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光潜:谈美与修养》有感

朱光潜先生是现当代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他的书——《朱光潜:谈美与修养》,是一本不厚的小册子,内容却很丰富。全书共分五辑,分别从人生、处世、生活、文学、美感等方面阐述了他的人生哲理与美学修养思想,是他学术成就和人生观的代表。尤其是其中谈到“美”的部分,文笔酣畅、说理透彻、耐人寻味,这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第三辑“生活的艺术”和第五辑“美感与灵感”。

读《朱光潜:谈美与修养》有感

在第三辑“生活的艺术”中有一小节“‘慢慢走——欣赏啊’——人生的艺术化”中,他主要谈了艺术和人生的关系。其中的很多论述,包含着丰富的意蕴,值得我们不断地去体会。他写道:


人生是多方面而却相互和谐的整体,把它分析开来看,我们说某部门是实用的活动,某部分是科学的活动,某部门是美感的活动,为正名析理起见,原应有此分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完满的人生见于这三种活动的平均发展,他们虽是可以分别的而却不是互相冲突的。


在先生看来,实用的活动、科学的活动、美感的活动都存在于人的生活中,它们之间并不冲突,而是和谐共生的。朱光潜先生指出人们对待艺术和人生的不当态度,并指出:


我们把实际生活看作整个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艺术与实际人生的距离时,并非肯定艺术与整个人生的隔阂。严格地说,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因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人生;反之,离开艺术也便无所谓人生,因为凡是创造和欣赏都是艺术的活动,无创造、无欣赏的人生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名词。


在先生看来,艺术和人生是一体的,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为有了人就有了情趣,而情趣则是艺术的源泉。同时,如果人生没有艺术,换句话说,就不会有情趣,那么人生也将黯然无光。进一步说,有了情趣的中介,人生和艺术就自然地连接在了一起。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本身就是艺术,人在生活中不断把自己打磨成一件艺术品,而“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而要做好人生这篇大文章,他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第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和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


艺术是整体,所以,他把艺术的完整性也叫做生活中的“人格”。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换句话说,如果人的生活因为某些事而导致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在扭曲的状态下生活,那么,这种生活就是不完整的,作为“艺术”的人生也就是不完整的,说的再直白一些,处在这种生活中的人格就是不健全的。


其次,“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神情的流露,存在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


这是朱先生指出的第二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他认为,人的个性不同,物的个性也是如此,所以,不能强求人们在对外界事物感触基础上形成的情趣是一样的。他认为,正是各种人与人的差异,物与物的差异,使得世界充满了“微妙”,“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

在以上两条之外,朱先生还指出人生和文章一样,都忌讳俗滥,人生的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所以,他认为:


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也就是说,人要按照自己的本色去生活。他还指出:


艺术的创造之中都必寓有欣赏,生活也是如此。一般人对于一种言行常欢喜说它“好看”、“不好看”,这已有几分是拿艺术欣赏的标准去估量它。但是一般人大半不能彻底,不能拿一言一笑、一举一动纳在全部生命史里去看,他们的“人格”观念太淡薄,所谓“好看”“不好看”往往只是“敷衍面子”。


所以,朱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也就是“人生的严肃主义”,也就是说,完整意义上的人生应该不允许放过小节,宁肯委屈甚至牺牲自己,也要追求人生的完整,也就是他说的“整体为标准”。这种“完整”并非是流程式、参与式的走完所有的过程,而是应该在善于观察中“见微知著”,做到能行则行、能止则止,懂得执着也知道摆脱。所以,他说“伟大的人生和伟大的艺术都要同时并由严肃和豁达之胜。”

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朱先生说到了真、善、美的话题,他讲到“科学的活动也还是一种艺术的活动,不但善与美是一体,真与美也并没有隔阂。”我想,朱先生的这句话的意识应是希望人们都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表露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完整人格,过上艺术化的人生。他说:


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至终日拼命和蝇蛆在一块争温饱。后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艺术家。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照我的理解,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在这个过程中,路的两旁风景极美,我们不需要匆匆而过,而是要放慢脚步,欣赏道路两边美不胜收的景色,时时告诫自己“慢慢走,欣赏啊!”

第五辑“美感与灵感”中的“谈美感教育”,我觉得非常好,尤其是开头说的“真、善、美”的问题,也刚好与第三辑的内容能够接起来。朱先生说:


世间事物有真、善、美三种不同的价值,人类心理知、情、意三种不同的活动。这三种心理活动恰恰和三种事物价值相当:真关于知,善关于意,美关于情。人能知,就有好奇心,就要求知,就要辨别真伪,寻求真理。人能发意志,就要想好,就要趋善避恶,造就人生幸福。人能动情感,就爱美,就喜欢创造艺术,欣赏人生自然中的美妙境界。求知、想好、爱美,三者都是人类天性;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


而联系到教育,他认为,其功用就在顺应人类的这些天性,使一个人在这三方面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和发展,以达到完美的生活。读到这里,作为一名学习艺术学的学生,让我看到了自己专业的魅力,更让我看到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光是普遍的意义,对于我而言,则更具有实际的现实意义:学习艺术,就意味着呼唤天性,有助于过上“艺术化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