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热心的“闫姐”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李光远 文图

“下一位!”2月24日,在信阳市人社局家属院(鸡公山大街)活动室,一位“全副武装”的女性,在给一位居民理完发后,喊下一个预约理发者。

她叫闫兆红(又名闫娟),大家口里的“闫姐”,既是小区的门卫,也是小区的清洁员,还是小区的“大管家”。疫情期间,她又主动当起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做好卡点的执勤工作。

热心的“闫姐”

二月二剃龙头 她义务理发30多人

2月24日是农历二月二,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受疫情影响,美容美发店铺已歇业一月,理发成了居民的一大难题。

2月23日下午,在信阳市人社局家属院(鸡公山大街)微信群里,闫娟发一条这样的信息:“家人们大家好:这一段大家为了积极配合疫情防控都足不出户,为自己负责,和(还)不给社会和国家添乱,亲人们辛苦了!明天就是二月初二了,有谁想理发的可以来活动室免费理发,来时做好防护和带(戴)上口罩。望互相转告。爱你们!”

为避免扎堆,闫娟提醒大家,先报名安排时间,避免出来排队不安全;

信息一出,立即得到了群里居民的积极响应,不大工夫,就有十多人接龙报名理发。

热心的“闫姐”

24日上午,闫娟“全副武装”,早早打开了活动室的门,备好消毒酒精、喷洒水、理发工具,开始了一天的理发。这位还没理完,下一位已在门口等待。期间,除了家属院里的居民,在胡同口执勤的志愿者,也穿插着来到活动室理了发。

每换一位理发者,闫娟都要对理发工具进行酒精消毒。整整一个上午,她来不及喝一口水。

闫娟告诉记者,退休前她一直在给职工理发,退休后,经常到附近的小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免费给市民理发。“有工具、也有手艺,就想着给大家做点事。”

热心的“闫姐”

在活动室门口,贴着一张温馨提示,上面写着:爱心活动日,每周六上午9点至下午5点,免费理发。志愿者:闫娟;地点:老干部活动室。

闫娟说,这是去年贴的,坚持了小半年,疫情发生后停了,今天也是第一次。“今天理了有三十多个,都是男同志,很多都是单位参加执勤的。应该能管一段时间,明天就不理了。”

小区的“服务员”、“大管家”

人社局家属院(鸡公山大街)是一个老小区,70多户居民,实际入住53户。因为小区一直没有物业,小区内的卫生一直是个老大难,不仅小区居民埋怨、单位犯愁,辖区也有意见。

去年9月,经过多次做工作,赋闲在家的闫娟从“前任”门卫那里接手家属院的服务管理。每户每月60元物业费,含卫生清运、公共用电用水,剩下的是闫娟的工资。

“小闫是个爱干净的人,责任心很强,她来了不到一个月,小区彻底大变样!”居住在家属院内的一位退休干部告诉记者,原来小区的卫生脏乱差,中间的花园里仍的到处都是垃圾,部分住户种的花草无序摆放,车棚没人管,门卫室、活动室跟仓库没两样。

热心的“闫姐”

闫娟接手后,每天定期打扫小区公共区域的卫生,更换了一部分垃圾桶,清理了门卫室、车棚,把活动室收拾的干干净净,清理小区内外的小广告,各种服务逐渐步入正轨。

热心的“闫姐”

为了更好地跟每家每户沟通,闫娟建了一个业主群,有什么事情在群里通知,大家有什么建议,在群里讨论。

“一个月物业费也就3000块钱,除掉卫生清运费、公共水电费,也剩不下几个钱,小闫等于是我们的‘服务员’,跟一个大家庭的大管家差不多!”一位70多岁的退休人员感慨地说,她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都用行动支持她。

热心志愿服务 “不是党员有颗党员的心”

疫情发生后,家属院的责任单位信阳市人社局务工办,第一时间到小区进行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

为了引起大家对疫情防控的重视,闫娟在微信群里一遍遍宣传,提醒大家不扎堆、不聚餐、少串门,并打印了防护提醒,张贴在小区门口、各楼道里。

大年初二开始,浉河区湖东办事处青年湖社区工作人员石林艳来到家属院(鸡公山大街),负责这里的疫情防控工作,对小区人员进行摸排。

热心的“闫姐”

“我对小区里的居民情况不熟悉,信息采集工作多亏了闫姐帮忙!”石林艳告诉记者,闫姐本就是青年湖社区巾帼志愿服务队的一员,疫情发生后,主动担起志愿者的工作

“闫姐非常热心,从第一天开始,没有休息过一天!”石林艳说,在卡点执勤,闫娟不但为来往的人员测量体温、分发口罩等防护用品,还一遍遍介绍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既提醒大家重视、又不至于恐慌。“遇到不了解疫情严重性的人,她是细心讲解,非常负责任!”

为了让大家有个更加安全的生活环境,闫娟每天对家属院内各个角落定时清洁、消杀。

热心的“闫姐”

“闫姐真是让我们非常感动,不管是疫情期间,还是以前,都是有口皆碑,是社区里的典型。”青年湖社区副主任李晓唯告诉记者,不管是平常小区的管理,还是义务为老年人理发;不管是创建文明城市清理小广告、入户宣传,还是志愿配合疫情防控,闫姐都做得有声有色。“闫姐虽然不是党员,但她有一颗党员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