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方鸿渐总是走不出“围城”,其悲剧命运主要根源在于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他的矛盾性格的形成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47年写就的一部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新的《儒林外史》,取意为“婚姻好比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它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文本,是一个知识分子对自我生命的一种反顾、打量。

钱钟书说:“我想写的是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小说的中心线索就是方鸿渐进进出出于爱情、事业、婚姻三座城堡,他总是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本文试图从主人公自身性格的角度来找寻形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源,从而引发我们对中国的读书人,特别是中国文人的心理劣根状态和他们的生存困境的哲理性思考。


一 方鸿渐的“围城”:抑郁如图圉

在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上,方鸿渐的内心世界十分复杂,他在这一“围城"中有闯荡的欣喜,也有被“围困”的烦恼。他的理智无法控制自身的欲望,盲目地跟着感觉走,在盲目的追求中进退不得,困于“围城”。

由于受西方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在留洋回国的船上,方鸿渐被“没良心”的鲍小姐诱惑,他追求鲍小姐,鲍小姐也对他眉来眼去,由情欲所驱动与鲍小姐做下了荒唐事。但最后到了岸上,他就被鲍小姐甩了,方鸿渐有种失落:“一向还自鸣得意,以为她有点看中自己,谁知道由她摆布玩弄了。”很快他又反过来安慰自己,“反正自己没有吃亏,也许还占了便宜,没得什么可怨的”。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可是,他实际上无法安慰自己。他陷入了一种悖论,一种荒唐的陷阱里边,既想自我安慰,自我解脱,但又失望、愤恨无法解脱。对于苏文纨,方鸿渐认为她是一个“又有才学又有头脑的女人”。

在与苏小姐的交往中,方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为在方的眼里,苏小姐不但有才学,而且很霸道,做事太有主见,平等相处且不说,好像事事都要依着她,这些都令方鸿渐难以接受,但他又觉得苏文纨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态度相貌算得上大家闺秀”,和她在一起不失面子。可同时又认为自己和她就“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成为一体”。

船上分别后又去主动拜访苏文纨,倒不是心里有苏小姐,而是因为“明知也许从此多事,可是实在生活太无聊,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了”。这样,方鸿渐又进人了一个“围城”:疏远苏小姐,自己耐不住寂寞,又碍于情面;若与她亲近,自己又不爱她。

如果说方鸿渐与鲍小姐、苏小姐的交往是被动挨打,那么他对唐小姐的追求则是主动的、热烈的、真诚的,并且似乎还赢得了唐小姐的回应。在方鸿渐眼里,唐晓芙是“摩登文明社会的那桩罕物”,她还没有被那个混浊污秽的社会所侵染,她活泼聪明、天真浪漫,是个纯情唯美的理想主义者。

在她面前,方鸿渐找到作为男人的全部尊严和快乐,因而对她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爱恋。本来与唐晓芙的关系发展顺利,因为苏文纨的从中作梗,向唐晓芙揭露了方鸿渐的许多“错误的历史”,加上一系列阴差阳错使两人最终分了手。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小说也暗示:即使方鸿渐能与唐晓芙结合,亦难走出其人性的“围城”,正如方后来所说:“狗为着求水里的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见的影子了。”

方鸿渐和孙柔嘉同时受聘于三闾大学,又一块从上海到内地,在三周大学中方鸿渐出于结伴而来的立场,帮助孙柔嘉,结果被逼落入煞费苦心、工于心计的孙柔嘉设计的“围城”,糊里糊涂地结了婚,进入了“金漆的鸟笼”。

婚后,孙不满于方鸿渐那封建大家庭的陈规陋习,忍受不了公婆及弟媳的冷遇,满腹牢骚。而方受到了孙的姑妈轻视,脸上无光,气愤万分,更不愿意当“资本家走狗的走狗”。后来报馆因言辞激烈,在敌伪政权的高压下逼走了正义的王先生,他也就跟着辞职了,而孙却怎么也不会谅解方鸿渐,因他的大义更加破坏了她现实小家庭生活,婚姻也就迅速地破裂了。终于,他一步一步地走进“围城”,一步一步地走进绝望。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人生处处是同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冲出来。方鸿渐的基本经历就是极好的说明:归周轮船是“围城”,内地的三阎大学是“围城”,婚姻家庭是“围城”。方鸿渐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摆脱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其实又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围城”。

二 “围城”中的方鸿渐:奔突若困兽

“《围城》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他写出了黑色知识分子在人生、爱情、家庭等方面的悲剧性命运”嘲。方鸿渐就是小说所刻画的“灰色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奋力追求的爱情、事业、婚姻,总是追求一失败~再追求一再失败。

他只能在一个个围城中奔走挣扎,听凭命运之舟载着他无奈地漂流,他的精神被希望一失望折磨得痛苦不堪。他的悲剧命运固然有当时黑暗的动荡的社会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性格方面的因素。

(一) 一个异化的人物本体

方鸿渐在传统文化与两洋文化的交互影响下,表现出既觉醒义懵懂的一面。早在大学的时候,方鸿渐“看人家一对对谈情说爱,好不眼红”,于是顾影自怜的写信恳求父亲,对包办婚婀“要求解约”。他父亲的一顿臭骂,并以“停止寄款”命他“休学回家”与弟弟同时结婚时,方鸿渐“吓矮了半截”,忙写信“讨饶和解释”,从此死心不敢妄想。

方留学西洋后更加觉醒,不再把父亲的教诲当圣旨了。与孙柔嘉的婚姻的不融洽,使他不免发起牢骚:“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谈恋爱的时候,双方本相全收敛起来,到结婚后,还没有彼此认清,倒是老式婚姻干脆,索性结婚以前谁也不认识谁”。

方鸿渐的善良而又虚伪、玩世不恭的一面。当他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目不转睛地盯着橱窗里各式糕点的可怜老头时,他竞“叹口气,掏出柔嘉送的钱袋来,给老头子两张钞票”;方鸿渐到欧洲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学校,虽然他“兴趣颇广”却“学无所长”,眼看回国在即无法交代,便花了三十美元买了一个纯属乌有的“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并搬出封建教条为自己开脱:做儿子女婿的不应当让父亲与岳父失望,买张假文凭哄他们“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二) 一个渐新的社会环境

方鸿渐所处的时代,正是西学东渐的过渡时期,西方的现代文明已介入到了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社会中来了。两种迥异的文化,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使接受两种教育的人在心理、行动上承受着巨大的反差。方鸿渐正是中西两种文化教育的代表。

方鸿渐出身于传统士族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可谓“家学”深厚,可见传统文化教育对他的影响之深。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这个学国文的人留洋四年,再加上他生活在“五四”后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三十年代,因而他的性格中被注入了一些“新”的现代精神。

旧的、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将社会的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欲求,从而使人时时处处以公众的道德尺度制约自己的行动,异化自我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西方文化强调个人,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鼓励个人的发展。后者唤起了方鸿渐个人意识的觉醒,使他想超脱世俗,追求自由自主的生活。然而民族文化不仅存在于他身外,限制着他的追求,更沉淀于他的内心,成为他自身心灵的枷锁。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这两种文化在方鸿渐身上调和的结果是:他既丧失了传统文化带给他消融个性、宁静超脱的境界,又没有完全的拥有西方文化的强烈实现自我、张扬个性、与物相争的精神。两种相互差异的文化形成了方鸿渐对立的人生态度和双重人格特征:觉醒而又懵懂,正直而又软弱,善良而又玩世,冲动而又无力。方鸿渐在两种文化的揉和冲突下找不到可以安身立命的归宿,因而他只能在“围城”中痛苦而麻木地奔突挣扎甚至沉沦。

三 突破“围城”的裂冰之旅

方鸿渐是现代中国一个普通知识分子,他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拯救自己于困境,又没有足够的勇气逃离世俗,因而他只能在“围城”中奔突挣扎,听凭命运之舟将他随意安排,而精神便在身不由己的现实中逐渐萎缩、消逝。

对社会和他人来说,他是一个多余而无用的人:既与世无争又与世无补。方鸿渐正是在经历种种挫败之后,由原来充满热情的追求变为不无麻木地进入婚姻的“围城”;由原来对旧式婚姻的反感变为对它的赞美;原先那个用全部心血去爱一个绝世无双的真正女孩子的方鸿渐,那个敢于蔑视一切庸俗的方鸿渐已经死掉了。人生就是如此残酷,人类自身就是如此软弱。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现实注定了方鸿渐没有进入理想境界的路,也没有逃离庸俗现实的路。我国古代诗人陶渊明在归隐山林时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诗句,在陶渊明时代,他还能摆脱“樊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现代文明使得人类丧失了这种返归自然的可能性,它不是剥夺了人的自然性就是把它异化。

《围城》不仅描写了方鸿渐对人生价值的追寻,更表现了他的追求、印证自我价值过程的艰难曲折和每次努力后的失败,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现代入的心灵孤独和一无去处的现实困境:现代人生不过是进城、出城,冲进去、逃出来,周而复始,“永无了局”,无论冲迸、逃出都是无谓的,人生终究不可能达到自己原来的意愿。更何况方鸿渐只是一个普通的现代人,既不具备古代英雄的理想和力量,也不具备海明威式硬汉子的刚强和毅力。正因为如此,他的人生历程就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和高度的概括性,不但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而且也象征着那个时代整个人类的基本生存状况。


方鸿渐的“围城”与“围城”中的方鸿渐

方鸿渐在性格上有着现代普通人的种种特点:聪明机智,幽默富有洞察力,对周围社会的虚伪狭隘抱有一种批判嘲讽态度。虽然他也撤点小慌,骗张文凭,学无专长,但不失善良正直。他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主动性,缺乏自主有为的精神,缺乏坚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很容易被环境和他人左右。

在现实的冲击下,这样善良懦弱,缺乏强大精神力量的人最容易被撞得头破血流。在恋爱、事业、家庭方面,方鸿渐的人生追求经历了几重波折,最终以全部失败而告终。

《围城》通过方鸿渐从追求到失败的过程展示了人类追求与失败的主题,同时又告诉我们:人性虽然易为“围城”所困,但“围城”并不是无出路的,这种出路在于读者去思考,去寻找。

正如钱先生所说:“人生虽然痛苦,但并不悲观。”人不要陷入人生的苦痛不能自拔,要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和现象背后的本质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摒弃那些荒唐、虚伪、自私及一切人性弱点,寻找一条可行的“突围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