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相趙普的貪贓枉法,看人之貪婪本性

因為新冠疫情的緣故,春節假期一再延長。時間多了,又不允串門、外出,只好天天讓手機作伴,於是,追劇便成為打發時光的主要方式之一。

《大宋傳奇之趙匡胤》豆瓣評分5.4——喜歡的人不多,追劇我愛參考別人的喜好,一般都從評分最高的追起。出於對趙匡胤死因的探究,幾經猶豫後還是決定把這個劇看看。

然“追”到中途便幾欲放棄,一來因趙匡胤的“大意”而失望。其二弟趙光義幾乎已完成奪權佈局,可身為皇帝的趙匡胤卻似乎絲毫不知,甚至連伺候自己的主要太監、太醫都是二弟的人,也未覺察,這似乎與歷代開疆闢土君王的睿智機警相差甚遠(劇集最後敘說趙匡胤其實早有覺察,只是出於兄弟之情、國家之安堅持忍讓。我不敢苟同——哪有皇帝不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考慮的?)。二來電視劇對趙匡胤的治國之能展示得太少。劇集多在描繪趙光義和宰相趙普的權力爭鬥,實乃喧賓奪主。

甚是勉強地看完了該劇,細細回想,倒是從趙普的身上看出了人性的貪婪。

從宋相趙普的貪贓枉法,看人之貪婪本性


貪婪是人之本性?

毫無疑問,趙普是北宋的開國功臣,定策佐命、樹事建功,北宋若沒有他,恐怕難以開創。

趙匡胤相中趙普,看在他有治國之能,趙普認定趙匡胤,睹其有為民之心。民生所繫,讓趙普和趙匡胤情由心生,一路相隨。

劇集與史書反映,趙普為相之初,勤持政務、廉潔奉公,以至於趙匡胤首次“家訪”時,宰相府家徒四壁,令其好生感動。

然而隨著趙普權力日盛,兩三年後,宰相府便煥然一新,趙光義評其“雄勝宮廷”。本人大肆買官賣官、貪贓枉法,收受吳越國王錢俶送來的十大箱禮物,還被趙匡胤逮了個正著。

趙普之貪,實於封相之後,是權力大了的緣故?非也。人之貪慾是本性。有了權力,只是實現貪望更方便而已。

趙匡胤是極其痛恨貪官的:建隆二年四月,商河縣令李瑤因貪汙被其下令用廷杖活活打死;乾德四年五月,光祿少卿郭玘因貪汙被處死;乾德五年九月,倉部員外郎陳郾因貪汙被處死;開寶三年十一月,監管軍糧倉庫將軍石延祚與相關官吏監守自盜,貪汙軍糧,參與此案的官員被全部處死……身為宰相的趙普,對這些處死之人的事情不可能不知,可他仍心存僥倖,足見人之本性難以遏控。

如果貪婪之心始於有了權力,趙普必定會在趙匡胤一開始就倡導的清廉官風中樹立自己的廉潔形象,以相為榜,上行下效。趙普之所以沒有管住自己,是因為貪婪之心早存,即便擔心皇上責罰、懲處,卻仍然火中取栗。

人之本能乃吃、喝、玩、樂。本性來自本能。貪婪是本性的表現形式,與生俱來。

從宋相趙普的貪贓枉法,看人之貪婪本性


如何抑制貪婪之性?

既然是本性,遏制是不可能的,只能抑制,即約束、壓制。如何抑制?

首先要明理、明義。明理即明辨是非,懂得對錯。一個是非不分的人,定會任著自己的性子行事,全然不顧倫理、道德、法律的約束。本性的實質就是隻圖自己之好,率性而為,便是無顧其他。如同嬰兒從孃胎墜地,定然不會管母親死活,咬住奶頭只會先把自己灌飽。

明義即懂得道義,心存正義。義正則行正。

明理、明義也就是所謂的修身養性,主要來自於家庭、社會和書本的教化。書本之教化,影響更深、作用更大,所以古今中外父母多要求自己的子女多讀書,學識越多,懂得的道理越多,明辨是非的能力越強,心中的正氣越足。

其次要清心、寡慾。所謂清心就是保持心地寧靜。老子曰:“清靜為天下正”;莊子言:“恬以養志”。

心靜則無慾,無慾則平和,平和則順達。跳出名韁利鎖是獲取心靜的有效途徑之一,沒了名利虛榮,內心自然恬靜。

寡慾不是無慾,既然是人,就一定有慾望。寡慾就是要剝離那些不理、不義、不正的慾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欲”就是其中要捨棄的欲。

再次要知足、樂觀。知足是樂觀的基礎,一個不知滿足的人,難得有樂觀的心境。別人的生活再精緻、再光鮮,終歸是別的,攀比不得,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愛用別人的幸福照耀自己得失的人,永遠只能看見人生的遺憾。知足的人、樂觀的人不是因為他(她)無慾無求,是因為他(她)正在意自己的擁有。

從宋相趙普的貪贓枉法,看人之貪婪本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