛亮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吳用,只是在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做鄉村教師,只是動了劫生辰綱的念頭,想發上一筆橫財,就此享用一生罷了。從《水滸傳》中描寫吳用也沒有遠大的理想目標,只是生辰綱案發,吳用與晁蓋不得已落草為寇。 從書中可以看出吳用和諸葛亮相比有以下幾點差距。 首先,可以說吳用的戰略眼光很一般。吳用自上了梁山後,並沒有提出什麼遠見卓識和綱領性方略,連類似朱升那樣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大處著眼的方略也沒有,倒是宋江提出了“替天行道”這一政治綱領,可見吳用戰略眼光很是平淡。歷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都有極高的前瞻性和驚人的預見性,像毛主席在抗日戰爭初期就預見了抗戰的三個階段等等。所以吳用從“大局觀”沒有戰略眼光,書中也沒有特別的描寫,由於吳用沒有遠見卓識,最後導致梁山好漢以悲劇告終。 其次,吳用在謀略上疏漏也頗多。吳用在具體的戰術謀略上疏漏也不少,比如偽造蔡京書信一節中,最後還是被黃文炳發現書信的破綻,而吳用等戴宗去了許久後,回來喝酒時才想起來其中的失誤,當下拍腿後悔不迭。又如,高俅被擒上山後,假意答應回去後替宋江等在皇上面前爭取招安事宜,又藉口要個精細的人跟隨他回去,宋江招安心切,當場派聖手書生蕭讓跟高俅去,吳用卻又讓鐵叫子樂和也去。可高俅剛下山,吳用便擔心的說:“我觀此人,生得蜂目蛇形,是個轉面忘恩之人。他折了許多軍馬,廢了朝廷許多錢糧,回到京師,必然推病不出,朦朧奏過天子,權將軍士歇息,蕭讓,樂和軟監在府裡。若要等招安,空勞神力!”軍師吳用既然明知這樣,放了高俅也就罷了,為什麼不但不阻攔宋江派蕭讓去,自己又讓樂和也跟著去?難道是怕蕭讓被“軟監”起來太寂寞,讓樂和陪他說說話、閒來解悶? 其三,吳用沒有獨擋一面把握乾坤的氣度。《水滸傳》在描寫征討方臘之前,因朝廷猜忌,既沒有封賞梁山眾好漢,又出榜禁止梁山諸人不得擅自入城。一時“眾將得知,亦皆焦躁,盡有反心,只礙宋江一個。”這時李俊,張橫,張順,阮家三昆仲來對吳用說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權,閉塞賢路。……如今倒出榜文,來禁約我等,不許入城。我想那夥奸臣,漸漸的待要拆散我們弟兄,各調開去。今請軍師自做個主張;若和哥哥商量,斷然不肯。就這裡殺將起來,把東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在這緊要關頭,吳用不敢扛起這杆大旗,更不敢做主,吳用是這樣說的:“宋公明兄長,斷然不肯。你眾人枉費了力,箭頭不發,努折箭杆。自古蛇無頭而不行,我如何敢自主張?這話須是哥哥肯時,方行得;他若不肯做主張,你們要反,也反不出去!”吳用明知宋江不肯,又來告知宋江,宋江驚問是誰,還好吳用是有點良心的,沒有把這些水軍頭領的“黑名單”交上去。宋江於是做出一副嘴臉來開全體梁山好漢會,將此事壓了下去。如果這時候吳用等和張楊一樣也來個“兵諫”,逼宋江造反,到時候也不由得宋江不依。 但是說起來吳用和宋江還是大不相同的,宋江對梁山其實並無感情,梁山在宋江眼裡只是個藉以發跡的本錢而已。宋江似乎於此。而吳用對梁山是有深厚感情的,從吳用的最後自縊的結局,可以看出,這一點上吳用之死相比諸葛亮的“運祚身殲軍務勞”的結局更具悲劇色彩。 最近,筆者再讀三國感覺諸葛亮是所謂“廬中先生獨幽雅,閒來親自卻耕稼,專待春雷驚夢迴,一聲長嘯安天下”的豪邁人物。無論是政治、謀略等方面與《水滸傳》軍事吳用相比更勝一籌,這是因為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以下幾點優勢。 第一,諸葛亮具有不凡的戰略眼光。諸葛亮與吳用不同,身臥隆中之時就早已將“西川五十四州”之圖繪好,提出了以西蜀為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事實證明後來世事的演變也是按隆中對的大政方針發展的。 諸葛亮料事如神,就用下圍棋為喻,諸葛亮好比高手觀人下棋,對局人一招壞棋落下後,旁人還都不覺得怎麼樣,諸葛亮就早已算出勝負已分。如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後來羅貫中將這一事實 加以藝術描寫,遂成為封建社會君臣相得的典範。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後,被派往東吳,負責聯吳抗曹,並最終成功促進孫劉聯盟建立。使得赤壁之戰中,孫權和劉備聯軍大破曹操軍,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而吳用隨手棋太多,常常自己剛落下子後,馬上又撓頭嘆氣,《水滸傳》中的江州偽造蔡京家書救宋江、東平府顧大嫂協助史進越獄和杭州攻打八門趁虛而入,這些都是吳用的瑕疵計謀,最後被對方識破。 第二,諸葛亮精通兵法。諸葛亮精通兵法,可以說眾所周知,比如諸葛亮草船借箭、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火燒赤壁、水淹七軍等一系列生動精彩的故事,使人過目不忘。書中描寫的何等機智豁達、出謀劃策,遊刃有餘,簡直就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有情有義、細節迭出。諸葛孔明先生一生用兵謹慎穩當,很少折損大將。而《水滸傳》軍事吳用用計雖有雷同,但多數都是派內應,先在內部鬧將起來,然後裡應外合而取勝。如攻打祝家莊是這樣,曾頭市也類似,鬧華山大略也如此,最後徵方臘還是依樣畫葫蘆。《水滸傳》中的吳用幾乎不能信手拈來幾處發現其大智大勇的範例。 諸葛亮還精通陣法,在《三國演義》中隨便排個陣就夠司馬懿喝一壺的。所以嚇得後來司馬懿不敢交手了。而吳用呢?《水滸傳》中在攻打遼國時蠻夷之族排的陣卻不識得。倒是地煞級的朱武看出是“太乙混天象陣”,最後還是宋江做夢,夢中得九天玄女指教,方才破了“太乙混天象陣”。 第三,諸葛亮對農田水利建設貢獻卓越。諸葛亮對包括都江堰在內的農田水利設施的修建和維護非常重視。以都江堰為例,《水經注》載:“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卷33《江水》)諸葛亮把保護和改善都江堰等水利設施看作農業的根本,國家發展的資本,專門設置堰官,加強管理,並抽調士兵常年進行保護和修理,使大小渠道暢流無阻,為保證農業生產起到了關鍵作用。 諸葛亮的農戰思想是其實現北伐魏,東征吳,達到興漢之終極目標的思想基礎,因此,蜀漢在同魏、吳的長期戰爭夾擊中能夠獲得較長時間的生存、發展,與諸葛亮的農戰思想有直接的關聯。而《水滸傳》中宋江、吳用對發展農業生產根本沒有計劃,一心想著招安。當時水滸梁山在興旺時期人馬最少也有六七萬之眾,要養活這些人馬的花費可是不小。每天每人吃一斤糧食一天就得支出六七萬斤糧食,梁山好漢要長期盤居水伯梁山抵抗北宋官兵的圍剿談何容易?逼得眾好漢沒有了退路,最後只有隨同宋江、吳用一起招安。 《水滸傳》中108名好漢各分為36天罡,72個地煞。智多星吳用的智慧是梁山眾好漢中一流的,書中描寫真實而實在,《水滸傳》還把他比作諸葛亮。筆者最近再閱《水滸傳》對吳用的描寫,與《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描寫有著不同之處,甚至可以說二者不可相提並論: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三分”,可謂高瞻遠矚,而《水滸傳》中吳用則處處因事而施計、依“主”而定策,並無戰略遠見;諸葛亮目標主張始終如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和吳用誰最厲害?從《三國演義》與《水滸傳》這兩部經典名著已經做出瞭解答。在人生目標與社會理想層面,諸葛亮是救民為國,一以貫之;吳用是由“圖個一世快活”到“扶國安民”,又迴歸到追求“快活”。在智慧才能層面上,諸葛亮是具有大智慧的傑出戰略家,吳用則是戰術家而缺乏戰略眼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