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罰孩子,是家長把教育簡單化的表現,弊大於利

前段時間看到了群裡轉發的文章,關於一個百萬粉絲育兒博主自爆“懲罰6歲女兒單獨留家裡至深夜”,我看到這個題目的第一感受就是,真的假的?是親生的不?也請大家感受一下,大概的描述情況如下:

週末,全家出去玩耍。出發前一晚,我就在家庭會議上對孩子們提出要求,告訴他們出發前必須完成當日學習任務,否則留在家裡。一大早,老大老三都完成了需要求的學習任務,但老二沒有,結果就是老二被留在了家裡。你可以想象,全家外出一個六歲的孩子,一個人被留在家裡的抓狂模樣,他哭哭啼啼,抱著我大腿請求我帶上她的時候,我告訴他如何照顧自己、如何燒水、如何泡粉絲不讓自己捱餓。在監控視頻裡,我看到,他在客廳裡難過了一會兒,開始學習,然後自己寫寫畫畫,中午餓了就泡粉絲吃,累了就睡在沙發上。中途還跟我打電話說,粉絲泡了很久,都是生的,我再次跟他詢問情況的時候,他說,已經吃飽了。

最後雖然第二天孩子也終於參加了這次家庭的遊玩,但這次留在家裡的經歷,將會深深的留在孩子的記憶深處,對孩子心理的打擊可想而知。那麼,家長這樣做合適嗎?值得效仿嗎?我有幾點個人的感受和分析

家長的專制,軍事化的管理,實質是將家庭教育簡單化

家長把教育簡單化,也是在逃避教育的責任。記得我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說過“教育,

家庭是主角,學校是配角。”家庭處於教育的核心地位,自身的責任不可推卸。也恰恰是因為家庭在孩子教育過程的重要性,家長更不應該把教育孩子簡單化,只是採用所謂的軍事化的規章制度的管理應付了之了。完成作業固然重要,我們也要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一下,這樣的軍事化管理對孩子的心理會有什麼樣的影響,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才會是社會的有用之才,然而孩子的心靈的成長需要家長的長久陪伴。再者,這樣的管理法式,也間接的扼殺了孩子的創造力。凡事都要先守規矩。整個社會有法律來約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孩子在學校有規章制度來約束,每天按時上下學,按時吃飯,每天還有慢慢的課程,課後還有大量的作業。到了家裡又要遵守父母定的規章制度,先完成作業,否則一切免談。正如社會流行的段子“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這也反應了一個社會現實。但現在的孩子真正的自由,太少了!

體罰孩子,是家長把教育簡單化的表現,弊大於利

磨蹭不做作業的原因,懲罰解決不了問題,埋下了隱患的種子。

孩子磨蹭不做作業,這是個結果,那麼原因是什麼呢?首先,6歲的孩子就有作業了,也是已經有些不可思議了。我們處於一個“雞血”的時代。記得我身邊的一個家長,4歲就開始給女兒報各種輔導班,平時和週末都利用起來了,還美名其曰“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忙的連玩的時間都沒有,所以做事情總是磨磨蹭蹭。一次,我問她“你每天這麼忙著學習,你快樂嗎?”她猶豫了一下,“我都好久沒有玩了。”教育本是沒有錯,可是教育的方法各有不同,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的學習能力是最快的。除了這種填鴨式的方法,是否可以採用更加有趣的方式進行教育呢?這是每個家長的責任,除了上班,我們也要花心思和時間去研究,什麼樣的方式才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要盲目從眾,把這給自己的自認外包給了輔導班兒。

體罰孩子,是家長把教育簡單化的表現,弊大於利


體罰孩子,是家長把教育簡單化的表現,弊大於利

孩子的無助,家長的冷酷,缺少親情的流動。

其實,看到孩子抱著媽媽大腿痛哭的那一段,我是很心疼的。6歲的小孩子,發自內心的那種無助感,祈求自己最親近的人,卻等到了冷漠的對待。這種冷暴力使她的內心是多麼的崩潰,不知道連最親人的都放棄了她,她還能指望誰?冷漠已經是這個社會的常態,每個人都在忙碌著自己的事,基本下班之後無社交。然而,

我們不能慣性的把這種冷漠帶回家,用於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更多的是親情的流動,父母的陪伴,快樂的氣氛,這些才是陪伴孩子成長的標配。

體罰孩子,是家長把教育簡單化的表現,弊大於利

天國之中孩子最大,他們像鏡子一樣乾淨無瑕,全憑父母的道德品行來塑造,通過孩子這面鏡子,你能照出自己內心的一切,醜惡的美好的,所以你快樂他們就快樂,你暴躁他們也隨之變得暴躁。

我認為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你希望孩子怎樣,你自己就應該怎樣。

上面這段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的思想分享給大家。

#聰明孩子養成記第七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