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論語為何有那麼大的魅力?

半部《論語》治天下。"

這是北宋政治家趙普對於《論語》的至高評價。

《論語》大家定然都不陌生,自打接觸語文起便能朗朗上口論語十則,譬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等等。

那麼對於《論語》大家又有多少超脫課本外的瞭解呢?

《論語》的繁華外衣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孔子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言行為主的彙編。 "論"即議論,"語"即答覆或闡述原義之意。它是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記錄的,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更是集中體現了孔子的主張,思想和觀念以及教育原則。

孔夫子作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相傳門下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士,他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最為博學者之一。

放到現代也可謂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學生家長們逢考必拜的對象,同時也作為《論語》這部著作的主力輸出人員。

這部名著在古代有三個版本,包括了《古論》、《魯論》和《齊論。而我們現今通行版本是西漢安昌侯張禹的後人將《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

現在通讀的《論語》共有二十篇,分別是學而篇,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公冶長篇,雍也篇,述而篇,泰伯篇,子罕篇,鄉黨篇,先進篇,顏淵篇,子路篇,憲問篇,衛靈公篇,季氏篇,陽貨篇,微子篇,子張篇,堯曰篇。

篇目的名字是由該篇內的主要人物或者主要內容來命名的。

西漢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學說一度登上頂峰,而《論語》則被尊為"五經之管轄,六藝之喉衿"。

南宋朱熹將其與《中庸》、《大學》、《孟子》並稱"四書",而後的元代時期科舉便以"四書"開科取士,《論語》更是很多讀書人奉為的金科玉律,將《論語》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書。

從中可以看出《論語》的影響之大,在中國古代社會發揮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話就誇到這,那麼讓我們看看這本頂峰之書是如何下凡"親民"的。

《論語》的樸實內容

總有人一見文言文就頭暈腦脹,通篇精簡的文字都認識卻是對它的句意一知半解。更別提是如此被供上神壇的聖賢書,是唯恐避之不及,通篇"子曰""之乎者也"將自己的腦子攪得更亂。

其實不然,《論語》一書中語言精煉簡潔,並不難讀,亦不難懂,但是道理含義卻很深刻,所以可應用範圍極廣,因此在許多方面皆有引導人的至理。

做人最重要的就是自我修養和做人原則,而《論語》能教你做人。

儒家傳統道德中,仁、智、勇作為重要內容,表明了"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為人基本品質。

兼具基本品質的同時更要求做人要 "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把義作為本,依照禮來實行,用謙遜的言語來表述,用誠信的態度來完成它,這樣的人才是君子。

這便提到了"仁"與"禮"。

"仁"這個字,其中有項解釋是代表天與地,意指做人要效仿天地,用天之善良與地之忠厚來為人處事。它更是孔子所認為的道德的最高標準,道德原則與道德境界。

因而有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表現。

儒家經典另一著作《孟子》也提到"惻隱之心"則為仁。

"人而不仁,如禮何?"可見仁是人文基礎是擺在第一位的,人文基礎後才是制度文明,禮便是其中之一。

"禮"之一字是指禮節,講謙讓恭敬,既是行事也是態度。"不學禮,無以立"(不學禮怎麼做人呢),由此見"禮"是做人原則中另一重要內容。

延伸內容直白一些說就是,要想在社會生存必須要學會這個社會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否則難以立足。

《論語》不僅教你做人,還能教你學習。

僅僅懂得"仁"與"禮"是遠遠不夠的。貫穿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譬如在母親肚子裡就需要胎教,幼童時期上幼兒園,少年時上小初高,考入大學之後再出社會,這些重要的人生階段必不可少的就是學習。

在學習方面,《論語》用"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勸誡學生要謙虛好學,同時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以及"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學習精神。

光愛好品德而不學習是不行的,"好仁"(仁德)、"好知"(智慧)、"好信"(誠信)、"好直"(直率)、"好勇"(勇敢)、"好剛"(剛強)而不好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會帶來六中弊病,是謂"愚"(受人愚弄)、"蕩"(行為放蕩)、"賊"(危害親人)、"絞"(說話尖刻)、"亂"(犯上作亂)、"狂"(狂妄自大)。

可見,愛好學習還能治"病"啊。

但是隻運用在學習上可怎能夠?《論語》可是一本智慧書籍,職場工作上也同樣適用。

"訥於言,敏於行"教導人們在工作日常要勤於做事少說話。確實,這樣子是不是能夠得到老闆的另眼相看呢?

職場中令人討厭的同事?令人抓狂的老闆?事物多而繁雜不知道怎麼做?想要升職加薪,穩步上升?該怎麼辦?讓《論語》教你,平心靜氣。

"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要多聽,有疑慮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的說出來,這樣就可以減少犯錯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去做,這樣就能減少後悔。"言寡尤,行寡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則"祿在其中矣。"官職和俸祿就在這裡啦!

職場家庭兩手抓,為人子女最難為的"孝"。 子曰:"色難。"最難得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了。可是這真是太難了,家長總有千百條理由來說你,並且像專八改錯題——不講道理,常常說到你心中不快,分分鐘自閉,那麼要怎麼做才能算是"盡孝"呢?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簡而言之就是,家務全包、讓他們吃好喝好。同時要做到"能養"(能夠贍養),然而"至於犬馬皆能有養"(就是犬馬都能被飼養),所以要心存孝敬之心來贍養父母,否則"不敬,何以別乎?"(不存心孝敬,和飼養犬馬有什麼區別)

上文提到的也不過是文中的冰山一角,便蘊含如此多的哲理,"智慧之書"並非說說而已,這就是偉大的文學經典的魅力。

你是否還懼怕閱讀他?

將書籍融入生活

《論語》滿載榮譽,這樣那樣的讚譽頭銜何其多,但是他的內容也不過是老師與學生的日常對話而已,抱有敬畏之心的同時更應該拋開他的頭銜,認真的沉浸其中。

你說《論語》是刻板的,古老的,但是換個想法,如果把它當做小說一樣去看呢?

它也不過是孔府的老師學生生活日記,就是讓你在生活中學會與獲得智慧。光看它的行文方式便又能從中得到啟示,人們大部分的學習來源不正是生活麼?

將孔子比作你的班主任,將向他問學交流的人比作你的同班同學,將自己帶入成聽他們二人說話的旁觀者,豈不是有趣得很?

譬如,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說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他也不是很蠢。

像不像每天給學霸講題卻得不到應答,經過長時間的考察發現學霸能夠消化並且舉一反三,心下欣慰的班主任口吻?

從這段又可以學習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告訴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應該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

日常生活無非就是工作、學習、社交。社交可是個大學問,但是《論語》同樣也能教你如何做,學會了甚至還能開啟有文化的嘲諷模式。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勾結而不合群)這句話啟示我們,交友的時候不要結黨營私,非君子所為,和大家玩到一處,才是正確做法。小團體不可取,和大家都能搞好關係才是正確之道。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為人心平氣和,不驕矜傲慢,小人志得意滿,盛氣凌人。往往前者更能獲得周圍人的好評,後者則是多數人不願與之為友的。啟示我們應當心態平和,和善處事。

文中"君子……,小人……"的句式還有許多,都是教導人該如何行事作風,說帶還幫你瞭解"小人"是何其模樣的。

以上不過寥寥幾句,收穫卻是頗多,難道你還不心動嗎?讀一本《論語》汲取知識的同時充實自己的生活,還能為自己生活問題解惑以及指點迷津,簡直是居家旅行必備良書。

別人地鐵裡看手機,你讀《論語》,豈不是周遭的氣場都不一樣了?這是聖賢書加持的buff。

給你的思想洗滌昇華,從《論語》開始;感悟遠古千年的學識,從《論語》開始。

不必"治國平天下",只需"修身",將它的道理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充實個人,完善個人。

如此充滿哲理又豐富有趣的生活日記,你不來一本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